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强敌环伺,王朝皇帝如何应对?从武力到谋略一览无余

文史安利官 2024-06-06 20:40:39

两汉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大帝国,疆域辽阔,涵盖了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蒙古、越南等国家的一部分领土。

然而,庞大的版图也给汉朝带来了严峻的边疆问题。

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等不断骚扰边境,西北的西域诸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西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也时有动荡。

面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汉朝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汉朝的边境问题

两汉作为统一的大帝国统治了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仅统治了中国本部,还统治了中国东北的一部分,中国西北的一部,蒙古一部分,以及越南一部。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高峰期。

公元前后的汉朝时期,我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一些值得借鉴的政策。

例如,东汉时期的耿食对待匈奴问题时,就提出了类似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而此时的欧洲,虽然仍然处在奴隶社会,同样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汉朝和罗马帝国在东西方相互呼应。

做为农耕文明的两大帝国,在不同的时期都面临了游牧民族的冲击。

两汉主要统治着中国本部,在中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少数民族。

我们所熟知的汉代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西弟、大月氏、西南夷、东夷、乌桓和鲜卑等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和华夏族的分布格局,也基本奠定我国现在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基本格局。

汉朝处在中央,各个少数民族在四周。

西北主要有西宪、乌孙和匈奴等,东北主要是东胡,西南主要有西南夷,南部主要是南越各部。

各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和渔猎,也有部分从事农耕。

在众多民族中,匈奴和汉朝的关联最多,在研究汉代的边疆问题时,与匈奴的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汉朝北部边疆又比南部边疆问题更重要。

汉武帝时期,汉朝南部边疆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的边疆问题主要是一些小型的叛乱,基本不成规模,更没有对汉朝产生太大影响。

而北部边疆问题从汉髙祖时期开始一直到曹操征乌桓才基本稳定下来,可以说是伴随整个汉朝。

北部边疆问题主要包括和西北的西域诸国、西宪各部边疆问题;北部的匈奴问题;东北的乌桓和鲜卑。

匈奴问题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复杂,处理起来也最困难。

高祖六年,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大军围攻马邑,这是西汉建立之后汉匈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建国之初,汉高祖希望借助武力一举解决匈奴问题,率领三十万大军抵御匈奴。

很不幸,在平城白登被围困长达七天七夜,最后在陈平的“阴谋”之下才得以逃脱。

西汉初期国力有限,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的愿望失败以后,汉高祖采用刘敬的“和亲政策”。

吕后、文景二帝和即位初期的汉武帝都严格执行汉高祖的“和亲政策”,以公主换和平。

但是,公主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之时,汉朝已经有能力和匈奴决战。

但是,汉朝皇帝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皇帝,而匈奴的军臣单于则是一个和景帝斗争多年老辣君主,汉匈之间的唯一差距可能就在君主的执政经验上。

匈奴内部也意识到汉匈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匈奴自单于以下都希望能和汉朝继续和亲。

汉武帝以前,汉朝官员除极个别外,几乎没有主战派,主和派占据朝廷。

像贾谊和晁错还不能算得上主战派的官员,也遭到主和派官员的排挤。

贾谊不得志郁郁而终;错虽然受到景帝重用,但最后还是死在主和派的逸言之下。

汉武帝时期,庙堂之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战派官员的势力越来越大。

建元六年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汉武帝将这件事推给大臣。

王恢和韩安国发生的激烈的争辩。

最终大臣大多支持韩安国,汉武帝最终也同意和亲。

这是自汉高祖至汉武帝的最后一次和亲。

很快,汉朝庙堂之上基本形成汉武帝、王恢、卫青、公孙贺等为主的“主战派”,也可以称为“崇武派”。

元光二年的一次大论战之后,汉武帝通过王恢的建议在马邑设伏。

汉武帝以三十万兵力设伏,三十万兵力是汉高祖“平城之围”以后汉朝出兵最多的一次。

匈奴以十万骑入塞,也是自汉文帝十四年入侵之后用兵最多的一次,可见双方已经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状态。

军臣单于虽然不知是计,但也想借助这次机会在日后有可能的“汉匈战争”占据有利地位。

汉武帝的胃口更大,希望以绝对优势兵力一战而平定匈奴。

汉匈三次大战之后,匈奴的势力大大削弱,汉朝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卫青和霍去病死后,汉朝失去了对匈奴作战的优势,汉武帝也逐渐失去了年轻时候的活力。

李陵军团的覆灭,大大削弱了汉朝的实力,而李广利军团的全军覆灭,则标志着汉朝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武帝时期的对外战争基本解决了南部和东部边境问题;同北疆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损耗了双方的实力。

昭帝登基,霍光辅佐昭帝处理朝内外一系列事物。

此时的汉朝比起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正处于中兴的初级阶段。

汉朝需要像汉高祖时期那样与民生息,给人民足够的时间生产;对外也要停止大规模的战争。

汉朝这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经济,最主要是稳住匈奴。

匈奴受到了汉武帝打击之后,实力大大的削弱,冒顿单于时期的强盛已经成为过去。

军臣单于立自己的儿子於单为太子,军臣单于死后,於单理应成为下一任单于。

但是,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并打败於单成为新一任单于。

这一事件打破了匈奴百年间的“父子相承”的王位继承制,出现了“兄终弟及”现象。

这一事件之后,匈奴内部出现了不安定因素,匈奴的内乱也此开始,一直到呼韩邪单于时期才算最终解决。

此时的匈奴不仅仅出现了王位的争夺战,还出现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

汉武帝沉重打击了匈奴,加上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强大,匈奴的外患问题也不断严重。

