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新疆库尔勒:天山脚下废弃的电子工业基地红星器件厂

高明野懂科技 2024-06-20 07:09:59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正积极的展开全面的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基础。而此时的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同时面对苏联、美国等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种种迹象表明,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1964年毛主席审时度势的作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以防止外敌入侵。根据我国的地理环境将边疆和沿海划为一线,云、贵、川、陕、甘、宁、青,豫西、鄂西、湘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为三线,二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主要建在上述地区,而小三线是各省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小三线兵工企业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

三线建设示意图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多国接壤,其中与苏联的边境线长达3000公里,战略位置突出,1964年12月,新疆响应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成立军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新疆的“小三线”主要建设区域在托克逊县阿拉沟、乌鲁木齐西山四道岔、尉犁县、和静县等地。另外根据生产属性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生产步兵常规兵器,一个部分生产电子产品。

1964年12月14日,五机部及新疆军工领导小组决定在天山以南部署九个军工企业:红旗机器厂(979),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前进机器厂(9921),生产子弹,胜利机器厂(992),生产迫击炮弹,星火机器厂(5217),生产反坦克火箭筒,燎原机器厂(5223),生产反坦克火箭弹,反帝机器厂(886),生产手榴弹和地雷,反修机器厂(9975),生产硝铵炸药,东风机器厂(9924),生产迫击炮弹引信,曙光机器厂(5214),生产反坦克火箭弹引信。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随后我国战备进一步加强,1970年2月,四机部、新疆国防工办决定在新疆建立一个小型电子工业基地,分别建设:红光器件厂(8021)、红星器件厂(8022)、红卫器件厂(8023)。

1970年2月初,红星器件厂筹建小组成立,5月,经过近两个月的选址,最终决定在在和静县的天山脚下建厂,正式确定厂名国营红星器件厂,也称半导体器件厂,内部代号8022,由于是保密单位,因此通讯地址为库尔勒7号信箱。基建任务由农二师建工团二营负责,设备、人员的援建单位由陕西国营795厂和北京国营798厂(原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负责,这两家援建单位均为一五期间我国建成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因此红星器件厂的起点还是非常高的。

北京798厂

红星器件厂开工建设以后,北京798厂、陕西795厂的援建职工陆续赶到和静县,他们告别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艰苦的戈壁,这里没有了车水马龙,只有迎面的黄沙,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他们永恒的信念。在那个物资极极缺少的岁月,他们凭借着一股火热的革命热情开山筑路,遇水架桥,在三通一平作业中,建设者们炸掉3座土山,然后用碎石填坑,没有专业的机械,他们只能利用最原始的铁镐、铁锹、独轮车、扁担。

1972年,红星器件厂的厂房、福利区建设已经完成大半,有些车间已经开始进行试生产。1973年国家对电子工业进行重新布局,新疆的三个电子器件厂被列为缓建项目,随后农二师建工团二营撤离。红星器件厂进入到一个转折点,是遣散所有职工,还是自力更生继续建设,红星器件厂人选择了后者,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优良传统,胜利的完成了剩余的工程建设,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典型事迹,四车间8班的女工班表现突出,被四机部授予“铁姑娘班”的称号。

生产车间

1975年底,红星器件厂完成全部的建设,正式投入生产,当时产品为铝电解电容器、薄膜电容器、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等产品,主要的技术支持来自北京798厂和陕西795厂,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投产以来每年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1977年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称号,1978年更是成为四机部元件优选单位之一,70年代末,红星器件厂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实力,同时厂区建设也紧锣密鼓的进行,当时兼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大礼堂、卫生所、商店、澡堂、粮店等附属配套设施,职工在厂里基本上可以完成工作、生活和学习。

职工合影(1975年)

大礼堂旧址

职工宿舍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形势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1979年底,三线军工企业开始转型,1979年,红卫器件厂(8023)取消建制并入到红星器件厂,合并后主要生产民品,如灭虫灯、散热器、小型风力发电机等。1985年6月,红星器件厂下放到地方管理,1988年引进日本交流丙烯薄膜电容器生产线。

职工代表大会(90年代)

1995年,红光无线电厂(8021)取消建制并入到红星器件厂,自此新疆的三家小三线电子厂合并成一家,1998年10月12日成立新疆中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库尔勒市区投资建设年产15000吨的炭黑项目,2000年左右基本建成,后来项目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下马,2009年正式破产,画上了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如今的老厂已是残垣断壁,满目萧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就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老一辈三线人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用自己的青春诠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新厂区

老厂区

老厂区

0 阅读:0

高明野懂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