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藩:从毛主席10次接见到78年免职,一位农民的传奇故事

劉同学 2024-05-25 07:56:10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在1955年,毛主席的一篇按语让“王国藩”这个名字响彻全国,也让王国藩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毛主席一直希望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发现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需要采用新的生产关系,以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从1950年开始,大规模的土改运动在新解放区开展起来。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改,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延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

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52年,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增长了近50%,新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然而,许多农民在扩大土地生产上遇到了各种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毛主席要求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王国藩就是创办合作社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王国藩出生于河北遵化,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他组织全村23户贫农,靠着“三条驴腿”办起了合作社,走上了自力更生、发展集体的路子。

为什么叫“三条驴腿”?

因为当时村里只有一头驴,合作社并没有驴的完全使用权,“三条驴腿”因此得名。

靠着这“三条驴腿”,王国藩的合作社在第二年就发展到83户,粮食亩产翻了近三倍。到了1955年,不仅家家户户自给自足,而且还售出余粮三万多斤,村子周围的荒山都变成了绿林,牲畜达到了上百只,还有四十户社员盖起了140多间新房。

要知道,这个村子在成立合作社之前,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二十多万斤粮食,五万斤以上救济粮以及一百多套过冬的棉服。

1956年,王国藩的合作社从一个只有148户的初级社,发展成为拥有552户的高级社。为了保持“勤俭办社”的光荣传统,王国藩被推举为社务管理委员会主任。

在王国藩的领导下,粮食作物亩产比上一年增上了一半以上,个别作物还达到了翻番的数量。

对于王国藩领导的合作社,毛主席一直予以关注。在之后发表的文章中,毛主席每每谈到农业合作化问题,总会将王国藩合作社作为典型的例子,并指示将王国藩的办社经验广泛推广。

王国藩和他带领的合作社声名远扬,然而,一些人对“勤俭办社”的理念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小气”,主张追求更大的规模和更豪华的生产方式。

尽管如此,以王国藩为首的社干部和社员依然坚守“勤俭办社”的原则,他们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并对社员进行艰苦劳动的教育。

王国藩本人也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一身朴实的农民装束。

1959年的国庆节,王国藩受邀参加庆祝活动。当他穿着对襟袄和抿裆裤出现在观礼的人群中,他感到有些不自在。在登上天安门的前两天,王国藩向周总理请示是否应该参加观礼。

“你代表的是农民,就应该这样!”周总理望着王国藩,微笑着鼓励他。

周总理的话语让王国藩充满勇气,他骄傲地站在观礼台上,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次年,王国藩作为人民代表再次进京参会,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王国藩被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而王国藩由于紧张和兴奋,只是默默地望着毛主席,无法说出问候的话语。

从1957年到1969年的12年间,王国藩共受到毛主席10次接见,其中8次有机会与毛主席握手。

毛主席还曾两次邀请王国藩共进晚餐,并考虑到他是北方人,不习惯吃辣,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些不辣的荤菜。

1967年,王国藩开始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对农村生活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除了开会和生病外,王国藩一直带头参与生产,而且比一般老百姓更加努力。

王国藩敢于直面指出一些明显的错误。曾经有领导上报白薯产量高达亩产百万斤,王国藩听后当面质问那位领导:“像你这么大个儿的白薯,一亩地能堆下一万个吗?”

王国藩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对家庭事务无暇顾及。王国藩一家一直住在村里的土屋中,儿子几次提议翻修房子,但王国藩每次都说,只要还能住,就不要修了。

直到1995年,王国藩家才建起了新房子。

自1969年起,王国藩荣任中央委员,同时他肩负着多达8个职务。成为中央委员后,省里的同志们建议王国藩换下他的农民装扮,但他却幽默地回应:

“我是个农民,如果我穿上干部的衣服,还怎么下地干活呢?”

在九届一中全会期间,王国藩依照姓氏笔画数坐在了前排。毛主席进入会场时,看到前排的情景,幽默地笑着说:“哈,王姓的人都到齐了!”然后他询问王国藩的年龄。

“报告主席,我今年50岁了。”王国藩立刻站起来回答。毛主席笑着点头,风趣地说:“五十五,出山虎,五十岁还年轻得很呢!”

1973年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王国藩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毛主席出现在接见大厅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毛主席绕场一周与代表们见面,当他看到王国藩时,主动伸出手与王国藩紧紧握在一起。

在那次接见中,毛主席只与两人握手,其中之一就是王国藩。当时,王国藩并不完全理解毛主席的用意,后来代表团团长告诉他,这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各方面的经验,在十年的政治风暴中,王国藩做出了一些错误的选择,因此在1978年被免去所有职务,重新成为了一名普通农民。

改革开放后,在王国藩的鼓励和带领下,全村人兴办了一批有实力的小企业。在王国藩75岁那年,他不仅担任了村里实业集团的名誉董事长,还经常为村里奔波项目。

为了继续传承“勤俭办社”的优良传统,王国藩外出时尽量节省开支,只要能住在亲戚或朋友家,就坚决不住旅馆。

随着村庄项目的启动,王国藩带领着年轻的村支书四处奔波,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援助。他同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坚持“质量为本”的宗旨。

在动荡的年代,社会矛盾加剧,人们的思想变得愈发偏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国藩未能坚守原则,在别有用心者的煽动下,做出了一些错误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篇【书记动手全党办社】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对王国藩的注意,从此王国藩才有了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多次见面的机遇。

这篇《书记动手,全党办社》的文章最早发表在1955年4月30日的《唐山农民报》上,由时任《唐山农民报》总编室主任卢振川撰写,文章详尽的叙述了遵化县第十区的农业合作化过程和王国藩勤俭办社的经验。

1959年4月3日,《河北日报》介绍了遵化县王国藩“穷棒子社”勤俭办社的先进事迹。4月4日,《河北日报》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社论和文章,号召开展学习王国藩运动。

在连续报道中,都特别刊载了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王国藩“穷棒子”合作社写的按语。

那段特殊的十年结束后,组织取消了王国藩的职务,60岁的他重返农村,回归平凡村民的生活。在新时代,受到王国藩“穷棒子社”精神的激励,全村人热情高涨地展开了第二轮创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王国藩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他将“穷棒子社”发展得如火如荼,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成为了时代的风云人物。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干部,快速的晋升缺乏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支撑,这注定了他会在道路上迷失方向。

然而,王国藩终究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加之特殊时期他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方针政策,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王国藩也受到了连累。

1978年,他被剥夺了党内外的所有职务,返回故乡西铺村务农。

回顾王国藩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布田间与政治舞台,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他不仅是农田的守护者,更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引导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考虑到王国藩曾参与革命,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并且是首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组织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安排他担任遵化县水利局顾问。

这样,王国藩总算有了一份工作,随后他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并于2005年7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13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