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犹太人被全世界所憎恶!看完后你就明白,他们并不值得怜悯!

如冬评社会 2024-06-22 05:52:5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群经历了无数的迫害和苦难,从中世纪的驱逐到现代的种族灭绝。然而,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他们不仅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深远的影响力。

19世纪末,随着民族主义的高涨,犹太人开始探索建立自己的国家,最终引领他们聚焦于巴勒斯坦这片古老的土地。

这一过程充满了争议和血腥,引发了连串的冲突和战争,使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变得复杂难解。究竟是历史的残酷,还是他们自身的选择,让他们成为了全球争议的中心?

“啤酒馆政变”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1938年11月9日,柏林城装点一新,随着纳粹党的旗帜在街道两旁飘扬,气氛既庄重又充满期待。

这一天,德国全国各地的纳粹党员和支持者齐聚首都,共同庆祝“啤酒馆政变”十五周年纪念。

虽然这次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希特勒及其同党被捕,但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他们崛起的象征。

纪念活动的主场地设在了慕尼黑啤酒馆的旧址,这里被重新装饰,摆满了花环和党旗。街道上,党卫队成员身着制服,肃立两旁,为活动提供了严密的安保。慕尼黑的天空下,旗帜在冷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回响着十五年前的呼喊和脚步声。

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干部们一一抵达会场,他们的到来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希特勒身穿制服,胸前挂满了勋章,步伐坚定,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自信。

他首先向在场的老战士们致敬,这些人是与他一同参与了当年政变的干部。随后,希特勒登上主台,台下的人群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活动正式开始,希特勒的演讲激起了人群中的热情。他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调回顾了十五年前的政变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强调这是纳粹运动的转折点,是他们从挫折中学习和崛起的起点。

希特勒接着描述了他对德国未来的宏图大略,讲述了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在军事上要强大,也要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领先世界。

接下来,戈培尔、希姆莱和其他纳粹高官也相继发言,每个人都围绕希特勒的理念和目标展开,进一步强调纳粹政权对于未来的计划和愿景。

戈培尔在演讲中用煽动性的言辞强调了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见中的作用,而希姆莱则谈到了加强内部安全,保持德国的纯洁性。

“水晶之夜”的惨剧

1938年11月9日晚,德国和奥地利的城市街头,与庆祝“啤酒馆政变”十五周年的热烈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社区遭遇了历史性的暴力袭击——这一夜后来被称为“水晶之夜”。在纳粹支持者的策划下,大量的犹太人的商店、住宅和教堂遭到了蓄意的破坏和焚烧。

随着夜色的降临,一群群身着制服的突击队员和希特青年团成员开始在城市中聚集。他们手持棍棒、石块和燃烧瓶,脸上涂着迷彩,情绪激动。

他们从一个犹太人的商店到另一个商店,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庭,系统地打破橱窗,砸毁财物,将室内的一切摧毁一空。

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城市,街道上的破坏景象触目惊心。商店的橱窗被砸碎,玻璃碎片像水晶一样散落在地上,闪耀着街灯的光芒,这也是“水晶之夜”名字的由来。犹太人的书籍、家具、衣物被扔到街上,有的甚至被点燃,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教堂同样没有幸免于难。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多个城市,犹太教堂被纵火,神圣的经卷和宗教文物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群众在火光的照耀下,将教堂的窗户砸碎,随后火焰吞噬了整座建筑,只留下哀嚎的风和破碎的墙壁。

当局并没有采取措施阻止这场暴行,警察和消防队员被明令禁止干预民众的“正义行动”。在一些地方,甚至可以看到警察在旁观,或是指导暴徒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破坏。

此外,许多普通市民在暴力发生时选择了沉默或是袖手旁观,这种场景在当时的德国和奥地利广泛上演。

除了破坏和抢劫,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逮捕并送往已经建立的集中营。这些人中,有的是被随机抓捕的,有的则是被事先标记的“重要目标”。

他们在恐惧和混乱中被带走,家庭在一夜之间被拆散,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中。经济损失同样惨重,据统计,直接损失超过600万马克。

德国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在“水晶之夜”发生之后,德国社会的反应是复杂而分裂的。部分德国民众对这种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这是对犹太人长期经济活动和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正义的回应”。

在一些德国城市的酒吧、街头或家庭聚会中,不难听到这种声音。这些人认为,犹太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对于普通德国人来说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在经济大萧条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背景下。

