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80岁才来中国定居,凭什么当选2021感动中国人物?他当然配

如冬评社会 2024-06-20 03:48:56

1971年的夏天,已经离家10多年的邓稼先突然被召回北京,只因为周恩来总理要他做好准备和一个人见面,这个人就是当时已经享誉世界的美籍华人杨振宁。

杨振宁1945年离开祖国,这是他离开20多年后首次回国,国家给予了很大重视,得知他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也没有任何异议地答应了下来。

多年后,杨振宁来到中国定居,很多人受到有心人的误导,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误会和怨言,却不知,1971年,国家为争取杨振宁的支持做了多少努力,又对他是何等的重视?

事实上,杨振宁也配得上国家的重视和喜爱,他后来会被选为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有一定的道理。

这是怎么一回事?

1971年和1972年的会面

1971年是邓稼先离开家,离开北京的第10多个年头。

若不是杨振宁开出的会见人名单里有他,且他还排在了第一位,他或许会在“不知名”的地方埋头潜心做着他的研究,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家的归期也就难定。

邓稼先回到北京,是先回到了家中做准备。

当时他穿着旧灰制服和绿军便鞋,心事重重地打开了家门,屋内的妻子许鹿希猛然见到了他,先是觉得惊讶,后又有些生疏。

两人相对着良久无言,许鹿希流着泪,她很多事都不能问,甚至想要接过丈夫手上的提包,邓稼先都不敢松手给他。

这是他们作为涉及重要保密研究的科研人员、作为科研人员的家属都要做好的准备。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相关研究要付出许多之大的牺牲,甚至在付出如此之大的牺牲之后都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国家才会如此重视对杨振宁的接待。

这话又是怎么理解呢?

原来,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上取得的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人,在世界物理界,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和牛顿、爱因斯坦比肩。

若说爱因斯坦生前,世界最顶尖物理学家合影是爱因斯坦站在C位的话,那么爱因斯坦死后,这个位置上坐着的人就是杨振宁。这也意味着,在相关领域,杨振宁的很多研究都走在了中国的前头。

若杨振宁肯透露一些物理学或者科学上的问题现在在国际上做到了什么程度,主要是往什么方向做,是哪个国家哪个研究室在做,期间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碰钉子的,又是怎么拐弯的,那绝对会对中国的研究产生明显的助益。

事实上,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杨振宁来华,并且示意邓稼先放下手头研究来京与杨振宁见面,正是打着这样的主意。邓稼先身在其中,就更是重视这样难得的机会。

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多年的老朋友,但碍于种种原因,在杨振宁离开祖国的20多年里,他们也断了联系。杨振宁此次回国,也是他们时隔20多年第一次重逢。

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都做好了随时接待杨振宁到家拜访的准备。

只是,杨振宁此次行程太赶,两位老朋友只在友谊宾馆有了一次匆匆会晤,之后杨振宁飞回美国,而邓稼先则很快离京,回到了基地继续进行研究。

他们真正有机会坐下来详谈还是1972年,当时杨振宁再次回国,邓稼先再接上级命令来京,在家中和妻子一起接待了杨振宁。

杨振宁在邓稼先的家里喝水聊天,他们此前感情深厚,多年未见,彼此都有很多话要说。

但邓稼先知道此次谈话事关重大,在私人情谊之前,他还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好在杨振宁与他的确关系甚好,哪怕知道他多提问多倾听背后的含义,也表现得很是配合。

邓稼先一问他,他也没有藏私,滔滔不绝地与他说起世界各国理论物理方面的进展,他讲的内容很多都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有的甚至还未被发表在世界有名的科学杂志、物理学杂志上。

说到两人都没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时候,杨振宁还会拿笔写写划划,顺道和邓稼先提个醒,告诉他:“人家做到这个程度做不下去了,拐弯碰钉子了,你们千万别这么做。”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能量巨大。要知道,科学研究工作最要紧的就是方向,能够避开错误的研究方向,国家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以更快的速度赶上国家的研究水平,对中国在国际立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具有很大意义。而对科研人员本人来说,他们也更有可能取得回报和成绩,能够更快回家与家人团聚。

