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上帝死了,人也死了!”

宇宙视角 2023-10-05 17:47:06

他被称为法国现代的尼采。如果说,现代主义最有代表性的口号是尼采的“上帝死了”那么后现代主义者代表性的口号就是福柯的“作为主体的人死了”,尽管同性恋的身份以及最后死亡都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名声,但是争取宽容和理解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挑战。

福柯一生著作甚丰,闻名于世的有《癫狂与文明:古典时代的癫狂史》(1961年)、《诊所的诞生》(1963年)、《词与物》(1966年)、《知识考古学》(1969年)、《规训与惩罚》(1975年)和《性经验史》三卷(1976,1984,1984年)。他的书往往写得非常紧凑,充满了历史典故,尤其是小故事,来加强他的理论的论证。其思想对文学评论及相关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都有很大影响。

“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人之殇。”

一是指人从上帝主人的控制下走出来之后,个人依然没有解放,反而被“自己作为主人(主体)的人”扼杀而死;

二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应当死去、必然失去。这里“主体”是意义的关键。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信仰领域,上帝这个被视为万物和人的最高主宰的主体,逐渐离开政治和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更多地是把人本身抬升为至高无上的主体。

但是这种“作为主体的人”却又衍生出一套一套的模式化的生活状态,人群在总体的盲动中,盲目地,或无奈地或被强制地纳入同大家一样的存在模式,这种“人的主体”控制个人、扼杀个人,使个人失去真正个性、自由和幸福。人在摆脱上帝之后,自己处在了自己异化力量的主宰之下,个人并没有获得真正解放。

于是,福柯就说,上帝死后,这个具有最高主体地位意义的“人”也必须死去,也一定会死去。“人之死”,就是“主体之死,大写的主体之死,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和基础的主体之死”。人终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他的“人之死”,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主义哲学的尖锐批判和反动。其焦点就是反对单边的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希望找到人的自我关怀,找到人的不被主体模式操控的解放和自由。

0 阅读:47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