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反差最大的十位“抛物线”君主,简直判若两人!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06 04:53:21

中国古代的帝王按照时间线可以分为四类——一直明、一直暗、先暗后明、先明后暗。

相对而言,由于惯性的作用,前两类君主是最多的,虽然无法保持一个恒定的标准,但也没有大起大落,比如汉武帝刘彻,后期虽也有巫蛊之祸这样的昏聩行为,但他很快就醒悟过来,最后还下了罪己诏,远离了术士,也要比大多数的君主强,所以才有这样的评价:“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

后两类君主明显就少多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反差巨大的“抛物线”君主:

一、唐玄宗李隆基

25岁就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灭韦后集团,让兄长李成器主动放弃太子之位,27岁又让父亲李旦顶着巨大压力禅位于他,28岁再在“先天政变”中赐死太平公主,彻底拿回皇权,后来更是开创了极盛之世近30年。

李隆基前期可谓是英明果决的一塌糊涂,如果到此为止,李隆基甚至能超过他的祖父李世民,成为古今第一贤君。

但是,李隆基前期有多英明,后期就有多昏聩,任用李林甫就不说了,毕竟林虽是奸相,但还算能臣,任用杨国忠就说不过去了,小人不说还一无是处。

安史之乱更是他一手造成,安禄山在他毫无底线的宠信下,十年无轮换,身兼三镇节度使。等到祸事一起,又冤杀了高仙芝、封常清,强令哥舒翰出关,自毁长城。

近四十年的太平天子,最后却落了个慌入蜀,失美人,丢京师,软禁余生的下场,君主的大起大落无过于李隆基。

二、齐桓公姜小白

轻车简从,佯死抢先一步回国继位;置射钩而使管仲为相,强军富民;尊王攘夷,九盟诸侯,第一个中原霸主;三平晋乱,平复卫国,抗楚北上,驱逐戎狄,公认的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晚年却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奸佞小人,易牙杀子烹食、竖刁自阉入宫,正如管仲临终劝诫的那样——不爱其子,不爱其身,安能爱君?

如此行径,齐桓公竟然看不透,无一丝警醒,可谓昏庸至极。

他的结局更是成为帝王的反面典型——诸子乱,虫噬身。

三、商太宗太甲

前昏后明的典型。

太甲虽然是商朝第四代君王,但实际上大商开国也就二十年,商汤十三年,外丙三年,仲壬四年,正是天下承平的好日子。

所以继位后的太甲就“飘了”,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发布诏令就像喝水一样,朝令夕改,肆意妄为,紧接着又大兴土木,学桀纣以暴虐对付老百姓,搞得民怨沸腾。

多亏他有一个好的辅政大臣。伊尹见他实在不像话,就把他赶下台,放逐于桐宫,让他看祖坟去了。

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执政的伊尹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他接回国都,将政权交还给他。

太甲也以前事为师,从善如流,精心治理国家,商朝也得到大治。

四、楚庄王熊侣

楚庄王为什么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为他前期表现太差了,当然这都是他装出来的,但也是无奈之举。

庄王继位的时候,年龄比较小,既没有把控朝堂的能力,两个辅政大臣斗克和公子燮也不允许他亲政。

所以,朝政被弄得乌烟瘴气,好不容易斗克和公子燮在与舒人作战失利后,被大夫戢梁设计杀死,楚庄王却依然故我。

史书说他,整日吃喝玩乐,纵情享受,不理朝政,为了不让人来劝谏,还下了道命令:有敢进谏者死!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冒着杀头的危险纷纷进谏,大夫伍举曲线劝诱:“高山有鸟,三年不飞,也不鸣,何意?”庄王左抱郑国姬妾,右抱越国美女,醉眼惺忪的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伍举很高兴,欣慰而退,但接下来庄王依然“接着奏乐接着舞”,像没事人一样。

大夫苏从又来死谏——大王继位三年,不理朝政,只知淫乐,犹如桀纣,长此以往,楚国必亡!

楚庄王抽出宝剑,疾言厉色道:“你不知道寡人的进谏令吗?”

苏从毫无惧色:“以臣之躯换回大王觉醒,死也无憾!”

楚庄王见戏已做全,也就不再掩饰——寡人之所以如此做,是为了明辨忠奸,找寻社稷之臣啊!

