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前大喊4个字,千年来让人耻笑,现在却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

青文评过去 2024-02-21 19:53:16

作为蜀汉后期还能拿得出手的名将,魏延的名气可不小。但是谁也想不到,他临终之际说的四个字,竟然比他本人还有名。

崭露头角得重用

魏延原本寂寂无闻,只是刘备军中的一名底层武将,在入蜀之战之前,刘备都不知道自己手下有这么一号人。

入蜀之战中,刘备麾下仅有不到一万的兵力,实力远逊于刘璋。刘璋派出五路大军征讨刘备,刘备的情况很不妙。但是刘备采纳庞统等人的建议,最终击败刘璋,魏延在此战中崭露头角,被刘备授予牙门将军一职。

这牙门将军虽然只是杂号将军,但是也不是谁都能当的。毕竟此前刘备只授予过赵云一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魏延还是挺重视的。

刘备在得到汉中之后,做出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要知道,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担任汉中太守,就连张飞自己都认为没人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

刘备这么做,自然有其用意。他手下能够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就关羽、张飞等人,随着蜀汉的势力不断扩大,这点人根本不够用。刘备需要提拔、培养几员心腹大将,为将来做打算。

魏延能力不俗,又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以后必定对刘备忠心耿耿。

不得不说,刘备确实眼光长远。在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蜀汉开始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幸亏有魏延在,诸葛亮才不至于落得无人可用的境地。

诸葛亮的算计与魏延的不满

诸葛亮执掌朝政后,开始重用魏延。他每次北伐都会带上魏延,而魏延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待。

公元230年,曹魏大军压境,汉中兵力不足。于是魏延在留下足够的守城部队后,亲率一支偏师,假意攻打曹魏的凉州地区。并击败曹魏后将军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曹魏大军无奈之下只得退兵。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派出司马懿迎战。

诸葛亮询问众将道:“司马懿来势汹汹,谁愿出战,杀杀魏军的威风?”

这时魏延站了出来,说道:“丞相,末将愿为先锋,定叫那魏军有来无回。”

诸葛亮大喜,当即派魏延所部出战。魏延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在魏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而在魏延的带领下,蜀军也一个个悍不畏死。最终,司马懿害怕了,他没见过打仗这么不要命的人,只得下令撤退。

此战,蜀军杀敌数千,光铠甲就得到3000副。诸葛亮大喜,对魏延大加封赏,魏延一时风光无二。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每次北伐的时候,魏延都会向诸葛亮请命,希望率领一万大军作为偏师,到时候二人在潼关会合,兵临城下。但是诸葛亮每次都拒绝了。

魏延还提出过子午奇谋,请求率领五千精兵偷袭长安,一战定输赢,也被诸葛亮给拒绝了。

其实,诸葛亮压根没有信任过魏延,但是又舍不得魏延强大的战斗力。因此他对于魏延的态度是既重用又提防。他是不会给魏延单独领军的机会的。

为了压制魏延,诸葛亮甚至特意扶植与魏延不对付的杨仪,希望杨仪能制衡魏延。此计果然奏效。

诸葛亮对于自己的计谋不予采纳,还帮着杨仪说话,这都令魏延心生不满。这也为魏延后来的死埋下了祸端。

意气用事,招来杀身之祸

魏延这人哪里都好,就是性格上有些缺陷。容易高傲自大,意气用事。

他仗着自己勇猛无敌,就不把那些同僚放在眼里,尤其是那些文臣,在她看来就是一些喜欢耍嘴皮子的人。

其中,长史杨仪,和魏延那叫一个水火不容。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诸葛亮临终之际留下遗命,让杨仪、姜维等人帅军撤退,同时安排魏延断后。

这个安排是正确的,魏延确实是断后的最佳人选。但是魏延却认为这是杨仪假传命令,故意将这么危险的任务交给他,因此他拒不从命。

魏延甚至还加速行军,企图赶在杨仪等人的前面回到成都。此事发展到最后,变成魏延、杨仪互相上奏弹劾对方。

蜀主刘禅长期不理朝政,对这些大臣根本不了解,于是询问身边的大臣。

这时候就显示出人缘的重要性了,那些大臣没有一个人喜欢魏延的,因此都说这事肯定是魏延违抗军令所致,建议将魏延下狱。甚至有人借机说,魏延拥兵自重,此时急着返回,怕是有不臣之心。

刘禅被这些人给吓到了,于是下旨,命杨仪讨伐魏延。

四字遗言,贻笑大方

当杨仪率领大军来到魏延面前的时候,魏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只见魏延驱马走出阵前,放肆地大笑道:“谁敢杀我?”

在他看来,蜀军之中,无人是他的对手。由此足可看出魏延有多么自大。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话音刚落,杨仪身后窜出一员骁将,一刀便将其斩落马下。由于事出突然,魏延空有一身本事,却根本来不及施展出来。

这员骁将不是别人,正是马超之弟马岱。此时蜀军之中拿得出手的武将就那么几人,马岱便是其中之一。

而魏延临终之际留下的那四个字,也让他成为笑柄。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会时不时说出“谁敢杀我?”“谁敢惹我?”之类的话来。至于这些人的下场,想想就知道,肯定好不了。做人呀,还是低调点好,低调才能活得长久。锋芒毕露,并非好事。

0 阅读:21

青文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