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43天,20000字全局复原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出国威军威

吖胖来了 2024-01-30 08:02:26

1952年秋为了获取谈判桌上的优势,美方精心策划了一场以朝鲜战场中部,五圣山南麓高地为突破口的军事行动,代号——“摊牌行动”。

其核心目标是夺取位于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

美国人想法非常简单,就是用武备上的硬实力逼迫我方在谈判桌上妥协,至于为什么选取这里,先来看地图。

上甘岭战役前期形势图

五圣山位于朝鲜东西海岸之间的交通枢纽地区,其背后就是广袤的平康谷地,非常有利于联军后续机械化部队的行进,一旦拿下五圣山,志愿军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其最优选择都要将防线后撤四十多公里。

可以说谁控制了五圣山,谁就掌握了中部战线攻守的主动权。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范弗里特不选取白马山作为进攻目标?因为白马山地势平整,更容易美军的坦克机动部队展开作战,同时也能达到入侵平康平原的战略目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防守白马山地区的是被彭总称为万岁军的38军,其战斗力自然不用我多说了,美国人也懂,本来就只是想要用局部地区的小型战斗,去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

范弗里特自然不愿以身涉险去招惹梁兴初这尊大神,其次白马山地势易攻难守,即使拿下也没有作为战略支撑点的能力随时都有丢失的风险。

白马山位置

所以范弗里特就把目光放向了由15军驻守的五圣山,15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在1947年8月由几支地方武装组建而成。

整编后又收纳了很多国军残部,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柿子要挑软的捏也符合美帝的一贯作风。

而五圣山的地势,导致了15军无法在此布置大量的军队进行作战。

在战役前期上甘岭地区仅有两个加强连的兵力驻守,联军兵力火力全面占优再加上绝对的制空权,范弗里特表示优势在我,这把稳了!

就连当时美军野战部队各司令官,对这次行动也非常乐观,经过多次沙盘演练后他们得出结论:

只要一切按计划行事,联军只需动用2个营兵力,最多5天时间,以两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就可以完成这次攻势。

当然范弗里特也并不只是会放炮的莽夫,为了保险起见他为这次作战提前做了三手准备。

第一、秘密转移16个榴弹炮营,一个高炮营、一个火箭炮营,一个重迫击炮连和两个坦克连至前线安置。

而这其中榴弹炮营所使用的M-115 重炮口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3毫米,一炮下去杀伤范围可以覆盖半个足球场。

这种火力配置对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且只有两个连防守的志愿军阵地来说,简直是丧心病狂!

M115式榴弹炮

第二、除了主要目标537.7和597.9高地以外,联军还将同时对44师防守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250高地发动佯攻,为迅速夺取五圣山创造有利条件。

联合国军佯攻目标

第三、为了转移志司的视线,范弗里特还跟联军司令克拉克,精心策划了一场比仁川登陆规模更大的假登陆,包括“好人理查德”号航空母舰,“爱荷华”战列舰在内一百多条战舰组成的美军联合两栖作战第七特混舰队。

携带美第八骑兵团被紧急调往了库底一带,营造出联军主力要在库底登陆的假象。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确实效果显著,至少战役开始后接连多天志司的注意力都被分散到了军队薄弱的侧翼,无暇顾及上甘岭的发展。

库底登陆

范弗里特把能做的事全部都做了一遍,结果如何就看上甘岭前线的美军到底能不能打了。

来看对战双方的战前部署,负责进攻597.9高地的是美陆七师的31团,也就是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被27军围歼的北极熊团,其团长麦克莱恩和继任团长费思在当时的战斗中被击毙,团旗也被志愿军缴获。

所以此次作战也是31团跟志愿军的恩怨局。

而负责进攻537.7高地的是韩2师第32团,提到韩国军队很多观众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它又菜又爱玩,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

人均长跑届运动健将,但并不是所有韩军都是如此。

韩二师这支部队就属于韩军中的异类,其阴险狠辣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一度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甚至要明显强于美陆七师!当然这个我们后续再说。

志愿军方面由于范弗里特战前放出的多枚烟雾弹,十五军的前期防御重心并没有放在上甘岭上,其主力44师以及炮兵部队被布置在了五圣山下方的西方山区域,军长秦基伟认为五圣山地形陡峭不利于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行动。

因此用于防守上甘岭两处高地的仅有45师两个连的兵力,其中597.9高地共分12个阵地,由45师135团9连和8连1个排守卫。537.7高地共有9个阵地由135团1营1连驻守。

上甘岭阵地分布以及前期兵力分配

在美军眼里两个团对上两个连再加范弗里特弹药量,拿下上甘岭只是时间问题,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上甘岭阵地上上那四通八达的坑道。

