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持久战策略多伟大?日本曾不屑一顾,结果却败得心服口服

劉同学 2024-05-26 06:00:21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在1938年7月1日,一篇名为《论持久战》的文章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它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波动。

主席以其独到的见解,阐述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论述。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日本因补给线过长、过于急躁的占领行为,导致自身陷入困境,前方有国军的抵抗,后方有八路军的骚扰。

日本每占领一个根据地,都在消耗自己的补给,最终只会被拖死在中国。

然而,在那个时期,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一点,甚至有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无法战胜日本,主席只是在空谈。

但事实证明了,《论持久战》是正确的。

那么,主席这位从未喝过“洋墨水”,从未上过军校的“泥腿子”,是如何能够洞察时局,挥斥方遒,甚至预言抗战的结果呢?

《论持久战》的演讲从1938年5月26日开始,毛主席在延安进行了多次演讲,内容就是宣传抗日战争的本质。

主席认为,抗战绝对不能追求所谓的速胜,中国也绝不可能亡国。

这个理论,早在日军全面侵华前,就已经在主席的脑海中了。

当时,很多中国人对日本侵华没有概念,甚至蒋介石都认为,日本只是想在中国获取更多利益,所以才会动武逼迫中国就范。

然而,实际上,日本的目标是吞并整个中国,而其他人要么是投降派,要么是莽夫,认为中国可以全面出击,速胜日本。

但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差距甚大,中国绝无可能速胜,但中国最终一定会通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最终将日本击溃。

抗日战争,一定会是一场旷日持久,混乱无比的持久战

主席也曾经指出,日本是个海权国家,如果在对华战争中陷入僵持,一定会去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以此来围困中国。

事实证明,主席又说对了。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再佐证毛主席《论持久战》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自从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满盘皆输了。

首先,日本根本没能力吞并整个中国。

一是日本人口太少,即便是迅速占领中国,也不能实际控制所有土地。

即便是当时的日占区,你看日本人睡觉敢闭眼睛吗?

其二,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东西南北都有非常长的纵深,这样一来,日军无论是怎么推进,补给线都会被无限拉长。

而他们的补给线可不完全是日占区,所以隔三差五就要被破坏。

乃至于抗战打到最后的时候,有很多日军都开始拿手上的机关枪和中国人换口吃的。

当时,对于日本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其实是逐渐蚕食华北,并且占据整个华北后徐图发展,而不是直接一路狂飙占领南京,留下身后一大片名为日占区,实际上根本控制不了的区域。

可日本太过人心不足,想要一举吞并整个中国,这自然是痴人说梦。

曾经有人称,毛主席是在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指挥作战,然而,事实上,毛主席的军事思路全部源自他脑海中的哲学理念。

在毛主席看来,指挥战争并不在于具体的战术,而更注重战略层面。

战术上的失误,可以通过改变战术来纠正,但如果战略上出现问题,那就可能导致全面的失败。

从日本侵华战争一开始,日本就犯了战略上的错误,虽然他们武器先进,战争初期打得也算顺利,但这并不能弥补他们战略上的问题。

首先,日本想要既要占领中国的土地,又要进行发展,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侵略战争要想继续推进,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占领土地后也需要大量的开支来维持稳定。

日本要么就应该逐步发展,要么就直接冒险,而不是这种没有计划、盲目占领的政策,这对于日本的人口资源来说,根本是不现实的。

毛主席通过对日本军事能力以及采取的政策进行分析,再加上自己多年作战的经验,这才提出了《论持久战》这一抗战时期的理论巅峰。

所以说,毛主席用《孙子兵法》打仗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像四渡赤水,以及整个长征的“走弓背”,在我国的战争史上,都绝对算得上是神来之笔。

这样来看,《孙子兵法》未必有资格指导毛主席。

《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兵者,诡道也。”

然而,《论持久战》却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彻底的阳谋,是敌人明知道结果,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阳谋。

1938年7月1日,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中,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的煎熬,终于完成了这本《论持久战》。

这本《论持久战》,也成了古今中外无法破解的第一阳谋。

日军高层自然也看到了这本书,但他们却对这本书不屑一顾。

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蒋介石的正规军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连南京都丢了。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的确是尽力了,拼命了,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指挥素质和军队素质,都和日军相差甚远。

然而,在日军的视角中,共产党连国民党都应付不来,只有寥寥数万人,被国民党追得全国跑,如果不是日本侵华,可能共产党还在被蒋介石追着跑。

在日军看来,蒋介石都无法抵抗日军,更别提共产党了。

如此弱小的共产党,连蒋介石都无法战胜,却有一位领导人写出了一本书,预言日本必败。这对于日军来说,无疑是嘲笑的对象。

然而,这本书在国民党内部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你们日本人可能看不懂,但中国人却能深刻理解。

许多国民党高层对《论持久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连蒋介石都称赞毛主席的写作能力。

与胡适等投降派相比,毛主席的这本书无疑为全国的抗战提供了指导,并且给已经陷入困境的国民精神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然而,在日本,对《论持久战》的评价却是一致的嘲笑,他们认为这本书幼稚可笑。

因为日本大多数人被军国主义精神洗脑,再加上日本屡战屡胜,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了解中国情况的村田孜郎更是直接批评主席是:“信口开河,自以为是的谬论和妄想。”

但正如前面所说,《论持久战》是古今中外第一阳谋,它不需要隐藏,无论你信与不信,无论你接下来怎么做,事情一定会按照书中的预测发展。

当日本人意识到书中说的是对的,他们只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淞沪会战后,日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甚至占领了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直接威胁到重庆。然而,在这之后,日本的侵略步伐开始放缓,甚至无法组织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了武汉,但在这之后,他们再也无法进行侵略,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他们只是在日占区驻扎防守。

