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学校到留美留英——罗隆基

追寻一下历史 2024-05-26 20:26:48

江西省西部,泸水南岸,有一座清秀的小县城叫安福。丙申七月初六寅时,亦即公元1896年8月14日清晨,离安福县城十来里地的车田村罗家,降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隆基,号努生。

安福虽非名都大邑,却在当代出了四个名人: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彭学沛。

王造时乃“七君子”之一。彭文应为解放前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主任委员。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人称“安福三杰”。在1957年,王造时、彭文应都被打成“罗隆基反 党小集团”成员。“三杰”同时被划为“右 派”。

加上那个彭学沛,则人称“安福四才子”。这四个人年岁相近相继考入清华留美学校,相继出洋留学,不愧为“才子”。只是彭学沛有“才”非“杰”,走上了与他们三人不同的道路,当上国民 党 中 央宣传部部长。

罗隆基的祖父经商。父亲罗念祖是个前清秀才,后来以教私塾为业,在江西吉安执教。在他的学生之中,出了两位名人:一是吉安人刘峙,后来考取保定军官学校,在国民党时代当上河南省主席;一是阜田人罗家衡,后来赴日留学,专攻法律,也成为国民党大员。

罗隆基有三兄、一姐、一弟。他排第四,人称“四哥”。他九岁时,生母病故。罗隆基自幼受父亲薰陶,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所以虽然他后来成为“洋学生”,而他的文章却一派中国风格。当罗隆基入“吉安二等小学”读书之后,与彭学沛同班。真是棋逢敌手,两人都学业优秀,写得一手好文章,常为争夺班上第一名而你追我逐。后来,罗隆基担任民主同盟宣传部长时,而彭学沛正担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在报刊上,两人各以宣传部长身份发表谈话,往往针锋相对——因为两人代表两个政治见解绝然不同的党派。

1913年夏,北京的清华学校在全国招生。这所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当时的全称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余额作经费兴办的。学制八年,直接从小学毕业生中招考。经过四年中等科、四年高等科的学习,然后送往美国公费留学。这所学校名声大,招生少,考生众。罗隆基在南昌报考,夺得江西总分第一,终于步入清华园的大门。在他之后,彭文应王造时分别于1917年、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

清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那里本是满族亲王——端郡王载漪的王府,幽静而典雅,是读书的好场所。罗隆基一到那里,便结识了同时考入的湖北同学闻一多。两人都喜欢写作,思想都颇活跃,很快就结为好友。闻一多擅长诗歌,而罗隆基擅长政论,往往立论独特、文笔犀利,很早就显露出政治家的锋芒。他在清华学校曾写过一篇《论秦始皇》,一开头便一语惊人:“始皇之功,功在焚书;始皇之罪,罪在不焚书······”世人皆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历史之耻,他却不从众论,独树一帜,以为焚书坑儒有功,替秦始皇“翻案”。他引经据典,言之成理,侃侃而论,从容不迫。

清华学校自称是“造就中国领袖人材之试验学校”,而口才是“领袖人材”必备之才,于是每年举办演讲比赛,倡导口才训练。罗隆基为了在演讲中夺魁,常常独自跑到旷野之中,大声演说,同时不断注视自己的身影,观察自己的手势是否得当。后来,他成为演讲台上的雄狮,能随时即席发表富有鼓励性的演说。对于他的口才,人们颇为推崇。他是一位能写会讲的政治家,一位名副其实的宣传部长。

他的多年挚友陈新桂先生在1986年11月29日发表了回忆文章《记罗隆基的三次演说》。他写道:

“罗隆基虽然操着江西口音的国语,但正式演说起来,确是口若悬河,娓娓动听。据他的老同学讲,他的演说本领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是得自青少年时期的严格训练。当年他在清华学堂做学生时,每遇校中举办演说竞赛,他都参加,常获优胜。他的取胜之道,除事先备妥讲演词并反复背诵、模拟演习外,特别注意讲演词中的警句以及用什么声音表达警句。他的实践经验是,有了精彩的警句而又表演得适当,肯定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

陈新桂先生回忆起50多年前——“一二·九”运动前夕,在北京未名湖畔的贝公楼(即燕京大学大礼堂)听罗隆基演讲的情景:

“他在演说中讲了中华民族的危险形势后,用严肃、沉痛的声音呼吁:‘同学们,你们不能读死书,你们的书念得再好,也不过跟你们的先生一样。你们的先生对国家又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在唉声叹气吗?’这时全体听众鼓掌达一分钟以上,我看到距我很近的一位白发先生,不但鼓掌,并且点头不已,流下眼泪。······”

正直。进步。勤奋。擅长社交。喜欢政治。······在清华园里年轻的罗隆基已经充分显示出他的特性。

1919年,23岁的罗隆基以如沸如炽般的革命热忱,投身到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之中。最早点燃清华园中“五四”之火的,便是罗隆基。关于这一点,王造时先生在遗稿《在五四 运动中》写得非常清楚:

“1919年5月4日正是清华建校八周年纪念日,我身着童子军制服招待来宾忙得不亦乐乎。下午五点钟左右,忽然传来消息:说北京城内各校学生举行了示 威 游 行,打了卖国贼,烧了卖国贼的房子,后来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立即找罗隆基、何浩若商量。三个人都主张马上派人进城了解情况,于是同去找高等科四年级级长乔迈选。乔胆小怕事,拿不定主意。罗、何二人便自告奋勇立即进城。

“七点钟吃晚饭的时候,罗隆基在电话里告诉我:‘今天下午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为争回青岛和山东权益问题,举行示 威 游 行,走到赵家楼,打了卖国贼章宗祥,并把卖国贼曹汝霖的房子烧了。30多个学生被捕,有性命危险,情形非常严重。北京各校正在设法营救,决定明天罢课,望你马上向同学报告。’我丢下电话筒,马上跑到中等科会堂,拿了一条长凳放在食堂门口当中地方,跳上去大声叫道:同学们,有重要消息报告。接着把罗、何两人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大家。

“我说:‘同学们!北京各校同学已经起来救国了,我们应该急起响应。望同学们注意时局的发展,并提出救国的办法。我还要到高等科去报告。’同学们听了之后,大为震动,议论纷纷,并且高呼‘罢课!罢课!’我随即跑到高等科食堂作了同样的传达报告。······罗、何两人当晚十点多钟才回校中,来不及召集各级级长和各会社领袖会议。会议乃于次日(5月5日)上午开始,出席的都慷慨激昂······从5月5日起清华学生便与北京各校学生一致行动了。······”

罗隆基以学生领袖的身份,冲杀在示 威游 行的最前列,成为一名勇敢的“五四”战士。有一次,他被反动军警包围,差点被捕。他灵机一动,躲在一座桥下,才算脱险······

1921年,罗隆基踏上远洋客轮,渡过碧波抖荡的太平洋,来到彼岸的美国。他与同班同学何浩若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他的同班同学闻一多则于翌年来到美国。1923年,赵君迈从日本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与罗隆基结为好友。1925年高士其也从清华园来到威斯康星大学,他最初在那里攻读化学。那时候,罗隆基信奉“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参加了国家主义社团——“大江社”。闻一多、梁实秋当时也都是大江社社员后来,大江社在北平出版《大江》杂志,闻一多在那里发表诗作,而罗隆基则发表政论。

出于对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的敬慕,罗隆基又从美国来到英国求学,成为拉斯基教授的学生(几年后,王造时也来到拉斯基门下)。罗隆基在英国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留美又留英,后来被人称为“英美派”。

摘自叶永烈所著书籍

0 阅读:3

追寻一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