提到坑道,就不得不提时任十五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将军。

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韩联军的进攻选择会是西方山,而不是易守难攻的上甘岭,只有张蕴钰将军敏锐察觉到了危险信息,他始终认为上甘岭地区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反对声中,张蕴钰将军力排众议,坚持要在上甘岭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的坑道工事用于防备美军潜在的进攻风险,其中每个坑道位于阵地的反斜面位置垂直于山体,内部纵深可达数十米。

张蕴钰将军及597.9高地坑道分布

正是这一珍贵提议为志愿军保存了更多的有生力量,也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月12日13日接连两天联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进行了火力试射。

10月14日4时其余地区火力开始降低,更多炮火开始向上甘岭地区转移,联合国军集中了300门大口径火炮和27辆坦克,同时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猛烈轰击。

远东空军的30多架轰炸机也飞到战区上空轮番轰炸,仅一个照面志愿军阵地的表面工事就被全面摧毁,剩下的人只能钻进坑道中躲避炮击。

然而即使在三四十米深的坑道中也有很多人被强烈的冲击波震得嘴唇咬破,牙齿磕掉,其中一位17岁的小战士,因为靠墙壁太近被震碎了内脏身亡!

根据记载14号的天气是晴天,而那些活着走下上甘岭的老兵,却无一例外的表示14号是阴天!

浓烟遮天蔽日,土地被炸的像海浪一般晃动,在凝固汽油弹的作用下两处高地就像是两个熔岩翻滚的火山口,对着天空不断的咆哮。

在火力准备的2个小时里,美军向上甘岭这两个小小的山头发射了整整20万发炮弹。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地狱,那就是当时的上甘岭!

美军的轰炸带来最大的麻烦是通讯中断,前线部队与指挥所彻底失联,就连各连各班之间都无法联系,谁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跟团部指挥所恢复电话通信,位于488高地一营指挥所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主动请缨冒着炮火出去拉新线。

在左腿被炸断的情况下,牛保才忍着剧痛一路爬行到了最后一处断点,然而等他找到断头时却发现携带的电话线已经用完。

身体多处负伤的他毫不犹豫地将断头一端的铜丝缠在被流弹击穿的右手食指上,再用嘴咬住另一端铜线用自己的身体将电话线连接起来,凭着顽强的意志用生命换取了三分钟的通话时间直至壮烈牺牲。战后牛宝才被追记特等功,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跨过鸭绿江》牛保才战士形象

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后,美军的火力开始向纵深地带延伸。同时步兵开始冲锋,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被炮火反复耕耘的两个高地上竟然还有人活着!

美第三十一团的几份作战报告记录得很清楚:

“一营、三营抵达各自进攻位置后,计划于6时04分同时发起攻击,左路三营先攻主峰然后沿西北山梁直取派克峰,右路一营则兵分两拨同时攻打桑德山和罗素峰,可是左路伯纳德·布鲁克斯中尉率领的先头连。

L连运动得稍稍靠前了一点,就被一阵密集的来自于山顶前缘据点的手榴弹,锥形炸药包、爆破筒,还有岩石块阻止住了。”

14日597.9高地美军进攻路线

所谓“山顶前缘据点”就是9号阵地双方交上火的时间是6时02分。

也就是说守备597.9高地的9连,在6时整美军炮火延伸后仅两分钟便已由坑道进入阵地,持续43昼夜的上甘岭步兵攻防战,就这样戏剧性的提前两分钟打响!

坚守9号阵地的仅为第135团9连3排,负责指挥三排的是九连副指导员秦庚武。

为避免敌炮火伤亡,他把全排都屯集在10号阵地坑道里,只在9号阵地表面布三个兵,伤亡一个从坑道里补充出去一个,随打随补,前仆后继。

美军先头部队L连因此被压制在阵地前沿洼地无法移动,30分钟内L连所有指挥官均负伤或阵亡,再也无法组织有效进攻。

随后敌K连接应L连,由K连连长查尔斯·马丁重新组织两支连队展开进攻,但因我军持续用投掷武器保持火力压制依旧无法取得进展。

战后根据美军的记载这两个连遭遇了数百人的敌人,而实际上仅仅只有三人!

