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勋到耗材,平定安史之乱的顶梁柱朔方军、安西军最后命运

保言包语 2024-04-05 15:46:54

李唐朝廷对功臣部队的待遇政策

安史之乱平定后,功臣们的待遇一直是李唐王朝思考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作为重用功臣们正当权利;但一方面功臣聚集兵力也容易威胁中央集权。这在唐玄宗、唐肃宗时期得到较好解决,但在唐德宗时更成为棘手问题。

肃宗起用朱泚、郭子仪等功臣,虽然给予较高地位,但不给予更多兵权。此举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功臣满意。如朱泚出镇河北时,兵权掌握在镇国上将王武俊手中,不直接由朱泚把持。此举得到肃宗“两全其美”的评价。

但到了代宗时期,情况略有不同。他在位后期开始清算安史余孽,废除藩镇,引发二帝案。对此,史学家有不同看法。有说法认为,代宗处理方式过于激进,不顾功臣情意,反而激化矛盾。也有论点认为,当时国力未完全恢复,必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中央集权。

但不论如何,实质上两件重大事件给功臣们敲响了警钟:一是仆固怀恩的事变,表明朝廷不容忍藩镇扩大实力;二是二帝案,进一步凸显中央的危机意识。从此以后,外藩不敢轻易蠢蠢欲动。

德宗登基后,清算功臣的政策更加明显。在泾原兵变后,他一度想灭朔方军与安西北庭军,被臣下阻止。此后两军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压舱之计。这和前朝肃宗时期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着武功重镇的地位,已无法侍立朝廷核心之列。

以上论点显示,从肃宗到德宗,李唐王朝对功臣部队的政策由上而下有了明显变化。这与朝廷对军事力量集中的忌惮和防范不无关系,也预示着武人政治势力日渐式微的趋势。这对后世政治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朔方军从平叛英雄到压舱之石的转变

朔方军是唐初四镇之一,平史上赫赫有名,且以战功赫赫著称。安史之乱爆发后,朔方军主力内调抗秦,立下大功。但随着政局变化,朔方军的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

安史之乱平定之初,朔方军在各地乱塔作战中屡立战功。如郭子仪在邙山大战中拖住史思明主力,邺城之战也尽全力支援。随着局势逆转,朔方军作为前锋进军洛阳,与史思明周旋多年,最终平定叛乱。这段期间,朔方军作为抗秦主力获得很高评价。

但随后局面发生变化。如郭子仪在邺城战败后下野,李光弼在镇压江南平民起义后被贬,显现朝廷开始猜忌军阀实力。仆固怀恩之乱更让朝廷汲取教训,从此削藩成为重要议题。同时,德宗更加信任自己的亲兵神策军,明显减少对朔方军的优待。

此后,由于连年对抗吐蕃,朔方军守备重责加身。但朝廷并未给予足够支持,反而更相信中央亲军。泾原兵变后,德宗一度想废除朔方军,由于臣下阻止才作罢。但此举已令朔方军心病发作。

总体来看,随着朝野势力平衡的失调和中央集权倾向的增强,曾经的平叛功臣朔方军,逐渐从核心地位式微,成为边缘化的守备部队。这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变化相关,也对后世军阀割据产生影响。

张良为什么能替代达奚正中的地位

张良作为秦末韩国遗老,本应如同同辈达奚正中那样,平心静意离开权利势力最浓的世界。但事实上,他不但参与了陈胜吴广之乱,还为刘邦担任过战略总监一职。这颇值得商榷,其中原因很可能与张良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有关。

首先,从性格上看,张良并不似达奚正中那样处变不惊。他始终怀揣对韩国的憾恨,秉持报复和反抗的气节,主张以武力翻覆旧秦的统治。这份报国之志驱使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屑于达奚那种自我放逐的处世态度。

此外,从目的来看,张良参与乱事,目的并非仅仅推翻秦朝,更重要的是以武力再兴韩国。这与达奚当年避世与政事无求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因为追求这个理想,才使张良不断投身军事政变之中,试图掌握实权。

当然,单凭这一理想很难成功,张良之所以选择跟随刘邦,也与刘邦当时实力雄厚和两人交情深厚等原因相关。而随着叛乱局面不断发展,他也逐渐意识到只有倚重在实力雄厚的军阀才能完成心中理想,因此才逐步放弃韩国,转而效忠汉高祖。

所以,总体来说,相比达奚正中,张良具有更强的报国热情和政治野心,追求理想的方式也更趋于实干。这一性格特质,使他即使在晚年也难以彻底避世,并且成为刘邦新的主要谋士人物。

安西军士气下降与军纪混乱的真实原因

安西军作为唐初建立的四镇之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也功不可没。但随后其士气下降和纪律松弛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李唐王朝的一个难题。这与安西军本身状况及时代背景有关。

首先,从人员状况来看,安史之乱使安西军伤亡惨重。据说光是邺城一战,就死伤几万人。随后转战各地,也有许多将士阵亡沙场。这批老兵作战勇猛,他们的断章就意味着士气和战斗力的下降。

其次,驻地与待遇问题也影响士气。安西军最初驻守西域,但乱后仅能镇守陕西一隅。从西域到当地,生活环境大不如前。而随着代宗开始优待亲军,安西军待遇也越来越差,这对士兵打击很大。

再者,政治环境也变化很大。肃宗时安西军仍可参与中央朝政,但从代宗开始,中央集权日益明显,藩镇地位下降,这对老兵也是一个打击。

此外,这一时期朝廷正值强调节度的“梯体改革”,也使安西将士们难以适应新的改革。而边陲地区驻军,生活环境的恶劣更激发不满。

综上,可以看出,安西军纪纲常松弛不是一个个别因素导致的,而是政治、军事变化与人员损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这只能由全面提升士兵待遇等方式来根本解决。

从张良身上看历史人物多面性的解读

张良这一历史人物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点从不同历史阶段他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谋士,展现出不同的一面,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在战国时期,张良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报国热情。他多次试图推翻秦朝,为韩国复仇,这是他最初的追求。这一点上,他凸显出理想主义者的一面。

但在陈胜起义后,他识破独立不易,遂选择跟随实力强大的武将,发挥智囊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他灵活变通的一面。在刘邦起兵时,更表现出理解人心和群众基础的政治头脑。

在汉朝建立后,他辅佐韩王,直至韩国灭亡,再次表现忠臣的品格。而后效忠汉高祖,则体现出他实际主义的一面。

甚至在隐居时期,他仍在高尚的道德追求上下苦功夫,而非彻底避世,这也反映出他内心复杂而富有激情的一面。

实际上,一个人物很少会有单一的属性,张良正是一个集理想主义、实利主义和政治头脑于一身的例子。他经历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

这提示我们审视历史人物时,应抛开一成不变的定论,采取更全面和宽容的角度,才能更真实地把握一个人的本质与变化。这对评判历史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0 阅读:18

保言包语

简介:从历史中窥探生活,从生活中回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