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大桥每天稳赚300万,建造者却说:收回成本后就无偿捐给国家

沐语纪文史 2024-06-19 17:02:06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在富饶的珠三角,有不少横跨珠江两岸的大桥。

其中有一座桥被称为珠三角的“任督二脉”,它就是虎门大桥。

这座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1992年修建,1997年建成通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桥。

它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仅用5年时间修建完成,而同时期外国建造相同规格的桥梁至少需要7年。

不仅如此,虎门大桥建成后,每天往返车辆络绎不绝,过桥费达到了日均300万,一年10个亿的恐怖收益。

而它的建造者胡应湘,面对一个“摇钱树”般的大桥,却承诺等自己收回建桥的30亿成本,就将桥无偿捐献给国家。

俗话说商人逐利,胡应湘花大力气建桥,为何仅想收回成本?

27年过去了,他履行当初的承诺了吗?

虎门大桥的诞生

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珠江两岸交通不方便一直是个问题。

尤其是虎门渡口,承载量明显不足,经常出现严重拥堵的情况,不仅货物无法准时运输,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交通问题始终制约着珠三角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增大了汽车渡口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问题。

可渡口的建设始终匹配不上汽车的增多,于是有关部门决定“消灭渡口,改渡为桥”,一劳永逸解决交通问题。

就这样,虎门大桥的修建工程提上了日程,不过考虑到资金问题,有关部门决定将大桥的修建进行招标,采取合资修建的方法。

根据估算,建设虎门大桥需要30个亿的资金,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需要投资者莫大的勇气和独到的眼光。

20世纪80、90年代广东东莞老照片

巧的是,就在虎门大桥找投资者时,一个名叫胡应湘的商人也正在找合适的投资项目。

作为一个投资者,彼时的胡应湘一直将目光放在家乡广州,此前他就建成了“广深高速公路”,为中国基建添砖加瓦。

这次虎门大桥的招标,让胡应湘再次看到了机会。

他早就觉得粤港澳之间交通来往不便,三个地区经济往来密切,却是“一水隔天涯”的格局,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地区经济腾飞时间将大大延长。

虎门大桥正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钥匙,于是胡应湘把建设虎门大桥纳入了计划中。

1992年10月28日,虎门大桥开始动工建设,期间胡应湘陆续投入了30.2亿资金在大桥的修建上。

信息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建设过程中,胡应湘既出钱又出力,多次飞往国外请教桥梁专家,经常亲自监督桥梁建材的采购。

在一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了5年时间,虎门大桥终于建成通车。

可以说虎门大桥的建设很成功,是胡应湘投资计划的重要一环,可就在建成前夕,胡应湘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承诺,那就是把桥捐给国家。

将桥捐给国家

作为一个世纪工程,虎门大桥并不是虚名,而是拥有实打实的建造技术。

大桥全长15.76千米,主桥全长4.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它是首座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型桥梁,引领了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技术创新,拥有18项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和工艺。

在虎门大桥建成之后,每年都有桥梁工程师来广东取经学习,精进桥梁建设技术,由此还流传出去一句话“广东的桥、山东的路”。

而且虎门大桥建成后,广州市和东莞市同行距离大大缩短,很多车辆在虎门大桥上来往不绝。

大量的车辆流通,过桥费是一个非常丰厚的收入,根据粗略的统计,单过桥费这一项,虎门大桥一天就能收入300万元,一年就有10个亿。

胡应湘一家人

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说只要将成本收回后,对于胡应湘来说就是无本之利了。

虎门大桥还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几十年内都不用担心它会亏本,胡应湘是走了一步好棋、秒棋。

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座犹如“聚宝盆”般的大桥,胡应湘却在建设之处就表示,等自己将建设成本收回后,就将其捐赠给国家。

对于生意人来说,项目不赚就是亏,胡应湘却没有考虑过这些,不仅自己出资建了虎门大桥,之后还建了沙角火力发电厂,这些项目,他都承诺收回成本后,就交给国家管理运营。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链接已附文末

对于常人来说,一个承诺或许很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谁也不敢保证能坚持初心,可胡应湘却没有动摇。

2005年,虎门大桥撤销了主路收费站,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范围。

而胡应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从做企业开始,胡应湘就一直奉行慈善、奉献的理念。

回顾胡应湘早期的举动,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企业家,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企业家。

爱国之心,一以贯之

胡应湘出生在香港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香港赫赫有名的“的士大王”。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胡应湘并没有选择做一个安于享乐的二世祖,而是决定做出一番成绩。

他从小学习就很努力,大学考上了普林斯顿土木工程专业,学有所成后,胡应湘毅然回到祖国,想要为家乡做点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胡应湘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创业,他没有子承父业干出租车,而是创办了“合和实业”,将目光转向了房地产。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十分卓越,到了七十年代,香港房地产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胡应湘的企业股价上涨,赚到了不菲的身家。

但就在房地产可以高歌猛进时,胡应湘却选择了转换行业,他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国家层面。

作为一个商人,胡应湘有强烈的爱国心,他认为中国经济想要腾飞,必须悠闲发展硬件,那就是通讯、能源和交通。

其中交通和基建有关系,符合胡应湘的专长,于是他停止建设地产,开始大力发展交通和电力建设。

1997年,胡应湘推动建设了广深高速公路,为粤港澳三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除此之外,他还关心祖国的科教事业,在家乡捐献了小学,之后又捐资1000万兴建了广州一所中学的实验楼。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他还以父亲的名义设立了胡忠奖学基金,专门资助一些来自他家乡的贫困学生。

胡应湘的一生,有过商业辉煌,但他身上更多的,是一个实业爱国商人的标签,这样的爱国商人越来越多,是中华民族之幸。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央视新闻:《胡应湘:香港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21-06-16

2.南方日报:《虎门大桥今年20岁!多项创新让各地工程师纷纷来“偷师”》,2017-06-27

3.中国新闻网:《香港实业家胡应湘:很高兴自己做的事对深圳有直接帮助》,2020-10-15

0 阅读:0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