内忧外患的匈奴,不得不放低姿态同汉朝和亲,稳定外部,积攒本身的力量。

匈奴的分裂进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同汉朝的平等关系己经难以维持,不得已而降低自己的地位,向汉朝称臣。

匈奴向汉朝称臣,从汉朝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王莽的新政权改变了西汉时期怀柔的民族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时,对周边民族采取不正确的政策。

尤其是“新印”换“旧印”彻底决裂了中央和匈奴的关系。

王莽不得不派大军征讨匈奴,成为王莽政权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始帝和光武帝都希望改变同匈奴的敌对关系。

但是,此时匈奴有复兴的迹象,而中原处于混乱状态,匈奴拒绝同中原政权和好。

光武帝采取和汉高祖类似的政策,对匈奴采取羁縻政策。

暂时闭关,搁置和匈奴的争议。

东汉前期,窦氏兄弟先后出击匈奴,给了虚弱的匈奴致命一击。

从此,北匈奴开始长达百年的西迁,匈奴问题至此也基本解决。

汉朝和西域地区的关系,主要发生在西汉中后期和东汉前期。

汉武帝对西域的策略萌生于联合西域各族对付匈奴,建元三年,汉武帝采取张骞的意见,派他出使西域。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一方面加深了西域各国对汉朝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西域各国划入汉朝版图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打败了最主要的敌人——匈奴,匈奴势力衰退之后,失去了对周边各族的控制。

在西部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各国先后脱离了匈奴的控制。

西域各国实力最强的当属乌孙,从汉武帝开始就大力拉拢乌孙打击匈奴。

汉朝对乌孙的政策是实行和亲,用和亲拉拢乌孙。

西域其他国家相对较小,解决起来也相对较为简单。

神爵二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物,以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

王莽时期,西域断绝了和中原的关系。

光武帝时期,西域再次受到匈奴的威胁,西域各国先后派遣使者到东汉,请求归附。

但是,东汉建立之初国力相对虚弱,没有能力保护西域各国。

于是拒绝了各国的要求。

汉明帝以后东汉国力逐渐增强,重新控制西域地区也被提上日程。

班超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班超父子的努力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三绝三通”的西域再次划归汉朝,一直到西晋灭亡,西域都是中央王朝的一部分。

匈奴衰落之后,以前受匈奴控制的各族都先后摆脱匈奴的控制,并逐渐走向强大。

这就给两汉王朝带来了新的边疆问题,最突出的是西宪和东胡问题。

西宪问题自昭宣以后开始凸显出来,赵充国和辛庆忌等人都是平定西宪叛乱的重要人物,东汉时期的邓氏家族后人也在镇守西宪地区时留下美名。

西宪问题一直是东汉最为头痛的边疆问题,东汉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平定西宪事务上。

西宪地区驻扎了大量东汉精锐部队,“护宪都尉”一职在汉代也有很高的地位。

西凉地区有大量晓兵博将,也给东汉带来不稳定因素。

东汉实际上是亡于董卓之手,而董卓就是驻扎在西弟地区的西凉兵。

董卓之前有凉州三明镇守西凉地区,董卓入京之前西凉地区就不断发生叛乱。

韩遂和边章之后,东汉再次把大量军队集结到西北地区。

孙坚、董卓等人也在这次战争中薪露头角。

东汉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也没有最终解决叛乱。

曹操最后平定的也是西凉地区,可以看出西宪问题的出现,给东汉带来极大危害。

东汉一代,西宪地区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并大大消耗了汉朝的国力。

一旦中央出现问题,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西凉地区割据势力便直接威胁东汉的安全。

两汉东北边境大致相同,朝鲜半岛上西汉有乐浪、临屯、真番和玄冤四郡。

东汉时期,汉朝势力有所收缩,但仍保有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就灭了东胡,控制了东北地区。

东胡灭亡以后分为两个不同部落,依靠鲜卑山的一部被称为鲜卑,依靠乌桓山的一部被称为乌桓。

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使得漠南无王庭。

匈奴实力衰退以后,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能力,乌桓和鲜卑也先后强大起来。

东北地区的乌桓和鲜卑强大之后,成为汉朝的另一个威胁。

西汉时期,政府为此派军队出击乌桓和鲜卑,虽然给两部以沉重打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北边境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西汉对东北的乌桓和鲜卑的重视程度要超过西宪。

西汉在西弟地区只是设立了“护宪校尉”,而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度辽将军”,“度辽将军”的地位也超过“护宪校尉”。

终东汉一代也没有解决东北地区问题,一直到曹操远征乌丸才最终解决东北问题。

结语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四周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从未停止。

从汉高祖遭遇"平城之围"到汉武帝大兴师征伐,再到东汉王朝不断在西北、东北地区平叛,边疆问题贯穿了整个两汉时期。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但无疑也反映出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两汉王朝在应对边疆问题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民族政策和军事战略。

参考文献

0 阅读:31

文史安利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