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第一股”今日香港上市,市值破200亿

翠新 2024-06-21 04:49:24

顶着中国AI制药第一股、史上首家以港股18C规则上市的科技公司等头衔的晶泰科技,在正式敲钟上市的6月13日这一天,迎来高光时刻。

从2016年于辉瑞举行的晶型预测盲测中一举夺魁崭露头角后,晶泰科技便成为医疗AI领域备受关注的“种子选手”,2023年底递交IPO申请前,已获得8轮共计7.32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里更是不乏腾讯、红杉、五源资本、谷歌等知名机构。

此次上市,晶泰科技的发行也吸引了全球近80家投资机构参与,全球发售1.87亿股股份,超额配售0.28亿股股份,每股发行价5.28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8.96亿港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股份数目占20%,获103.35倍认购,国际发售股份数目占80%,获2.13倍认购。

挂牌首日,顶着光环的晶泰科技开盘即高开2.08%,随后一路走高至6.58港元/股,大涨24.62%,总市值破200亿港元。随后走势逐渐回落,截至当天收盘,报5.8港元,涨幅9.85%,总市值197.59亿港元。

而在港交所敲钟现场,除了温书豪、马健、赖力鹏这三位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交易所集团主席唐家成、行政总裁陈翊庭等一行也有出席,共同为国内AI制药行业,以及港股翻开新的一页。

01

背靠明星资本

晶泰科技的故事,起始于2015年,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三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三人分别专攻物理及量子化学领域、量子信息及数字模拟领域、人工智能及量子物理的医学应用领域。

一番碰撞之后,三人决定以晶型预测及药物研发作为方向,在当时国内AI药物领域尚接近空白的情况下,回国创立晶泰科技。成立第二年,晶泰科技参加由辉瑞举办的全球晶体结构预测盲测并实现准确预测,从而与辉瑞在技术创新和药物研发方面建立长期的战略重要合作伙伴关系。

以此为契机,初露锋芒的晶泰科技也由此获得了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并受到资本的青睐,当年即获得首轮融资,随后几年陆续得到来自腾讯、红杉资本、谷歌、Mirae Asse、国寿成达等明星资本的投资。

2021年完成D轮融资后,晶泰科技累计获得了8轮共计7.32亿美元的融资,整体估值达到19.68亿美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3年12月31日,这一数字在全球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公司透过私募股权融资筹集的资金总额中排名第一。

彼时晶泰科技已开始着手筹备在美国递表上市事宜,但在推进过程中,鉴于港交所在2022年刊发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的咨询文件也即后来正式确立的上市规则第18C章,三位联合创始人最终决定转道香港上市。

2023年3月31日港交所针对发展期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上市的第18C章规则正式生效,同年11月30日,晶泰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晶泰科技自我定位为一个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式,为制药及材料科学(包括农业技术、能源及新型化学品以及化妆品)等产业的全球和国内公司提供药物及材料科学研发解决方案及服务。

在招股书中,晶泰科技列出了共计72名多达5页的一长串股东名单,除了5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意像架构(腾讯)、红杉中国、五源资本、国寿成达和人保健康养老基金外,还出现了小米雷军的顺为资本、中国生物制药、软银、中金、招银国际、华兴等,属实领同行艳羡。

此次IPO,晶泰科技还引入了8位投资人为基石投资者,如Successful Lotus、IntelliMed,Mammoth Medical Solutions、海棠壹号、百奥赛图等,累计认购3.38亿港元。

而引入众多投资者后,为了保证公司的控制权,据招股书披露,晶泰科技三位联合创始人合共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3.45%的权益,但有权在股东大会上共同控制行使60.68%的投票权。

02

三年亏损超12亿

作为一家初创期的制药领域科技型企业,尽管得到诸多实力雄厚的资本青睐,晶泰科技依然有着与许多同行一样的烦恼,营收在增长却始终处在亏损状态,尤其顺利上市后,如何通过商业化实现盈利仍是迫切的问题。

