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牢记: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代学参数和抗菌谱及注意事项

营养均衡餐桌 2024-06-23 16:05:25

中华医学杂志2020年3月17日第100卷第10期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它们对于各种感染的治疗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探讨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疗程、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药代动力学(PK)

- **吸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常以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吸收速度和程度因药物而异。例如,头孢菌素类常通过口服给药,而亚胺培南等药物则通常以静脉注射给药。

- **分布**:这些药物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肺组织、腹水、胆汁等,但部分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则不能穿透血脑屏障。这种广泛的分布有助于它们在全身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 **代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肝脏中代谢,其中部分药物需要调整剂量以适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代谢途径因药物而异,有些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代谢,而有些则不经代谢直接排泄。

- **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肾功能损害时需要调整剂量。肾功能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清除率,因此在患者肾功能异常时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药效学(PD)

- **最小抑菌浓度(MIC)**:指药物对特定细菌的最低浓度,能够抑制其生长。对许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来说,MIC通常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 **时间 > MIC**:维持血药浓度在感染细菌的MIC以上的时间越长,药效越好。这种PK/PD参数在选择治疗方案和调整剂量时非常重要。

- **最大浓度/最低抑菌浓度比值(Cmax/MIC)**:Cmax/MIC比值越大,药效越好。这个参数反映了药物在给定剂量下的药效强度。

- **时间 > 4倍MIC**:许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疗效与维持血药浓度在感染细菌MIC以上的时间有关,常用指标是保持血药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超过感染周期的4倍。这种持续性的药物曝露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细菌生长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疗程

- **短程治疗**:对于某些感染,如泌尿道感染或轻度皮肤软组织感染,可能只需要短期治疗,通常为7-14天。这种短期治疗有助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 **长程治疗**:对于更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或腹膜炎等,治疗时间可能需要更长,可能达到数周或数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根据临床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副作用

- **过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从轻度皮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对于已知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 **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暂时的,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肝功能损害**: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引起肝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 **肾功能损害**:一些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在高剂量或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 **耐药性**:长期或不当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注意事项

- **过敏史**:使用这些药物前需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以免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对于已知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并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菌药物。

- **肝肾功能监测**: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特别是对于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这类药物,并在必要时调整剂量。

- **联合用药**:某些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药物浓度的变化。因此,在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或间隔时间。

- **避免滥用**:滥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或不必要的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了解这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疗程、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有助于合理应用这些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0 阅读:10

营养均衡餐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