在9号阵地接敌的同时,7号阵地遭敌A连先头排攻击,11号阵地遭到敌A连余部攻击,驻守11号阵地的我8连1班因同时将全部兵力投入战斗,遭到敌火力覆盖伤亡殆尽。

仅余战士杨德甫死守阵地,在击退敌人四次进攻后,杨德甫最终寡不敌众带着最后30发冲锋枪子弹独自退入坑道作战,11号阵地率先失守。

2号阵地8连1排长杨振江随即组织2班进行反击,想要夺回11号阵地,然而二班运动到半道上就被美军炮群的火网罩往,浓烟烈焰中十个人的二班只剩五个伤员活着爬回来。

同时8时B连加入战斗双方坚持不下,于是美军C连于10时整投入战斗,继续加强对2号阵地攻势,与此同时进攻537.7高地北山的韩第32团,也奉命拨出一个排由2号阵地东侧配合C连行动。

11号阵地丢失,2号阵地被敌人重兵合围,导致7号阵地彻底孤立无援,最终在打光了所有弹药后,阵地上志愿军战士用石头跟手上的武器与美军展开了殊死肉搏,全员壮烈牺牲。

7号阵地失守,敌A连经由7号阵地攻击我9号阵地及主峰侧翼。

下午14时,激战了八个小时的2号阵地宣告失守。

一排长杨振江带着仅剩的几个伤员边打边撤退守坑道,至此597.9高地战况已然不容乐观!

而537.7高地上的作战则是更加残酷,由于阵地紧邻韩军的南山阵地,一开战志愿军就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危险局面,其中韩32团3营9连进攻4 5 6号阵地,10连向西侧2号3号主峰阵地发起进攻,第11连为预备队跟进往西北方向前进。

537.7高地北山韩军进攻路线

由于战前志愿军工事就被美军炮火完全摧毁,我方战士只能站在深可没膝的松土上拼命开枪去阻拦韩军的进攻,激战一个小时后韩军毫无进展。

随即呼叫美军航空兵进行支援,美国第五航空队四架F-51型战斗轰炸机于8时20分编队飞临537.7高地北山上空。

投下8枚共4000磅通用炸弹之后,机群又轮番俯冲下来对高地实施扫射。机群最后一轮扫射刚刚结束,韩第32团预备队11连投入战斗。

该连两个很老辣的射手爬到8号阵地半山腰架起挺重机枪,熟练而准确地将子弹贴着地皮射过去压得守在阵地上的9班抬不起头,韩11连乘机猛攻上来。

紧挨在8号阵地西北边的7号阵地上,8班机枪手陈治国一看这情形刷地调转枪口,想从侧后敲掉那挺重机枪支援9班,可是阵地上所有机枪射台都已被炮火推毁,他的机枪架的位置太低与目标构不成射线。

情急之下,陈治国蹲下身子抄起滚烫的机枪支架搁到肩上,不断请求副连长初盈江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射击台开火阻敌,双方都是正面射击,陈治国很快便身中数弹被打的弯下了腰,身体也因为忍受疼痛开始颤抖。

然而重伤陈治国并没有任何言语只是默默的从蹲姿改为趴在射击台上,艰难地回头示意初盈江将枪架在他背上继续射击。

最终1连打掉敌火力点成功守住了阵地,而陈治国的遗体却在美军后续的轰炸中,化作了上甘岭上的一抔尘土,战后陈治国被追记特等功,授二级战斗英雄!

激战到下午1时韩第32团3营各连无一进展,于是团长柳昌根命令一营一连紧急增援。这是美韩军在上甘岭两个高地投入的第十个步兵连。

而此时的135团1连已经损失六成以上兵力,14日战斗当天6号阵地的5班打到最后只剩五个伤员,8号阵地的九班仅剩两人仍在坚持战斗,其中7号阵地7班在打退敌人四次进攻后只剩下三个伤员。

在退守坑道途中遭遇敌机枪火力拦截,眼看着敌人步步紧逼,阵地中因负伤而昏迷的战士孙子明被枪声惊醒,而后拉响身上仅剩的三颗手榴弹扑向了敌人成功掩护战友撤向坑道。

战后孙子明追记特等功,授“二级英雄”称号!

时至15时韩军整整攻击十个小时,终于冲上537.7高地北山主峰,此后北山局势进一步恶化。至16时除9号阵地外,北山阵地相继被韩军攻陷。

韩第2师当即又调其17团5连加强32团用五个连兵力进行防御。

135团1连连续打退了韩军16次冲锋后只剩下20多人,全连弹药告罄,无力再战,连长王二只好率所剩20余人退守2号阵地反斜面上的主坑道。至此537.7高地表面阵地全面丢失。

在14日一整天的战斗中,美韩军投入3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和200余架次飞机,对志愿军2个连又1个排据守的阵地发起凶猛攻击,仅炮弹就打出了30万发,航空炸弹投下500多枚。

而2个高地上的志愿军则打掉了40多万发子弹,扔出了近万颗手雷、手榴弹,打坏了10挺苏式机枪,62支冲锋枪和90支步枪,所有的战略储备在一天之内全部打光,135团9连几近团灭,1连也只剩下20多人,战况之惨烈可想而知。

未完待续,后面战事更加激烈,由于文章过长,拆分三篇便于阅读,点击右上角关注,进入主页继续观战!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28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