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愧是以偷立国,中国名字前面加个K,丝绸之路就成韩国的了?

文史安利官 2024-06-15 11:36:37
“K-丝绸之路”

什么东西前边加个“K”就成了韩国的了?

前几天,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对中亚三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了所谓的“韩国与中亚K-丝绸之路构想”。

什么东西?韩国和丝绸之路,他们之间就没半毛钱关系。

你在前边加个“K”,就成了“韩国与中亚K-丝绸之路”,原来“K”=“偷”。

据韩国媒体报道,这一构想旨在以韩国为主导,在资源、能源、文化等领域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并为中亚国家提供一个“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选择”。

尹锡悦政府计划,这一构想将涵盖5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在能源领域,韩国希望加强与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和电力领域的合作;在矿产资源领域,则计划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获取电动车和半导体所需的铀、锂、钨等原材料;在文化领域,韩国希望借助“K-丝绸之路”来增进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当地韩裔居民的联系。

为了巩固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尹锡悦政府还计划从今年开始,在首尔定期举办“韩国-中亚五国首脑会议”。

可以说,这个“K-丝绸之路构想”是韩国继“印太战略”、“韩国与东盟连带构想”之后,又一个旨在与中国“唱反调”的地区战略。

“K-丝绸之路”的“正名”之路

这个“K-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并非是韩国一时兴起。

事实上,韩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为这一构想“正名”,将其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挂钩。

早在2013年,韩国就在土耳其著名景点,伊斯坦布尔加拉达石塔附近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直接宣称“韩国庆尚北道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终点”。

这一行为无视了广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长安或洛阳,最终通往地中海沿岸各国。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上,韩国还提交了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跨国合作项目。

在相关介绍中,韩国描述了一条从朝鲜半岛出发、通过中亚沙漠地区绿洲路线、西伯利亚南部草原路线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试图将朝鲜半岛归于丝绸之路的路线之中。

为了证明这一说法,韩国援引了从新罗王国时期庆州古墓中出土的一些外来文物,如罗马风格的玻璃器皿、阿拉伯半岛和欧洲的草药香料等,声称这些物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从远方运送到朝鲜半岛的。

韩国甚至宣称,当时新罗是一个“面向各种文化开放的社会”,庆州是“全球化的具有生机的城市”。

这种将朝鲜半岛自诩为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做法,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

众所周知,古代朝鲜半岛缺乏丝织业的发展基础,很难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或重要枢纽。

即便在新罗时期,朝鲜半岛参与了一定的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但要将其自诩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显然是极度夸张的。

文化自卑与虚荣心理

那么,韩国为何如此执着于将丝绸之路的概念“占为己有”呢?

这种种做法的背后,是韩国长期以来的文化自卑感和虚荣心理在作祟。

作为一个半岛国家,韩国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其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韩国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的薄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为了弥补这种自卑,韩国开始试图通过“挪用”和“占有”他国文化符号和元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地位。

这种倾向在韩国的一些做法中可见一斑。

比如,韩国一直试图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据为己有,并将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如,韩国拍摄了多部纪录片,试图宣传中国国宝大熊猫实际上产自韩国等等。

而在丝绸之路问题上,韩国的做法也不例外。

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韩国试图通过“占有”丝绸之路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

因此,韩国不遗余力地将自己与丝绸之路的概念挂钩,甚至在教科书等国内外宣传渠道上大肆渲染“K-丝绸之路”的说法。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对他国文化的侵犯。

正如多国网友在评论中所指出的,韩国在争夺文化符号上做得有些过火,存在夸大其词和自我美化的倾向。

一些网友用诙谐的方式调侃韩国人没有资格自称丝路起点,因为当时朝鲜半岛基本没有丝织业的发展。

自知之明与国际反应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韩国的做法引发了广泛反响。

一些事实证明,韩国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基本的自知之明。

例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那篇关于丝绸之路的项目介绍中,该组织在文末特意做了免责声明,表示其中的观点不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身的立场,该组织不对此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可见,即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韩国的做法持保留态度。

另一个例子是,当韩国媒体在国内外渲染“K-丝绸之路”的说法时,遭到了中国网民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网民们纷纷在评论区质疑韩国是否具备丝绸文化的底蕴,合理怀疑韩国自诩为丝绸之路起点是在夸大其词、偷文化。

最终,韩国媒体不得不关闭评论区,采取转发隐藏的做法,以避免进一步的“灵魂拷问”。

可以说,韩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缺乏基本的自知之明,也缺乏对他国文化的基本尊重。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这种做法最终可能会让韩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和尴尬的境地。

结语

总的来说,韩国提出“K-丝绸之路构想”并将其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挂钩,是出于文化自卑感和虚荣心理的一种放大。

这种做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也侵犯了中国的文化符号,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反对。

面对这种情况,韩国应当保持基本的自知之明,珍视本族文化的独特价值,摒弃对他国文化的挪用和占有。

只有尊重历史事实、珍视多元文化,韩国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陷入孤立和尴尬的境地。

毕竟,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应当受到尊重和珍视。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反而去占有他国文化,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背叛。

我们应当呼吁,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尊重差异的同时,相互欣赏和借鉴,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而不是相互占有和剽窃。

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在多元中发展,在交流中进步。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4-06-15 12:49

    我们赶紧把太极旗帜申请文化历史遗产!

文史安利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