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衰败,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为何会“富极而衰”?

科学怂哥 2024-06-16 12:40:56

从“中国渔都”到“死海”,不过二十年的时间就让舟山渔场“无鱼可捕”。那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为何会“富极而衰”,这是来自海洋的报复吗?

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鱼仓”,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长江的注入带来了大量的养分,而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的交汇使养分上浮,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天然的食物。据统计,舟山渔场拥有60多种虾类、11种蟹类以及360多种鱼类。

其中舟山渔场的“四大鱼产”,分别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小黄鱼的捕捞量分别能达到10.16万吨和2.9万吨,带鱼和乌贼则是能达21.44万吨和2.9万吨,其渔获占据了全国捕捞总量的10%~20%,不夸张的讲,当时北京水产市场里的带鱼,10条中有7条来自舟山渔场。

然而之后的舟山渔场就开始走下坡路,出海捕鱼的收益甚至不够支付燃油费,低价值的杂鱼能占到渔获的70%,虾蟹贝类成为舟山主要经济渔产,从辉煌到衰败也不过才二十多年的时间。

舟山渔场为何没落了

而之所以舟山渔场会出现“海洋荒漠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的不断发展,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海洋渔船最多的国家,占到了全球渔船总数的四分之一,也曾连续二十年成为全球近海捕捞量最多的国家,每年超过1000万吨。而这些惊人的数据,都是建立在船只、马力越来越大,网眼越来越小的基础上实现的,舟山渔场自然也不例外。

因为各海域的禁渔期不一,有些日本渔民、台湾省以及香港地区的渔民,也都会远洋到舟山渔场进行捕捞,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捕鱼方式也从最初的围网捕捞,逐渐演变成了底拖网捕捞和雷达网捕捞。

其中底拖网捕捞,顾名思义就是让渔网从海面延续到海底,鱼跑不掉的同时,还给海底的生物,例如珊瑚礁,带来了毁灭式破坏;雷达网则是可以跟着洋流自动旋转,从而将进入范围内的鱼自动锁定,无论大小一网打尽,捕捞的鱼获中有30%左右都是幼鱼,占到了400吨,比日本全国的总捕捞量还要高。

其次就是海洋污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填海造陆、建造工厂等让原来的滩涂、浅海面积不断缩小,让海洋鱼类失去的产卵场所,繁忙的航运业以及工厂废水、生活污水,为海洋鱼类带来的只有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

其中舟山渔场所在的东海地区,劣4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公里,赤潮的发生次数占到了全国范围内的一半,这也就造成了巡游鱼类远离舟山渔场,相较于动辄十几二十吨的产量,现在的产量还不足3000吨。

大黄鱼的现状

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大黄鱼,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我国的人工养殖和远洋捕捞,其中福建宁德是我国大黄鱼的核心养殖区,年产达21.3万吨,还有我国斥资4.5亿打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一年可养出3700吨大黄鱼,从捕捞上来到端上餐桌,最快24小时就能实现,让我们为中国点赞。

0 阅读:0

科学怂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