杨振宁能够如此坦诚地说话,既表明了他与邓稼先的确感情深厚,也是他本性不错。

杨振宁在美国发展有原因

对于这样一个能力、人品都过关的世界级科学家,国家极力争取自然再正确不过。

后来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是国家极力争取的结果,也是他对祖国有留恋。他能够回来,对中国来说只有利没有弊。

网络上对他的舆论攻击其实站不住脚,哪怕批判他没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回国,其实也说不过去。因为当时的背景下,他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反而对国家更有助益。

要知道,建国初期就极力回国的两位国家功勋——邓稼先和钱学森。

他们研究的领域是应用物理,是国家当时最重视也最紧急的研究方向,他们归国后也用毕生所学投入到造导弹和原子弹等国防工程上,帮助祖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上稳固政权和秩序,争取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

也正因为如此,以钱学森为例,在中美外交关系恶化,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限制在美国理科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回国发展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积极参与谈判,最后以释放11名飞行员俘虏为交换,换取了钱学森的归国。

相反,杨振宁的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这个研究方向并非不重要,却是当时复杂形势下,国家需要滞后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国家当时对杨振宁等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的争取,远不如邓稼先、钱学森等应用物理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的争取来得紧迫。

而对杨振宁本人,甚至国家后续理论物理研究来说,他留在美国反而能得到一定的支持,更好取得研究进展,回国反而得不到资源倾斜,注定会耽搁研究。

因此,杨振宁没有在建国之初立即回国,也和这些客观因素有关。

公众不能一概而论,忽视客观因素,一味站在道德高点对他大肆批判,这反而是不理智的表现。

当然,杨振宁没有在建国之初回国,也有一定的私人原因。要知道,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是国军将领杜聿明的女儿,彼时杜聿明因为战败被俘,被关押功德林战犯所接受政治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受限于一定的政治原因,以及妻子、岳父的不支持,杨振宁也就没有返回国内。

杨振宁既选择不回国、继续留在美国进行相关研究,那么他就要尽全力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助力自己的研究。

而在当时,美国很多实验室都将中国人拒之门外,杨振宁想要拿到“入场券”,争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选择加入美国国籍会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后来他取得的成绩能得到承认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和他是美国国籍有关。否则,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被美国等国家“把控”的相关单位也不会将这应得的荣誉戴在他的头上。

当然,杨振宁为能正常进行研究加入美国国籍,虽是相当理性的行为,但在重情怀轻实惠的人们眼里,就显得有些冷酷。

杨振宁的父亲就曾因此对杨振宁十分不满,杨振宁后来回国定居,也因其曾加入美国国籍受到批判。

但杨振宁功成名就后选择重新回到祖国定居,重新选择中国国籍,又何尝不是有炽热的爱国情怀?

当选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

尽管多年留在美国发展、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取得耀眼成绩后,杨振宁也没有忘记反哺自己的祖国。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致力于促成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对待留美的中国学生,在相关领域他也是多有帮助。

早年也是在他的提议、倡导和推动下,国家重视青年人才赴美进修,他更是从中给予了资金、人脉的支持。

甚至,2003年,他还毅然卖掉了他在美国的别墅,将卖房所得和自己的工资全数捐赠给了清华大学,供其作为研究经费,并在国内创办了多个物理研究室,自己亲自上阵,既做研究又给授课,让国内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更快进展。

在归国定居的多年后,2017年,90多岁的他还正式恢复中国国籍,彻底回归了祖国怀抱。

结合他为国家的付出与贡献,以及他对国家的炽热情怀,他当选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理所应当。

参考文献:

胡银芳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921-2021百年百部红旗谱 英雄大爱[M]. 2021

0 阅读:42

如冬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