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泽东正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吖胖来了 2024-01-31 05:28:10
前言

国都往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于一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定都何处,通常与一个国家的整体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决定着一国的执政理念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新中国成立前,对于首都选在何处有着许多方案,各大候选地之间各有优劣,这让尽管已经内心属意北京的毛主席也对此犹豫不决。

图|毛泽东与王稼祥

关键时刻,毛主席问计王稼祥,王稼祥也对北京的优势和其他候选地的劣势,做了细致有理的通盘分析,最终帮助毛主席下定决心定都北京。

新中国首都的候选地都有哪些?毛主席为何会对此心生犹豫?王稼祥说了什么,最终促使毛主席下定决心以北京为首都。

一、中国传统建都的考量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选定国都的考量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以“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影响最为深远。

这种在天下的中心地带建立国都的理念,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明载于史册,所谓“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其国”。

这其中的缘由也十分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极为落后的生产力下,勾连全国各地的交通设施十分落后,运输效率也十分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掌控全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国度选定在全国中心,这样就能兼顾四方,达到“四方辐辏”的政治效果,从而建立和维系起对国家的统治。

这样的建都思想,在商周时期就已落地实践。

图|古都洛阳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后,周武王就命令其弟弟周公旦在居于天下之中的洛阳附近,广建城池、招募百姓,建立起了周都洛邑,使之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中国最为繁盛的地区。

可以说,“天下之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国都定立理论,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天下”的版图如何变化,在中心地带建立政权的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明确指出,“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这种理念不仅在选定国都时被作为考量依据,在实际的国都建设时也被奉为圭臬。

我国古代的都城往往以城中的中心地带作为皇宫的选址,然后以此向四周扩散,横贯皇城南北的中轴线往往就是整个都城的中轴线。

所谓“择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历来风水星宿之说所推崇的“白虎、青龙、朱雀和玄武”四方守护神兽,也是从“天下之中”的概念里衍生而出的。

正是有了居中的需要,所以才需要四方的拱卫。

图|拱卫中心的四方星宿

这种“择中”、“尚中”的理念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中国”乃至是“中华民族”的概念,其诞生也与此息息相关。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选定国都的考量因素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择中”思想,一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文政治氛围都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

例如在汉唐时期,我国的主要外部威胁来自西北地区的匈奴等游牧民族,为了有效抵御这些外部势力的入侵,汉唐一直以关中为核心,大多建都长安。

此外,当时世界最为重要的丝绸之路,便是以长安为发源地,建都于此对于控制河西、陇右,进而将西域纳入自身的势力范畴,从而打通与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将对于汉唐帝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图|长安城

但随着丝绸之路断绝、西北自然生态环境崩溃等因素,中国历代的政权首都开始向东转移,从河南中原地区的洛阳、开封,到江南之地的南京、杭州。

最终在主要军事威胁来自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后,为了震慑关外和漠北的敌对势力,从元朝开始,历经明清三代都将北京作为首都。

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对于国都的选定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天下之中”的观念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

那么在距离现在最近的三个大一统朝代,元明清三代为何都坚定地以北京作为帝国的心脏?北京到底有哪些优势能让其成为国之中心呢?

二、建都北京的多重优势

北京之所以能在最近数百年间,都牢牢地占据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地位,是因为其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其一便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这也是其稳定作为首都的最大优势。

北京的西部是蜿蜒的西山山脉,其是太行山余脉的一支,北面则是雄伟的燕山山脉,两座大山将其西北部牢牢地围了起来,使其能轻松隔绝来自北方草原的军事威胁,这对于军事重心逐渐北移的明清帝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它的东南方向则是渤海大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十分利于接受来自南方的漕运物资。

同时,在其东南方向还有由桑干河和洋河汇聚而成的永定河,使得其在普遍干涸的华北地区有着稳定的水源供给。

图|北京地形图

整个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地,既可以防御边患威胁又可以有效控制内陆地区。

元朝曾有人这样形容北京的地理优势,“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将其其北连朔漠,南控江海的地缘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北京在地缘格局上的重要战略价值地位,是其在元明清三代作为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王朝首都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二,定都北京也符合传统的天象学说。

在古人的观念里,认为天使圆形的,所有的星宿都是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坐着周而复始的旋转运动。

而大地的中心则受天的中心的影响,尤其所决定。在《管窥辑要》中就指出“北高南下,天体上下侧旋,故以东北为中”,即是说大地的中心在我国的东北方向上。

而在《周礼》中也将北京作为这个星宿分野的东北方,更是给北京的政权合法性赋予了一丝神秘色彩。

图|北京紫禁城

尽管在现代人看来这种风水之说属于落后的封建迷信,但对于古人来说,这却是承天顺义的安排,对于安定一国之民心起着重大作用。

其三,北京东南地势平坦、河流汇集的自然条件也使得其能很好地通过大运河,承接来自江淮地区的各类生活物资,从而保证其经济发展,维持和孕育相当数量的人口。

经济历来也是一个国家选定首都的关键因素,在军事重心北移、经济中心南移的情况下,秉持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训,自然要要优先照顾军事威胁更为紧要的北方地区。

