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封神”的一首诗,悲壮豪放之笔,直指内心最软处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23 11:37:56

每天读一首好诗

01.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陇西行》

貂锦:汉代羽林军所穿的军服,诗中借指士兵;

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此处喻胡兵的凶焰;

无定河:在陕西省北部,源出鄂尔都斯右翼前旗境内,有三源,三河合流为无定河,东南流经陕西省榆林、米脂、绥德诸县,至清涧县注入黄河,因其急流挟沙,深浅无定而得名;

春闺:女子闺房,诗中指军嫂们。

李唐自“安史之乱”后,国事势微,战乱连绵。到了晚唐时期,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和朝堂党争,盛世一去不复返。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诗人陈陶是一个很有抱负的青年,渴望匡扶社稷、指点江山,此诗作于公元847年后,他赴长安游学期间。在见到了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乱世后,有感而作。

他笔下的《陇西行》为组诗,一共有四首,此为第二首。

02.

陈陶,生于中唐,卒于晚唐,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福建南平人。因此,他也是福建唯一一个入选《唐诗三百首》之人,凭借的就是这首《陇西行》。

史书中,关于陈陶的记载寥寥,大多都是关于这首诗的评论。仅知,陈陶除了工诗文,对天文学也有一定的造诣。

宣宗年间,他赴长安举进士不第后,开始游历天下,与贯休、方干、曹松、杜荀鹤等知名诗人有交往。

入晚唐后,陈陶隐于洪州,以山水为乐,读书、种兰、赋诗自娱,后人常将他与南唐陈陶相混淆,须仔细辨别。

陈陶过世以后,杜荀鹤有诗《哭陈陶》悼怀: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两地荒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哭君心。

曹松也在《哭陈陶处士》中写:

白日埋杜甫,皇天无耒阳。

如何稽古力,报答甚茫茫。

两人在诗中均提及“耒阳”,但实际上和陈陶并没有关系。“陈涛斜之战”后,宰相房琯因败遭贬,时任左拾遗的杜甫作诗《悲陈陶》参与营救,因此遭到唐肃宗所厌,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余生郁郁不志。

杜荀鹤与曹松均提及耒阳和杜甫,所伤怀的就是这样的友情,

同时,杜甫晚年乘舟归乡过耒阳时,遭遇水患,被困舟中5日,幸得聂县令派人送来酒食才得以保命。

因此后人多将这两件事引为“友情”之美谈。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唐军将士誓死保卫边疆,与匈奴之战奋不顾身,五千精锐士兵马革裹尸,全数尽墨,令人悲痛;

无定河边白骨成堆,尸身无人前来认领,可家中的妻子却还在等待他们归来,时常在梦中团聚。

“边塞诗”是唐诗中最特别的存在,在描写金戈铁马的同时,亦不缺侠骨柔肠,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其实在整个唐代,边境都不安稳,哪怕是盛唐时期也多有战事。“安史之乱”后,国力直线衰落,战事更多,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但是唐人有“大唐梦”,男儿们从不怯懦,即便要与妻儿分离,明知有去无回,也敢于冲锋陷阵,保卫长安,这样的精神不但让唐代的文人墨客们写尽篇章,更是鼓舞了后世许多人。

曹松曾在诗中写:“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说明了战争的惨烈,但陈陶笔下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更加令人伤感。

因为“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说明妻子尚不知夫君战死的消息,依旧像往常一样,期盼着夫君早日归来。

但是这些战士经此一役后,注定无法还乡。

千古悠悠事,两行笔墨间,一场大战,几千上万人丧命,许多年后化作诗篇,略显风轻云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而陈陶亲历了这场战争,他的感触要比其他人更深,所以这首诗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1 阅读: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