从此以后,楚庄王开始节制声色,励精图治,专心治理国家,最终邲之战大败晋军,陈兵洛河,问周天子鼎重几何?实现了他自己承诺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五、齐威王田因齐

“一鸣惊人”源出《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但比他更出名的则是齐威王。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与楚庄王一样,齐威王“隐藏”的也极深,初期淫乐昏庸,不理朝政,致政事荒怠,诸侯并侵。

淳于髡劝谏后,起而图治,赏罚分明,赏贤臣即墨大夫,烹奸佞阿大夫,任邹忌、田婴为相,围魏救赵,两败魏军,又置稷下学馆,招贤纳士,率诸侯朝周,使齐国“最强于诸侯”。

六、后唐庄宗李存勖

前期的李存勖有多强?

本来晋已陷入绝境,在他手上却是逆风翻盘,浪的飞起,多次以劣势打败优势,最终灭了从任何方面都比晋强十几倍的梁,狡猾强悍如朱温也只能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烧营逃回抱头痛哭。

李存勖一生打了多个大战以及恶战,例如三垂岗之战,柏乡之战等等,灭国如切菜,比如灭后梁,灭桀燕,灭前蜀,平成德,虐契丹,战功赫赫,天下震动。

论武功李存勖甚至比唐太宗还要优秀,但论治国最多也就是中人之姿,灭梁前还能保持励精图治,衣不解甲,灭梁后就是90度自由落体,迅速沉迷于享乐,不但大修宫殿,搜刮民财,宠信伶人,还妄行猜忌,杀了立有大功的郭崇韬和朱友谦,最终导致军士哗变,落得个被自己宠信的伶人纵火焚尸的结局。

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七、梁武帝萧衍

又一位身兼开国之君与亡国之君的帝王。

早期的梁武帝聪颖睿智,勤于政务,纳谏如流,反对奢侈力行节俭,改革弊政,政绩卓著,军事上数次发动北伐,虽然战果不大,但也曾攻陷北都(陈庆之北伐)、钟离完胜,维持了南北均势,算得上是历代帝王中的一流人物。

但是,他又晚年昏聩,不但怠于政事,还迷上了佛教,三次去寺庙当住持,还让大臣花钱赎回,政治秀那叫耍得一个漂亮,最后又收留狼子野心的侯景,给他出钱出人出装备,结果被自己养的白眼狼以八千兵力攻破建康,萧衍自己也被饿死台城,可谓奇葩中的奇葩。

八、清高宗乾隆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最有争议的人物”,而之所以有如此评价,就是因为他前后期差别太大了。

早期的乾隆绝对称得上是圣主贤君,他勤于政务,纳谏如流,知人善任,还精通帝王之术,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在位的前中期,打败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强有力地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养活了三亿多人口,农业、手工业达到极盛,也成就了极盛之世——康乾盛世。

然而,中期以后的乾隆没有了早期的励精图治,为了一己私欲,多次游幸江南,耗费大量国力,又培养贪官和珅作为自己的私人国库,把国家弄得贪腐成风,民不聊生。乾隆晚年,各地抗清起义不断,盛世不复存在,清朝也从此由盛转衰。

九、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为什么被认为是史上最聪慧的皇帝之一?

因为前期的他太强了,年仅14岁以小宗承继大统,却能廷仗百官,赶走杨廷和,大权在握;稳固皇权后又进一步采取措施,除宦官,诛钱、江,清庄田、迎母后,颁布诏书革除积弊,被时人颂为“圣人”;最后还在张璁的支持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兴道致治,革故鼎新,打击倭寇,实现了“嘉靖中兴”。

但朱厚熜在位45年,中兴局面也就维持了不到15年,之后就是迷信僧道,纵欲声色,残害幼女,导致宫女宫变,差点把自己勒死。又宠信严嵩,靖边无能,连他最引以为傲的帝王之术都被严嵩、严世蕃、徐阶摸了个底掉,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还因服用丹药而致死。

十、万历帝朱翊钧

明神宗与他的祖父明世宗简直一脉相承,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主要是张居正的功劳,但他表现得也还算是个好学生),亲政后前五年,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活泼开放,与张居正执政的十年合称“万历中兴”。

但接下来的三十年,朱翊钧却由勤变懒,贪酒、贪色又贪财,最后甚至“万事不理”,致使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实亡于万历”就是对他后期怠政的最公正评价。

0 阅读:0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