在一些官方的宣传中,这种观点得到了加强。

纳粹党通过报纸、广播和其他媒体渠道传播了关于犹太人的负面形象,描述他们作为外国人和资本家的角色,是德国经济和文化问题的根源。

这种宣传加深了普通民众对犹太人的怀疑和敌意,使得一部分人认为采取极端措施是恢复国家秩序和纯洁性的必要手段。

然而,这种支持并非全德国的普遍态度。许多德国人对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恐惧,他们在私下里谴责这种暴力,担心德国社会的道德和法治正在崩溃。但在纳粹的高压政策和严密的社会控制下,这些声音大多被压制,不敢公开发表。

这种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不仅在德国内部引起了回响。在国际上,从法国到英国,许多人对希特勒的政策表示震惊和谴责。

国际新闻对“水晶之夜”的报道使得许多外国政府和公众意识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危险的阶段。然而,尽管存在广泛的谴责,这些国家的政府往往出于现实的政治和经济考虑,对采取实际行动持谨慎态度。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极端的声音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这些声音不仅没有谴责纳粹的行为,反而表示赞同,甚至呼吁本国效仿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类似的屠杀。

这些声音大多来自欧洲的极右翼团体和反犹太主义者,他们利用德国的行动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煽动本国的反犹情绪,推动自己的政治议程。

犹太人的生活与挑战

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历经千年的流亡和战乱,他们分散在欧洲和亚洲的各个角落。

这种长期的流浪生涯让他们在不同的国家中找到了新的栖息之地。在这些国家,犹太人重新开始了他们擅长的商业活动,逐渐在当地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商业的天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驱动下,犹太商人很快在各地展示了他们的商业才能。他们在金融、零售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崭露头角,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的成功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上的不满,特别是在经济紧张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物资的短缺和物价的飞涨,食品价格尤其受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犹太商人被指控囤积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以期待价格上涨后再进行高价销售。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犹太商人在国家危机时期应当做出贡献,而不是利用局势牟利。

德国议会和一些政治团体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试图向犹太商人施压,要求他们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提供援助,以减轻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

然而,这种要求往往得到的回应是拒绝。一些犹太商人甚至公开表示,他们没有义务将其无偿提供给他人,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间对犹太人的负面情绪,因为他们的钱都是发国难财挣的。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犹太人角色和地位的复杂看法。在一方面,犹太人的商业成功为他们赢得了财富和影响力;在另一方面,这种成功也使他们成为了社会不满和民族主义抬头时的目标。

在战争和经济动荡的背景下,犹太人的经济行为被放大解读,有时甚至被歪曲为利己主义的象征。

犹太人与国家身份的探索

随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国家的兴起,犹太人社群也开始寻求建立自己国家的途径,这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布满挑战的历史时期。

长期以来,犹太人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流离失所和迫害,他们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一个能够安全定居、维护自己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地方。

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在欧洲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浪潮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特奥多尔·赫茨尔是这一运动的先驱之一,他在1897年组织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标志着犹太人寻求自我决定和国家建设愿望的正式化。

赫茨尔及其追随者认为,犹太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免受迫害,并实现社会和文化的复兴。

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犹太历史和宗教的核心地带,成为了复国主义运动的焦点。这片土地在宗教文本中被称为“应许之地”,对犹太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情感意义。

然而,这个地区同时也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他们对这片土地同样具有长远的居住历史和文化联系。

20世纪初,随着更多犹太移民的到来,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土地所有权开始发生变化。

这些移民购买土地,建立农场、学校和社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这种变化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关系,因为土地的买卖往往以驱逐原有的阿拉伯农民为代价,导致了冲突和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接管了巴勒斯坦地区,作为国际联盟的委托地进行管理,但他们在管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方面面临重大挑战。

1930年代,随着纳粹在欧洲的崛起和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更多的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犹太国家的国际支持增加。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割的决议,建议将这一地区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

虽然这一提议被阿拉伯国家拒绝,但犹太领导人接受了分割计划。1948年5月14日,随着英国的撤离,以色列宣布独立,即时引发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干预,导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尽管面临无数挑战和争议,以色列的成立标志着犹太人民族认同和国家建设愿望的实现。这不仅是对长期苦难历史的一种回应,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理想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这一成就也伴随着新的冲突和挑战,特别是与巴勒斯坦人的持续对立,这成为了该地区复杂关系的一部分,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1]黄欢.重思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批判 ——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J].现代哲学,2023(2):50-58

0 阅读:49

如冬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