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北斗打破美国54年垄断!总产值超5300亿!

围炉话今朝 2024-06-07 03:58:55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丨围炉话古今

编辑丨围炉话古今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卫星自1994立项以来,历经30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

截止目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被全球137个国家使用,日定位量超过3000亿次,累计接入的设备更超过15亿台。总体产值更是超过5300亿,已经打破美国GPS长达54年的垄断,成为全球第一。

那么中国北斗卫星是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打破美国垄断的?它的导航系统相比美国的GDP又有何优势?

在我国北斗卫星未出世之前,我国一直在使用美国的GPS导航系统,而且美国当时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导航市场,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仅用42天便击溃了伊拉克大获全胜,这一仗不仅打醒了世界,也让中国看到了卫星导航和定位技术的重要性。

其实早在1980年初,“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就已经提出了双星定位方案,奈何由于经济等原因,项目迟迟无法推进。而海湾战争美国GPS在远距离作战的应用,让中国备受震惊,这对于中国加速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在1993年,美国以“携带违禁物品”为由,关闭了中国货轮银河号的GPS信号,导致银河号在失去导航的支持下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一个月。

更过分的是。船员们在饥寒碌碌的情况下,还要被迫接受美国的搜查。而且最后,在并没有发现任何违禁品的情况下,美国还随便找了一个借口敷衍我国。

士可忍孰不可忍。这更加坚定了我国摆脱美国GPS的依赖,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系统。

1994年,当中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的建设时,外界或许未曾料到,这片广袤的东方大地即将孕育出导航领域的巨人。

仅仅六年后,两颗卫星的精准入轨,让中国及其周边区域的定位不再依赖他人,这是中国导航技术自主化的首次呐喊,也是对国际导航格局的初次撼动。

随后,中国并未停下脚步,而是马不停蹄地迈向更广阔的天地。2004年起,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如同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每一步落子,都预示着中国导航技术向亚太地区的稳步扩张。

14颗卫星的陆续升空,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技术创新与战略眼光的双重展现,它宣告了北斗系统有能力为更大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更为精确的服务。

如果说前两步是蓄力,那么北斗三号系统的全球组网,则是中国导航技术厚积薄发的全力一击。30颗卫星的全球布局,不仅意味着中国导航系统技术的成熟与自信,更是一次对全球导航市场格局的重塑。

在精度上,北斗导航系统以不足九米的水平定位精度、小于十米的垂直精度,以及微乎其微的授时误差,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彰显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而这背后的经济账,更是令人咋舌。2023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突破5300亿元大关,北斗导航系统不仅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强大引擎,带动了汽车、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而美国GPS落后的原因,其实美国媒体SpaceNews《空间新闻》已经分析的非常明白。

首先是美国GPS的更新速度太慢:就比如说,美国现在正在使用的GPS3卫星,其实早就该更新了,可美国直到2014年才开始发射。

而且GPS3卫星并不是什么特别有开创性的技术,只是将GPS2的精准度稍微的进行提升。

反观中国,从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实验系统后,在2012年便建成了北斗2号区域系统,2020年建立3号全球系统,开通了全球服务。

其次是数量差异,目前中国北斗号轨道上已经有55颗卫星,而美国GPS只有24颗,数量是美的两倍有余,这就导致中国的北斗系统能为世界许多地区提供更为准确的信号定位。

总之从多方面数据对比下来,中国北斗已经完全碾压美国的GPS。这也让美国感受到了危机意识,甚至提出了所谓的“北斗威胁论”。

这也难怪,美国近些年对我们一直在进行各种封锁,可每次我们都能打破美国的封锁,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自信宣言。它告诉我们,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只要坚持创新,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峰。

未来,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优化与普及,它将成为更多国家信赖的选择,连接起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引领全球导航领域的新风向。中国北斗,正在用实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传奇。

北斗闪耀,导航未来,中国力量,世界共享!

信息来源

2020年06月15日 央视新闻——《“数”说北斗丨从起步到全球组网 北斗建设的“三步走”》

2024-05-23 环球网科技——《2023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超5300亿元,高精度应用呈泛化趋势

0 阅读:13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