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交配六亲不认,雄性遇上自己母亲怎么办?马不欺母是真的吗?

佑渊爱奇闻 2024-05-29 02:58:39

人类一直把近亲繁殖视作禁忌,但在动物世界里,这种"乱伦"现象却屡见不鲜。你可曾想过,是否有动物也懂得避嫌?它们的"道德观"又是怎样的?

我们人类对近亲繁殖深恶痛绝,不仅有法律明文禁止,就连在道德层面也被普遍不齿。然而在动物的世界里,这种行为却屡见不鲜,可以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了"。

偶尔在家中,你可能会看到自家猫咪对上了亲妈,硬是要"爬背"上去交尾。眼见这一幕,你只能连忙拉开,替家中这对"浓浓的亲情"感到羞愧难当。

在农村,经常会听到饲养员的牢骚,土狗发情时根本没个正行,把同窝的姐妹也不放过。若主人来不及阻拦,说不准就会诞下一窝"畸形狗"呢。

就连神圣高贵的野生动物,也逃脱不了如此"禽兽嫌疑"。曾有新闻报道:交通不便的西沙群岛,由于与外界隔绝,居住在那里的野牛们为了能够繁衍后代,只能走上了近亲通婚的不归路。

看着这些情节,你是不是在暗自腹诽:动物也太不要脸了吧!但骂归骂,事实就是事实——在动物界中,近亲繁殖的现象实在是太过普遍。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近亲繁衖本身就有着严重的隐患。亲缘个体基因相似度较高,繁衍后代很容易暴露双亲同时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导致畸形或患病几率陡增。

清朝慈禧为了保护"汗青种"不曾外嫁,最终生下的儿子当代就出现弱智、跛足等先天缺陷。英国皇室也由于世交太密,造就了许多近亲症患者。

面对如此可怕的风险,人类通过宗教、法律、伦理道德约束自身,避免违背这一禁忌。但在动物世界里,亲缘个体相互纠缠并非稀罕事。一听就令人觉得反胃且不堪入目。

不过细想之下,这只不过是动物界一种"正常"的求生行为。动物毕竟没有人类高级脑域,无法理解这层伦理道德,它们只是被基因的命令所支配罢了。

它们对近亲操行的回避,更多的是一种遗传的"求生机制"。因为无法确保近亲子嗣的健康和活力,便进化出一套识别和疏离亲缘个体的生存策略。

但这种"六亲不认"的景象,其实只是一种现象。细细分析,动物们内心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伦理"存在的,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罢了。

群居动物通常会采取"成熟离群"的策略来避免近亲。在非洲大草原上,雄性狮子一旦长大就得被母狮赶出家门,只能流浪沙场,靠战斗在外讨生存。

成为狮王后,它们终于有资格领地繁衍,可就算重返故乡,也不太可能跟"老妈"发生剪不断理还乱的禽兽关系了。

狮子也是有"尊重"母亲的,它们拥有敏锐的嗅觉,远远就能分辨出母亲的味道。

即便进入发情期那会儿被荷尔蒙蛊惑人心,关键时刻,基因的指令还是会让它们停下来。

母狮和幼狮们也自有一套"避嫌"机制,若留在群里,遇上新王就会推迟发情期。等陌生雄狮归来,便重新开启春天。

相比之下,老虎作为一种独居动物,在这方面就更为"正常"了。领地之内只容得下一虎,除非一公一母。

母老虎孕育幼儿期间,有领地重叠的雄虎也要担起人夫的责任,为妻子孩子效犬马之劳。幼虎们待在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

长大成虎后,小虎子们都要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择一处领地傲视群雄。地盘被它们划得远远的,就怕久而久之,因为嗅觉失灵,还得亲缘的味道。

不过就算嗅到了,雄虎也绝不会对女儿图谋不轨,基因的本能足以束缚住它们的狂野。

当然,放眼整个动物世界,个别例外总是存在的。国内外一些养殖专家无视动物的福祉,为了培育出"纯血"品种,往往会对亲缘个体实施人工近亲繁育。

无毛猫由加拿大一位资深饲养员发现。她在自家养殖的一窝猫崽中发现了一只毛发特别稀疏的小家伙。

精明的她立刻意识到这或许能开辟一个新品种的商机。于是她将小猫长大后与亲生母亲配种,就此诞生了"无毛猫"。

相比起来,家养宠物容易遭遇近亲困扰。大自然虽然也不是没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基本都属于意外。

比如西沙群岛上的野牛们,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长期无法与外界有任何基因交流,不得已只能选择亲缘个体交配。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如此熟视无睹呢?