新康界了解到,晶泰科技的主要业务包括两项——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其中前者一直占据营收的大头,但随着业务的发展,近三年来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收入明显增加,贡献的营收比例从不足四成逐渐增加到近半。

2023年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营收约0.88亿元,占总营收的50.3%,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营收约为0.87亿元,占总的比例为49.7%。

但上述两项业务目前仍处于需要不断提升和扩张的阶段,尚未能在收入上有较大的体现。

数据显示,2021-2023年,晶泰科技营收分别约为0.63亿元、1.33亿元、1.74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亏损分别约为21.37亿元、14.38亿元、19.06亿元,共计54.81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亏损分别约为2.71亿元、4.37亿元、5.22亿元,总计12.3亿元。

亏损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研发投入一直居高不下且在连年增加。2021-2023年晶泰科技研发开支分别为2.14亿元、3.59亿元、4.8亿元,该数字占当年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38.5%、和269.2%、和275.6%,占当年经营开支的比例分别为52.4%、53.5%及49.8%。

由于目前晶泰科技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股东出资及业务运营现金流入,但业务运营尚未能实现“自我造血”,研发投入又在逐渐增加,晶泰科技的现金流正被大量消耗。

数据显示,2021-2023年晶泰科技分别录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约2.54亿元、4.29亿元、5.68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约为3.52亿元、5.74亿元、7.11亿元;同期的流动资产净值分别约为37.59亿元、33.99亿元、26.48亿元。

另外由于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被归类为负债,2021-2023年,晶泰科技的负债净额分别达到了36.04亿元、53.1亿元、72.41亿元。

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其根据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资本支出、租赁付款等计算,2021-2023年月平均现金消耗分别约为0.37亿元、0.53亿元、0.62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晶泰科技算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的流动部分、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流动部分以及受限制现金合共约为28.27亿元,将能维持财务可行性约45.5个月。

新康界了解到,此次股票全球发售晶泰科技筹资所得的净额约为8.96亿港元,晶泰科技方面表示,其中预计将有10%被分配用于营运资金及其它一般用途,另外约75.0%的资金将用于持续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约15%用于提升国内外的商业化能力。

03

被投资人的10项风险投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的药物发现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3年的12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32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9%,而中国的药物发现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3年的35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22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6%。

但与部分AI制药企业不同的是,晶泰科技旗下并无自研管线,因而未来要想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更多需要依靠扩展外部的客户资源。

在招股书中,晶泰科技也提到,上市后短期内会在维持国内现有业务的同时,重点扩大全球尤其美国及欧洲的业务。

新康界了解到,截至目前晶泰科技为全球100多家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及研究机构提供服务,其中包括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中的16家。

2021-2023年晶泰科技的客户数量分别有75名、120名及187名,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67.5%、51.4%及64.9%。回头客中不乏辉瑞、强生、正大天晴药业、韩国大熊制药及德国默克集团等。

晶泰科技认为,“我们尖端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及服务使我们能够留存回头客。”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晶泰科技拥有超过160项授权专利、约39项正在进行的药物发现项目及四个实验室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研发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加业务外拓的优势,同时培育营收增长点,晶泰科技在获取外界投资的同时,也扮演了风险投资者的角色。

过去几年,围绕其业务上下游关键产业链及技术领域,晶泰科技投资了10家认为拥有潜力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管线或尖端技术的公司股权,例如:药物及新材料的设计与发现、生物材料、农业技术应用新型化合物、新型化学表面活性剂和催化剂、化妆品和保健产品等。

这些被投资者同时也是晶泰科技的合作者及客户,双方将据此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促进资源、技术及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增效。

不过截至目前,上述合作项目仍处于发现及临床前阶段,晶泰科技可能会因项目的持续推进,产生大量的前期费用。

0 阅读:0

翠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