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修复上百万的古画,却在画上点了把火,不曾想古画重现辉煌

沐语纪文史 2024-06-19 17:02:02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头发花白的老头,摊开价值上百万的古画,淡定的在上面点了一把火。

他甚至觉得火候不够,紧接着又加入了一些高度白酒,想让火烧的更旺一些。

画是真迹,火也是真的,一旦烧毁,老头顷刻间就会赔的倾家荡产。

但任谁也想不到,在老头的操作下,火没有毁掉这幅画,反而使破损不堪的古画重现辉煌。

老头不是疯子,他所用的技艺是传说中的“纸上走火”。

这是一门风险极大的古画修复技艺,会这门手艺的人,全国十几亿人中不超过50人。

这个名叫杨志贵的八旬老人,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位古画修复大师。

那么,杨志贵用火烧画的目的是什么?

他又是如何确保火不会烧毁脆弱的古画的?

书画郎中杨志贵

杨志贵老人被称为“书画郎中”,从19岁开始从事古画修复技术,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

古画修复是古画装裱中的一项,这是一项很古老的行业,技术传承靠师徒口口相传,不留文字。

杨志贵的师傅叫徐世洪,是著名的裱画大师,而立之年他来到镇江,开了一家名为“两宜斋”的裱画店。

一方面为了糊口,另一方面则是为古画修复做点贡献,传承古画装裱技艺。

1962年,19岁的杨志贵拜徐世洪为师,正式进入了装裱行业。

起初,师傅布置的工作很简单,让杨志贵从清洗、削纸、打蜡、压石这些基本功开始练起。

工作很无聊,但杨志贵却充满热情,抓紧一切时间提升技术,他也渴望有一天能像师傅一样,让一幅幅残破的古画重新焕发光彩。

接下来三年的时间,杨志贵重复着裱画基本功,忙碌而又充实,不知不觉中,他的技艺也在一点点提高。

1966年,杨志贵开始正式裱画,由于技术扎实,严谨认真,很快就小有名气。师傅也越来越信任他,将更多珍贵的古画交给杨志贵修复。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杨志贵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在他32岁那年,待他他如子的师傅去世了,杨志贵独自扛起了裱画技艺的大旗。

1981年,杨志贵决定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他进入了镇江博物馆,继续进行古画修复工作。

在这里,杨志贵见到了自己一辈子都没见到过的珍贵古画,这让他十分惊喜。

此后,杨志贵每个月都要修复至少四幅古画,为我国文物传承做出了莫大贡献。

56岁时,杨志贵从镇江博物馆退休,但他还是放不下古画修复,于是便开了一家工作室。

谁也不会想到,这小小的20平方的工作室,做的却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生意。

信息来源:央视网,链接已附文末

铤而走险的纸上走火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古画数量不菲。但很多古画由于时间的侵蚀,加上保存不当,发生了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损毁情况。

这样的画修复起来十分困难,能修复古画的匠人也十分稀少,杨志贵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于杨志贵来说,修复古画最重要的是要心静,无论有多高超的技术,都要一点点耐心修复。

即便他沉浸古画修复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修复一幅画也要很长时间,有时候一幅画他要修复四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

无论是损毁严重,还是轻微损毁,杨志贵都会严格遵循古训,每一步都十分严格。

古画修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清洗,杨志贵会先用带水的排笔铺平一张护纸,然后将受损古画铺上去。

再用喷壶将50度左右的温水将画淋湿,这一步是为了使画变得柔软服帖,方便接下来灰尘和赃物的清理。

最后利用水的浮力,以及一种叫悬腕操作的技巧,将古画一步步拼接起来,这样就算完成了初步的复原。

但杨志贵要完成的,不仅是残画拼接,更是要让画重新焕发光彩,这才是古画修复的意义。

古人画画时通常会加入铅,这样可以使画的颜色更加鲜艳,赋予其特殊韵味。

而且铅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可以使画作保存的更久。不过时间久了,含铅部分会发黑,影响画的美感。

信息来源:人民网,链接已附文末

现代技术会采用双氧水,将铅粉氧化,使其失去颜色,但化学物品对古画的伤害有时不可估量。

对于杨志贵来说,他要用到一种最铤而走险的技术,那就是火烧法,又称“纸上走火”。

顾名思义就是在古画上点燃火焰,这一步需要将浸湿的宣纸条围在泛铅部位,然后在其中倒入白酒,最后将其点燃,利用火将铅粉烧掉,达到去黑的目的。

因为水的沸点在100度,纸的燃点在300度以上,按理来说画不会点燃。

但古画本就破损,在采用火烧,稍不留神就会毁于一旦,因此在燃烧期间,杨志贵要不断观察细小水珠的情况,确保燃点控制在安全线以内。

这项工作理论上简单,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敢这样做,很多人还是选择用双氧水,但杨志贵却不想腐蚀古画,因此一直采用火烧法。

作为一个古画修复师,杨志贵年纪越来越大,他的心愿除了修复古画外,还希望一身技艺得到传承。

为何裱画需要传承

修复古画,看起来容易,但却并不是一门轻巧活,整个过程动作不大,但极为考验眼力和手力,开始工作后,通常眼睛一眨不眨,耗得是心神。

杨德贵年纪大了,即便有儿子的帮助,其每天最多也只能工作三四个小时。

时间再长的话,杨德贵眼睛就会出现看不清的情况,如果这时强行修复古画,很容易出现差错损毁古画,到头来得不偿失。

这些年杨志贵修复成千上万幅古画,但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远远不够,修复古画需要传承下去。

因为中国书画大多创作在缎绫绢或宣纸上,这些材料纹理纯净,质地纤薄、柔软,而且有良好的润墨性。

在其上作画则神采飞扬,写字则骨神兼备,受到很多名家大咖的喜爱。

但其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缎绫绢和宣纸会随着年代的变化自然老化,变得很容易破碎。

所以古人才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将画作装裱一番,便于长久的保存。

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使书画更为美观,改进了装裱技术,开始在画作四周镶嵌绫、绢等丝织品,衬托书画的贵重。

常言道一幅好的作品,三分画、七分裱。唐朝时期,日本还曾派人前来学习装裱技艺。

而一个好的裱画师,不仅能将受损的画起死回生,还能另它重新焕发光彩,可这样的裱画师,在中国不超过50个。

杨志贵想做的,不仅是当好一个裱画师,他更想像师傅一样,能培养一个技艺高超的徒弟。

所幸在2010年,一个叫王耀的小伙子,从开封到镇江拜杨志贵为师,巧的是,他也是19岁。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今日镇江,链接已附文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央视网:《手艺:古画新生》,2011-06-06

2.今日镇江:《镇江非遗之美 | “书画郎中”——镇江裱画大师杨志贵》,2023-03-27

3.人民网:《78岁老翁携唐寅真迹"求医" "书画郎中"接诊正修复》,2015-05-25

0 阅读:1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