其实,近亲繁殖之所以被人类如临大敌,并非是出于单纯的道德原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隐患的。

简单来说,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就越相似。一旦发生近亲交配,极有可能将亲本身上的隐性致病基因组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后代出现遗传缺陷和疾病隐患。

比如,如果一对本身携带一些隐性畸形基因的健康家猪进行近亲繁殖,那它们的猪崽出生时就很可能会是个"四不像"——弯脚、残肢、硬脊甚至畸形,可怜兮兮地缩在猪圈里。

不仅如此,近亲繁殖的后代往往身体素质都很差,患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生长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普通个体。

相较普通小猪8个月就能长到100斤左右,近亲后代却要拖到一岁多才能达标。

对于动物园里的珍稀物种来说,这无疑就是一个滚雪球式的灾难。一旦出现近亲交配,势必会加重小群体的遗传风险,使得濒危物种的保护变得更加艰难。

所以从确保种群健康的角度出发,大自然是无情地惩罚了那些心存僭越的近亲生物。这就是自然界对"乱伦"所给予的沉重制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近亲繁衍会给种群带来如此严重隐患,动物们自己是否也想方设法来避免?它们是否也懂得一些"避嫌"的道德和伦理呢?

令人惊奇的是,大自然的确赋予了众生一些独特的"伦理准则",让它们能够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避免和亲人发生关系。这其中,不同的生物又有着各自的"潜规则"。

除了嗅觉之外,一些更为微小的物种,也有着识别亲缘关系的绝招。比如田间上那些勤劳的小蜜蜂。

在蜂箱中也有行为规范,同一个蜂巢出生的蜜蜂,气味上就会带有某种独特的"密码"。

外来蜜蜂如果想溜进蜂箱,就免不了要被"门卫"拦下盘查一番,辨识一下到底是否是亲眷。

同理,青蛙和蟋蟀们在选择交配对象时,也是靠着敏锐的嗅觉来甄别对方是否是同一个"家族"出身。

因为相同家族的个体,体内的遗传物质过于相似,自然就不太欢迎"家暴"的发生。

不过比起蜂蜜的芳香,或许更令人惊奇的是某些鸟类竟然还靠动作来分辨"亲戚"关系。

比如鸥鸥就通过观察对方的舞步动作,来判断是否有血缘关联。如果动作太相似,那它们可就要避嫌而行了。

当然,动物们在拒绝近亲这方面做得很到位,但也不是百分之百。毕竟,世事无绝对,难免会存在一些意外。

据说人类最要好的朋友——马,便有一句"马不欺母"的俗语。生理学上,公马在交配母马之前,确实会先用嗅觉辨别对方是否亲生母亲。一旦认出,它们会立即停止下一步。

不过,世上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反常现象。根据一些马主人的亲身经历,如果人为地阻隔了公马的视觉,硬是把母马赶上去,在"失而复得"的情况下,公马依然可能会被"蒙骗"从而交配亲母。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公马事后"醒悟"之后,不仅会感到愤怒和羞耻,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比如在院子里疯狂乱撞,仿佛是想用这种"自残"行为来惩罚自己的过错。

所以说,动物虽然有着本能的"伦理底线",但一旦受到人为干预或特殊环境影响,也可能会失去理智突破底线。所幸大自然的主流秩序并未因此而被颠覆。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都很清楚近亲繁殖所带来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一风险,它们进化出了各自独特的"伦理准则"。

不过,这些"准则"并非是出于单纯的道德层面考虑,而更多是一种维护种群健康、延续血脉香火的生存智慧。

这种智慧几乎渗透在每一个繁衍个体的细胞之中,犹如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原生冲动。

从人类的视角看来,动物们对待亲人纠葛的态度,无疑充满了"冷血"和"禽兽"的嫌疑。但换位思考,这也不过是为了物种的延续,保证基因库的纯净无它。

人与物种族虽有悬殊,但终归都遵循着同一条生存法则。只有坚持不渝地遵循这一法则,生命的长河才能持续汩汩流淌。所以,这就是自然界百万年来永不改换的规律。

今后我们每每见到自然界中的这些"伦理规矩",而不是一味对它们加以人身攻击,不如也换位思考一下这背后的生存哲学。这样,我们才能对生命这门大学问有更深的认识。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馆:这是人类世界的禁忌,却在动物中普遍存在

刘定震.《生命世界》.动物的交配策略

游章强 , 蒋志刚 .动物求偶场交配制度及其发生机制

王东梅 .动物识别亲属的奥秘

0 阅读:0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