但北方地区在生态环境恶化和多次经济中心南移的情况下,大多难以仅凭自身资源就维系庞大的首都人口的生存,因此非常依赖来自南方的物资供给。

图|支撑北京的京杭大运河

这时,北京既有大运河的漕运之利,又因为靠近渤海地区而兼具海运之便,运输优势就显现了出来,这是长江以北如西安、太原等重镇所不具备的。

其四,建都北京也符合我国传统的风水思想。

《易经》有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意思是说古人的圣君贤主只有坐北朝南、面向阳光才能治理好天下,这就是我国传统风水中讲求“坐北朝南”和“背山面水”的出处。

如前文所言,北京西北方向被群山拱卫,东南方向则被河流环绕,是最为符合我国建筑中风水阴阳之说的地方。

总的来说,北京在地缘格局、地理条件、天象、风水学说等方面都有着极大优势或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有利于安定民心。

但即便如此,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对于定都北京仍然存有顾虑呢?

三、王稼祥力劝毛主席定都北京

尽管北京有着多方面的优势,但新中国最终敲定北京作为首都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平津战役尚未结束、北平还未和平解放之时,毛主席就已经属意北京,除了传统的定都北京的理由外,毛主席早年在北京生活的经历也让其对于这座城市有着格外的情愫。

在青年时期,毛主席曾两次来到北京。

第一次是1918年,当时他为了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的留学问题,在老师杨昌济的推荐下孤身前往北京,并在这里结识了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

当时湖南由于消息闭塞,青年毛泽东只能接触到“互助论”这样的西方理论,而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

而通过与李大钊的相处,毛主席才真正开始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走上了这条救国道路。

图|青年毛泽东

第二次则是1919年年末,毛主席在湖南组织起了打倒反动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为了达到目的,他率领数十人的湖南请愿团前往北京。

年轻时的这些经历,让毛主席对于北京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就开始在心中将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但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落入到我党手中,传统的古都如西岸、洛阳、开封和南京等地也在各方同志的推荐下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

每个城市的推荐者都有其一套理论,这让毛主席也犯了难。

这时,正好大病休养归来的王稼祥前往西柏坡拜访毛主席,王稼祥是从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就追随毛主席的老革命,素以学识渊博、见识长远著称。

图|王稼祥

毛主席便顺势将心中的问题告诉了王稼祥,希望能听听他的意见。王稼祥在深思熟虑后,便开始将几个候选城市逐个为毛主席分析起来。

他首先说起了最为热门的南京,虽然南京号称是地势险要的龙盘虎踞之地,但是纵观我国历史,定都于此的多是些偏居一隅的南朝小朝廷,即便是大明王朝最初定都于此,但到了朱棣时期就毫不犹豫地迁都北京。

王稼祥表示,“虽然作为共产党员,不应该迷信这种宿命论”,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南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地方”。

熟知历史的毛主席对此非常赞成,连连称是。

接着,王稼祥又分析起了西安的劣势。“它的缺陷是太偏西”,在如今的版图下已不再是中国的中心。

图|王稼祥、毛泽东与邓小平

再加上西北整体贫瘠落后的发展环境,也很难在支撑其首都的功能。的确,我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所有根据地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50万,西北之贫弱可见一斑。毛主席也对此表示赞同。

随后王稼祥又说起了河南的洛阳、开封。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原地区早已落后,存在着和西安同样的问题,而且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军的暴虐和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决堤,使得河南早已糜烂不堪,因此也不适合作为首都。

毛主席听完微微一笑,颇有深意地询问王稼祥,“那我们应当定都何处呢?”

王稼祥略作思考就坚定地说:“我认为新中国最理想的定都地点,应该是北平。”

他随后向毛主席解释道,北平经过元明清三代数百年的经营,已经有了充足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同时享有漕运和海运之便利。

此外,北京作为扼守关外和关内的咽喉要地,对于维护新中国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且其本身地理优势巨大,西北两个方向都有群山庇护,近代以来威胁最大的东面也因为渤海湾是内海,因而有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拱卫,具有极佳的战略纵深。

毛主席听到如此酣畅淋漓、有理有据的分析,一时间十分高兴,并由此下定决心定都北京。

结语

1949年9月,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政协大会上,经过全体代表一致表决通过,正式将北平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在毛主席的亲自拍板下,改北平为北京,因为北平是在国民党政权定都南京后,蒋介石决定更名的。

如今改回北京,正可显示新中国与旧时代的决裂与区别,有着非凡的政治意义。

0 阅读:2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