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好友在福建深山抱团隐居:几乎不花钱,尝试在山里养育下一代

沐语纪文史 2024-06-21 14:17:05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有钱,山里是净土,没钱,山上净是土。”

厌倦了城市的高压、快节奏,不少人选择抛下一切,找个山林隐居。

在福建,就有这样一群隐居的年轻人,但他们的隐居不是避世、独居,而是别致的“抱团隐居”。

他们来自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不约而同放弃体面、高薪的工作,在山上一住就是好多年。

甚至有人把自己全家人接来山里,也有人打算在山里养育自己的下一代。

但很快他们发现,隐居虽有乐趣,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而且在山里生活、养娃,和想象中有点不太一样。

8个一起隐居的年轻人

在全国,叫北峰的山很多,也很普通,但福建北峰山,却因为8个年轻人的到来变得特别。

他们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说起,当时的北峰山,曾迎来了一批知识分子,画家唐明修、学者何连、诗人吕德安。

几人在山里盖房子,隐居避世,但后来因为有了家庭和孩子,不得不再次搬入城市生活。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链接已附文末

但不曾想,宿命仿佛一个轮回,多年以后,他们的学生、孩子,再一次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北峰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雷禺和黄群生是唐明修的学生,两人都就读于中国美院漆艺专业,第一次来北峰,是跟着老师唐明修来参观“漆园”,之后在山里生活了一段时间。

山里的自然风光让两人陶醉,于是毕业后,两人毅然选择了拒绝各大公司的橄榄枝,决定再次回到北峰山。

2015年,两人结婚后,就在这里租了一个老宅子,过起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隐居生活。

宅子是清末旧居,房东大爷看他们是艺术生,而且刚毕业,租金也没收多少,大大减轻了两人的经济压力。

就这样,两人修补房子,建造菜园,生活自给自足,完全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日子好不惬意。

后来,雷禺的朋友小文也加入了隐居生活。小文是个设计师,在北京有个高薪工作,只不过每天要无休止的加班。

她厌倦了这种两点一线,没有自由的生活,于是在2021年,她逃离了996,辞掉工作搬到了山上。

后来,他们结识了早在这里生活的何谐和建斌夫妇。何谐是何连的女儿,毕业后就回到了早年父亲在北峰山的旧宅中。

相比起其他人,何谐夫妇更适应山里的生活,而且他们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准备在山里培养下一代。

和何谐夫妇一样拖家带口的,还有一位叫嘉恺的小伙子,他是做陶艺的,工作室倒闭后,也厌倦了城市生活,就带着全家人一起搬到山里。

在这之后,山里陆陆续续又来了两个年轻人,隐居队伍扩大到了8个成员。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但志同道合,一起野餐,一起谈天说地,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而且大家各有所长,能取长补短,互相帮忙。就这样,他们幻想着以后惬意悠扬的生活。

然而问题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隐居遇到的问题

其实和雷禺几人一样,全国各地去乡野隐居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养活自己、自得其乐的人却很少。

无独有偶,雷禺几人刚开始的隐居生活也很惬意,年轻人各怀手艺,生活上互通有无。

嘉恺可以给大家做各种茶具、器皿,何谐夫妇熟悉山路,每次采购都是一大堆,总会做各种炖肉、美食,分给小伙伴。

雷禺夫妻则有自己的小菜园,经常邀请大家一块来摘新鲜的蔬菜。

文文则负责大家的精神家园,她组织大家带上咖啡壶、水果,来一场“走山”活动。

大家相处的随意、自然,享受最真挚的感情。

但时间久了,问题也暴漏了出来,首先就是居住问题。

南方多梅雨,一到夏季暴雨不断,山路变得特别难走,到处都是泥坑。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链接已附文末

大家居住的都是老屋子,雨水一冲击,四处就会滴滴答答漏水,修缮房屋,几人总是要浪费很大的精力

熬过夏天,冬天的寒冷,是几人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山里没有暖气,唯一取暖的方式就是烧柴生炉子。

可在木质的古屋中,烧柴又极容易引起火灾,无奈之下,几人只能通过拔罐、锻炼挺过冬天。

此外,山里的蛇鼠虫蚁,以及通讯问题都要解决,几人是隐居,但也不希望和外界脱轨。

不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无非就是耗费精力,但一些难言之隐却不好开口。

比如说团队中有几个人,擅长的工作并不适合在网上做远程兼职,基本处于没有收入的状态。

虽然山中几乎不花钱,可只花不进的情况下,眼看着存款一点点耗尽,整个人就会变得不安、焦躁,没有了当初刚进山林的从容。

相比起来,何谐夫妇反而没有这些烦恼,他们小时候就在山林生活,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交通、通讯。

而且他们也有了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长是头等大事,物质上差一点也觉得无所谓。

虽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都争分夺秒给孩子报班、铺路,但何谐却觉得让孩子在山里自由成长也无不可。

他们打算让孩子在山里的镇上读普通的学校,希望孩子一辈子不用“内卷”。

在何谐夫妇的影响下,其他人也沉下了心,屏蔽了焦虑感,没钱的就多找兼职,环境不好就想办法改变环境。

8个人,一条心,在山里经历着不一般的人生。

结语

雷禺几人的隐居生活,肯定有苦也有乐,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值得尊重和敬佩。

但如果想要效仿,其实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你只有真正去做一件事,才能明白其中的艰辛、清楚体会到得与失。

隐居生活有恬淡、闲适,能远离城市的喧嚣。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山林生活的不便、单调,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相比起进入山林隐居,当今流行起了一种新的“隐居”方式。

他们通常会攒够几万块钱,找一个房价低、有网络、能叫外卖的小城躺一两年,等没钱了再出去赚钱。

这种和现代社会不完全脱轨的新型隐居生活,可能更适合年轻人。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中国新闻网:《他们搬进大山搞“艺术”:进山的理由却很简单》,2021-12-29

2.闽声:《黄群生:让石融进山里,让水溶进海里|闽声》,2024-04-26

3.澎湃新闻:《8个好友在福建抱团村居:几乎不花钱,尝试在山里养育下一代》,2022-01-05,来自博主一条的采访

0 阅读:0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