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我奉命送退伍老兵返乡,意外改变了一个战友的命运!

老刘的回忆 2024-06-27 05:28:13

素材:童国梁;文:老刘。文中主人公曾在50614部队服役,故事内容为其口述,为了阅读体验,部分细节做了艺术化处理。

我叫童国梁,四川达州人,1973年入伍。从军二十年,我曾经多次接兵送兵。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在1978年3月,我第一次执行送兵任务时的经历。

1978年3月,正是当年的“退伍季”。除了个别能留部队超期服役,大部分的75年兵都面临着退伍。按照当时的政策,连队会安排干部护送老兵返乡。

相比较接兵,送兵大家都不想去。因为许多退伍老兵需要重新适应农村的生活,这与部队相比要差很多,而且随着年岁增长,还面临着个人问题,以前返乡途中也曾出过乱子。

于是这次的送兵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新晋排长头上。出发之前,连长和指导员交代我,沿途要小心,切莫出差错。另外他们还特意点到了一个老兵-王平,让我注意他的情况。

王平在连里我不是很熟,哪怕他在炊事班干了三年。主要原因还是这小伙子不爱讲话,在炊事班干的也都是些帮厨、种菜的活,平时打交道比较少。

连长说道:王平是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在政府的帮助下长大成人。当时征兵干部定兵时,也是在当地公社的力推下,特例被征召入伍的。

因为王平身材矮小,身体素质差,进连队之后,为了照顾他,便安排他进了炊事班。可王平在人际关系上有些差,性格孤僻,和谁都走不近。当了三年兵,在连队就像个隐形人。

王平不愿退伍,但无论怎么算,他都不具备超期服役的资格。所以这次退伍返乡,连队领导害怕他想不开,做出过激举动,才要我重点关注他。

返乡途中大家情绪低沉,都不太想说话,但所幸未出问题。

抵达宜宾市江安县人武部,交接完名单、档案等工作后,其他老兵便各自回家,而我则陪着王平回了他在二龙口公社桥头大队的老家。

一路上王平显得有些局促,一点都没有青年人该有的大气和勇敢。到了大队部,我和大队书记、民兵连长,介绍了王平在部队的情况。

我没有说实情,而是撒了一个谎。我先是肯定了王平的训练态度积极,努力认真,但因为个子矮,身体素质差,尤其是体能不足,无法胜任炮兵的任务,才被调到了炊事班。

在炊事班,王平也是兢兢业业。对于种菜、养猪、帮厨这些活都毫无怨言,战友和部队领导对他评价都很高。要不是部队对军事素养要求高,王平铁定能留在部队继续服役。

看着我一脸惋惜王平的表情,老书记信了我的话。

他抽着旱烟,叹了口气说道:“小王平确实身子骨比较弱,原本希望他到部队能有个前程。但吃了身体的亏,这也没办法,努力了就行。你放心,我们会妥善安排他的。”

趁着书记张罗饭的工夫,我和王平去了他家。屋里久无人居住,霉味很重,但所幸大部分东西都还完好。帮着他收拾完屋子,我拉着王平郑重谈了一次话。

就是这次谈话,改变了王平的一生,也让我一辈子引以为傲。

我严肃地问道:“王平,你知道我为什么跟主任和民兵连长那样讲吗?”

王平低沉着答道:“童排长,我明白你的用意,谢谢你帮我说话,给我留了颜面。”

我又问道:“如今你已经退伍了,想好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吗?”

王平哑口无言,看得出来他对未来也没什么规划。

我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进入部队后,领导对你的体谅和爱护,你自己心里应该有数。期间上面也数次找你谈话,但你还是没干出什么名堂。这不是说你人有问题,只是你确实不适合部队,吃不了军人这碗饭。”

王平低头不语,我又说道:“我并不是要打击你,否定你。既然一条路走不通,何不试试其他路呢?”

“一路上我都在观察,你表现得有些懦弱和沉默,这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人该有的样子。也许过去的遭遇,让你很自卑,封闭了自己,不善于与其他人打交道。在部队,你看到其他战友都表现得很优秀,而自己却跟不上趟,这让你更加自卑怯懦,更加孤僻。但我在你身上发现了一些优点,你知道吗?”

王平有些茫然,不知道我说的优点是什么。

我重重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在人武部办手续签字时,我看到了你写的钢笔字,苍劲有力,很不错。另外,你的包里还装了一本《金光大道》吧?书页都翻卷了,看来你平时没少看。”

“就单凭这些,你应该是个很喜欢读书写字的人,对吧!”

王平有些羞赧地笑了笑,我继续说道:“你的身体条件,你自己清楚,在生产队务农,你肯定还会拖后腿。你何不把眼光放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譬如读书参加高考?”

王平自卑地说道:“我就是一个初中生,许多高中生都考不上大学,我又怎么能考上?”

我恨铁不成钢地怒斥道:“你都还没考,就说自己考不上,不去试试怎么能成?这事就这么定了,回头你好好复习,多给我写信,有什么需要就告诉我,我一定会帮你的。”

我知道王平性格软弱,做不了决断,还得需要加把火。于是在吃饭时,我跟书记说,王平要复习准备高考,安排活计时,看能不能考虑一下。

老书记听后特别高兴,连声夸赞王平有志气。他拍着胸脯答应,队里一定支持。

归队后,我和连长、指导员汇报了此次的送兵情况。他们对我的处理很满意,指导员狐疑问道:“那小子,真的要参加高考?”

我笑着说道:“王平虽然性子偏软,人也有些自卑。但他文化底子还可以,拼一下没啥子损失,万一拼成功了,那他后半辈子可就前途无量喽!”

我给王平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好好复习功课。考虑到他退伍费没多少,刚回去得买一些生活物资,还要买学习资料,我又给他汇了20元钱。

王平在回信中向我表达了感谢,说队里对他很支持,安排的都是些轻松的活。他也已经买到了复习资料,正在加班加点地自学。

1978年高考,王平不出意料地落榜了。我从他来信中,看出他情绪很低落,对自己十分怀疑。我安慰他不要沮丧,毕竟和正牌高中生相比,他知识体系上还有很大欠缺。

我建议他去县城复习班补习,闭门造车难以出成绩。钱财方面不用操心,我每月支援他6块钱,够他花销了。

王平听了我的话,去了县高中的复习班补习。有正经老师教,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几次模考下来,成绩都还不错。

王平的自信心也起来了,与周边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自如。1979年高考,王平考上了四川省财政学校,虽然只是一所中专,但他已经算是捧上铁饭碗了。

王平到学校报到前,专程到崇州来看望我。战友们得知王平考上了中专,也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王平热情地和战友们打着招呼,看着眼前身材依然瘦弱矮小,但已不复之前的唯唯诺诺,意气风发的青年,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王平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回老家江安县的财税部门上班。此后从乡镇到县里,再到市里,他一路谱写着自己人生的恢宏乐章。

这么多年,我和王平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对我特别尊重和感激,经常说要不是我的鼓励和支持,他都不敢想自己会有今天。

我不否认曾经帮过他,但从未以恩人自居,让他帮忙办事。王平能走到这一步,固然有我的点拨资助之功,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天分和努力。

有句话叫:人生有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后者不仅仅是乐善好施,更是在默默中织就了一张温情的网,庇护着自己与他人,点亮他人的灯,温暖自己的心。

5 阅读:212
评论列表

老刘的回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