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的甘肃东乡唐汪川镇,现在的旅游胜地90年前宛如一片荒漠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5-23 03:26:22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历史上,东乡没有县的建制,直到1950年10月,才成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东乡族自治县。

唐旺川是东乡的一个下辖镇,距离东乡县城锁南坝30公里。如今这里是一处碧水青山,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然而,90年前的唐旺川却是另外一番模样。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一组1934年拍摄的老照片,走近从前那个不一样的唐旺川,感受一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往唐汪川

载着传教士海映光家人和同事的马车正行走在前往唐旺川的土路上。因为干旱少雨,路面上积着一层厚厚的浮土,马车过处,黄烟四起。

路况

海映光的两个女儿坐在车头的位置。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晰看到当年路况有多差,不但有很厚的浮土,而且路面也坑洼不平。

龟速

马车前半部分坐人,后半部分装满了行李。马车夫举着鞭子跟随车辆一路步行,可见当时的车速之慢,虽然有几匹马拉着,车辆也跑不起来。

山景

唐汪川地处洮河下游谷地,境内群山环拱,沟渠纵横,图为唐汪川东部的群山,重峦叠嶂,蔚为壮观。

俯瞰山谷

海映光从高处俯瞰唐旺川山谷。这里除了险峻的大山之外,还有一马平川的开阔川原。当年山上是光秃秃的,很少有树。只在靠近洮河边上,才有一些绿荫。

洮河边

行驶在洮河河谷间的马车队。为了防止路面颠簸带来的不舒适,车夫正马车上垫上了厚厚的干草,乘客就坐在干草上,犹如软卧一般。这种马车也因此被称为“草窝子”。在山坡之上,长着一棵孤零零的老树,给画面增添了无穷的苍凉感。

渡口

唐旺川渡口的浮桥,八条木船在洮河河面上一字排开。河对面树木非常茂盛,与沿途苍凉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浮桥

早在元代,唐汪川渡口就是“兰州官路”南路干线伸向临夏、夏河的一条分支线上的重要渡口。这个渡口最初是由十二条船搭建起来的浮桥,到了冬天,因为河面结冰,浮桥会被撤掉,来年春天冰融雪消时会再次搭建。

沟壑间

马匹拉着“草窝子”,沿着沟壑的底部继续向前驶去,路边是一座塔形的建筑,远处的田野边上有一间小屋和一条长长的土打围墙。

春耕

此时正值春耕时节,百姓们驾着牦牛开始了紧张的耕作。尽管土地贫瘠,缺水少雨,但世世代代的唐旺川人总是如期开始农忙,因为播下种子就是播下了希望。为了防风,庄稼地周围筑有土围墙。

峡口

唐汪川峡口的道路,一株剪去树冠的老树矗立在路边,向远处望去,山脚下有一座清真寺,寺庙高大的宣礼塔清晰可见。

阿訇

海映光一行拜访了这座清真寺, 一名头戴白色圆帽,穿着棉袍的东乡阿訇在礼拜大殿门前接待了他。

沐浴室

这是清真寺的沐浴室,一名男子在用陶壶冲洗双脚。门前坐着一对母子,扭着头正在交谈。沐浴室的外墙上,有几处烟熏火燎的痕迹。

布道

清真寺是周边百姓的聚集地,也成为西方传教士的布道点。一名穿着中式长袍的传教士站在板凳上向百姓宣传基督教义并分发宣传品,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好。

洗衣服

带着孩子在路边河沟边洗衣服,是旧时女子的日常工作,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妇人们在沟渠边洗衣服,小孩子就在旁边玩耍。

坟墓

路边的绿荫之下,掩映着几座坟墓,坟墓用鹅卵石砌成长方形。旁边有一座坍塌了的建筑,看样子是有些年代了。

老人

到达镇上后,海映光遇到的一位老人,留着长长的白胡子,满脸皱纹中刻着岁月流逝的痕迹。面对镜头,老人露出友善的笑容,看上去特别平和和慈祥。

训鹰师

人群当中的一名中年男子,手臂上架着猎鹰。猎鹰是一种猛禽,通过驯化可以帮助人们在野外捕捉野兔、野鸡等猎物。

全貌

站在高处俯瞰唐汪川全貌。四面群山环抱,房屋星罗棋布,远处是一片树林和蜿蜒经过的洮河。

0 阅读:28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