原因很简单,日本的补给线太长,长期对华作战的成本过高,他们无法承受。与当年占据东北吸血不同,日军之后占领的城市,除了上海之外,几乎都是亏损的。他们需要花费资金治理,派遣军队驻扎,并保证补给线的安全。

日军占领的土地面积越大,这个问题就越严重,他们并不理解“存人失地”的道理。当日军无法继续进攻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

此时,日本高层才恍然大悟,并开始研究毛主席的理论。

似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的,都开始应验了。

此时,日本已陷入困境,日占区的占领并无实际用途,还需耗费金钱维护,若继续进攻,则进展缓慢,除了重庆,日军已无其他进攻目标,而重庆的控制却始终无法如愿。

同时,八路军在各地进行游击战,破坏铁路,令日本感到极为困扰,只能从前线调集兵力进行防守。

然而,一旦日军返回前线,八路军便躲入根据地,等待时机再次出击。日本高层对此感到非常焦虑。因为《论持久战》同样揭示了日本的根本问题,即过于急躁的扩张导致自身陷入困境。

日本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突然转型为工业国家,国内经济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因此,日本才会迫切地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以转移国内矛盾。

然而,战争持续至今,日本已经无法获得利益,甚至开始亏损,国内自然充满了批评之声。当年甲午海战时,如果不是清政府提供了两亿两白银的援助,日本可能早在那时就已经崩溃。

抗战时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只会更加糟糕,没有更好的出路。因此,日军越急于求胜,就越符合《论持久战》的预测。

无论是快速进攻还是缓慢推进,最终的结果都将是失败。

所以,无论日本选择何种方式,我们都会陪伴到底,这就是最纯粹的阳谋。日本自战争陷入相持阶段以来,就已经失去了胜利的可能。比如苏德战争中的德国侵苏,其实和日本侵华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者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攻到对方首都附近,前期被侵略国都遭遇了惨败,甚至接近亡国。

唯一的区别是,苏联首都得以保存,而中国首都却被攻克。到了战争僵持阶段,德国还能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与苏联硬碰硬。

但日本的情况却更为糟糕,甚至失去了发动大规模会战的能力。日本在侵华之前,只在东北经营了一段时间,虽然从东北获取了丰厚的利益,但远远无法满足日本吞并整个中国的野心。

德军在侵苏前,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并消化了一段时间,最终无路可走,才转向苏联。而日本除了中国,没有其他侵略目标。日本迫切需要入侵中国以解决国内经济危机。

然而,实际情况与日本设想的大相径庭,这并非当年日本占领东北的情况,这是一场全民族全力以赴的抗争。

日本的人口有限,连占领华东都非常困难,却一路打到了华南。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杀,自断补给,再加上人力不足,还要分兵作战。

然而,日本别无选择,只能孤注一掷,梭哈一切,要么胜利,要么失败。

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仅一年时间,中国半壁江山沦丧,华北和华东几乎全部丧失,这是中国最富饶、最核心的领土。

随后,日本开始在日占区开办工厂、贸易,试图反哺日本本土。然而,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持续骚扰,让日本军队防不胜防,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日本的补给线和国内运输线遭受严重破坏,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百团大战的爆发,更是将华北的日军困得如同老鼠,使他们不得不绕道而行。

此外,日军后期大量使用了伪军,这些伪军虽然缺乏爱国心,但日军能够策反他们,我们同样可以用重金将其收买回来。

日本的好日子算是彻底到头了

日本是个彻底的赌徒,为了胜利,他们愿意押上一切。

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已陷入僵局,双方只能隔着根据地对峙。然而,中国作为主场作战,问题不大,八路军在后方更是积极开展军民大生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日军看着自己日益消瘦的兵力,心中也只能愤怒地骂一句八格牙路。此时,德国已推进到莫斯科,正准备占领莫斯科,这给了日本极大的信心。于是,日本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那就是偷袭美国珍珠港。

这个决策看似疯狂,但实际上,日本担心美国介入华战争,并且想要争夺太平洋的利益,因此决定先发制人,将美军舰队全部摧毁在珍珠港。

这样一来,美军失去了远渡重洋的能力,日本可以和中国持久对抗,等待苏德战争的变数,等待中国国内的变数。

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并未成功,美军的太平洋舰队虽然遭受重创,但战斗力仍在。

美国对此愤怒不已,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直坐山观虎斗,却会被这个疯狗咬了一口。

随后,美国对日宣战,并在太平洋上逐步向日本推进,日本被迫两线作战,一面在中国驻扎,另一面还要去太平洋战场对抗美国。

甚至在南边东南亚地区,日本也同时在和菲律宾等国家交战。日本的确强大,但这么分散兵力,留在大陆的日军已经少得可怜。

然而,这次偷袭珍珠港,也让日本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半年的时间,东南亚国家的各种资源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到日本本土,大大补充了日本的实力。

但很快,日本就被美国推进到了本土,随着关岛的丢失,日本已经无力回天。

由于太平洋战场的紧张局势,中国大陆的日军预算进一步被压缩,人数也越来越少,到最后有的日军甚至连口饭都吃不上,饿得眼冒金星地跑出来投降。

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为何说《论持久战》是古今第一阳谋。我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甚至直接向你阐述你们为何会失败,但日本却无能为力。

这本书综合了中日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最终得出了这个必然的结论。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智慧确实卓越,他能洞察常人无法察觉的事物,思考常人无法想象的问题,一语道破事情的本质。

日本侵华战争,也因为一本《论持久战》而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了战败的命运。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12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