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横”繁荣的宋朝,既然不缺钱,为何战斗力却如此之差?

文史安利官 2024-06-07 15:32:47

为什么有不少人向往宋朝生活呢?

据专家测算,宋朝GDP在当时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量的22%-60%,比当今的美国牛。

宋朝政治较为清明,历任皇帝大多厚道而不残暴,能够遵从太祖“不杀大臣”的遗训。

但是,宋朝也有缺陷。

且不说它存在《水浒传》所描述的腐败黑暗,仅仅从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来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差强人意的“黄金时代”。

既然GDP位居世界第一,宋代何以武备不振?

从客观上看,首先是种族的先天差异。

由于生活习俗、饮食结构不同,导致中原农耕民族不及周边游牧民族强悍;较之文弱的宋人,那些游牧民族更加骁勇,更善于骑射。

但是,这个客观原因并不能成为军事薄弱的借口。同样是以中原农耕民族(汉人)为主体的汉唐,在军事上却相当于强盛。

西汉时期汉兵的战斗力几乎五倍于胡兵,贞观时期唐朝击溃西域强敌,威镇四方,唐太宗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春秋战国时期,即便尚未成立大一统的国家,中原一诸侯国也能独挡一面抵御或战胜游牧部落的入侵。

可见,华夏民族并非自古就软弱可欺。

第二个是国土资源局限。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战马是必不可少的要件。骑兵所需的战马,只有两个地方出产的最好。

一在东北蓟北之野,一在西北河套一带,这两地长山大谷,空旷辽阔,有甘泉,有肥草,能养育优良战马。

遗憾的是,宋朝立国之初,上述两地都未纳入中国版图,一块被契丹掌控,一块被西夏占有。

缺乏优良战马,一直是困扰大宋武备的难题。

此外,由于版图面积局限,使宋朝难以占据一些战略要地并建立牢固的防线。

比如,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一带都掌控在契丹人手里,让宋朝缺乏天然屏障,给国防建设带来诸多麻烦。

从主观上看,主要是顶层设计问题。

“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代的基本国策,并以此进行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这一点,也是事出有因。

中晚唐时期,地方节度使往往拥兵自重,不受中央节制,以致出现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的局面;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中央政权和地方王国都落入军阀手里,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小军阀相互征伐,政权频繁更迭。

宋太祖赵匡胤行武出身,周世宗时担任掌管禁军殿前都检点,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而称帝。

为了避免重蹈唐末五代的覆辙,宋太祖选择“重文抑武”的方略,并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拥兵自重甚至黄袍加身。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一次酒宴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但是,三帅没有发兵之权。

宋初设立枢密院掌管国家军务,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包括宰相在内的官员也不得过问。

枢密院虽能调动军队,但不能直接统军,造成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军阀势力,朝廷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从而导致“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战时武将领兵出征,朝廷要指派文官督战、太监监军,改变作战计划必须经过皇帝同意,这样“外行领导内行”,不利于发挥军事将领的能动性,对战局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实践证明,对武将的过度防范与抑制,不利于强军与作战。

狄青是北宋罕见的名将,宋仁宗欲拜他为枢密使,朝野舆论哗然,宰相庞籍等人援引本朝祖宗先例而竭力反对。

尽管后来还是破例任用狄青为枢密使,但迫于朝野对狄青的顾虑与猜忌,不久就解除其职务,狄青终究难以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翌年暴病身亡。

其实,唐朝武将出将入相很寻常,而宋朝对武将过于戒备,表明自身心虚而不自信。

后人认为,宋朝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王夫之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

除了顶层设计之外,宋代兵制也有缺陷。

《宋史·兵志》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无论是禁军、厢军,还是乡兵,宋代都采取招募的办法,又叫募兵制。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另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如《水浒传》所记述,林冲、宋江、武松等人犯罪都被发配充军。

灾民或罪犯一旦招募入伍,轻易不能离开,直至60岁才退役。

宋代实行募兵制,将灾民和罪犯吸纳到军队中,可谓用心良苦,其初衷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

可以想见,灾民到处流离游荡,没有饭吃,很容易铤而走险,聚众造反闹事;将他们招募到军队,既给他们以生路,又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再说罪犯,他们本来就犯有罪过,国家不能白白地供养他们,把他们刺配到异地充军,算是充分利用少人力资源;即便他们上战场牺牲了,也算是将功赎罪。

但是,历史似乎证明,这样的募兵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兵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必然导致军队整体素质低下。

且不说灾民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具有浓厚的游民习气,就是罪犯当中有技能或素质高的,也未必值得信赖。

那时候的罪犯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确实犯过罪的真罪犯;一种是并未犯过罪的假罪犯。

真罪犯大都不是良民,他们一般有反社会的倾向,充军后能否转变为合适的军人,非常值得怀疑。

假罪犯根本就没有犯罪,他们是遭到陷害或司法不公的牺牲品,心里肯定充满屈辱与愤恨,甚至迁怒于官府与朝廷。

不分青红皂白将灾民和罪犯吸纳到军中,表明兵源就不优良;即便他们经过训练,可以提高军事技能,但思想素质却未必过硬。

其次,服役年限过长,容易导致军纪涣散,冗员过多,缺乏战斗力。

作为一名军人,最好的年华应为20岁到30岁。

30岁到60岁这30年,人会渐渐衰老,几乎成了垃圾时间。

一般来说,在军伍10来年,就会出现精神疲软;再继续混20、30年,就会混成“兵痞”、“老油条”。

这些“老油条”是不管用的,只好不断招收新兵入伍,于是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当局也意识到这样的厢军靠不住,所以只好从中挑选身强力壮者充实禁军。

禁军队伍也因此逐年膨胀,宋太祖开国时只有20万,太宗时有66万,仁宗时超过120万。

军队冗员多了,弄不好会引起内乱。

原本倚仗军队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定,最终军队本身倒成了“维稳”的对象,国家不得不拿出大量钱财供养,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否则会招致军人不满,闹出“兵变”的事端。

供养如此规模庞大而缺乏战斗力的军队,于是便成为大宋难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重负。

再次,募兵门槛过低,兵员从事力役,极大降低了军人的社会地位。

灾民和罪犯,不是贫贱,就是有问题。

让他们充斥军队,不仅贬低了军人的职业地位,而且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试想,流民、饥民和罪犯都可以当兵,社会各界会怎样看待军队呢?

或许在民众看来,军队就是大箩筐,破铜烂铁都可装。

宋代戍边作战主要由禁军担当,地方厢军不用上阵打仗,只是做些与军事无关的杂活,甚至当苦力使用。

今天某个官员家造宅第可以抽调兵员干活,明天哪个权贵修花园也能抽调兵员帮忙。

这样,军人不仅不以当兵为荣,而且会感到自卑。

因此,宋朝就开始流传:“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结语

客观地说,“重文轻武”的顶层设计及相关制度安排,使宋代较好地避免了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内忧”,并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但只可惜矫枉过正,导致宋朝武备不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大国却饱受野蛮外敌欺凌,最终灭亡。

参考文献

【1】《宋史》卷1《太祖本纪》:世宗即位,复典禁兵。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2】《宋史》卷1《太祖本纪》: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

【3】吴正翔. 杯酒释兵权 宋朝为什么重文抑武?. 星岛环球网. 2007-02-25 [2010-12-26].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4-06-11 09:56

    得位不正呗,自己抢来的天下也怕被别人抢走

文史安利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