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现象

海蓝聊国际 2023-07-28 01:27:01

民间歌手刀郎沉寂多年后推出的新歌《罗刹海市》问世后迅速蹿升到热搜榜,受到公众热情关注、转发,网友们以模仿、传唱为乐,罕见地引发了一场全民狂欢和舆论海啸。

只从歌曲及歌手本身,是无法解释其受欢迎和传播广的原因的。

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刀郎借新歌暗讽昔日批评他的那英、杨坤、汪峰和高晓松等人,不少歌迷似乎也觉得认同,纷纷到这些人的社交媒体平台下留言。但刀郎和这些人的恩怨故事可能会激励国人瞧热闹的习性,增加歌曲流行的热度,却无法说明它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罗刹海市》仍然延续了刀郎过往的风格,突出体现为“专业外”、“民间性”和紧密联系大众情绪的特点,将靠山调的民间演唱方式与现代流行乐的作曲方式相结合。

其艺术风格虽然难登“大雅之堂”,被前述专业歌手或评论人士排斥,但正因其为公众所“喜闻乐见”,艺术形式能够普遍被接受,所以才能广为流传,产生全民影响,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罗刹海市》成为一个“现象”,还需从其鲜明的“讽喻”性质挖掘其大流行、受到大欢迎的原因。

这首歌的歌词脱胎自清代蒲松龄的文言体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同名篇目,推陈出新,结合现代流行乐的需要,进行了艺术改造。

但它弘扬了蒲松龄借鬼怪故事影射、讽喻社会现实的创作宗旨,就像他在全篇结束时所说的,“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罗刹海市》一曲也令人感到其对社会现状的映射,具有讽喻性,触发了听众的联想和思考,与当世联系起来。

《罗刹海市》新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音乐事件,核心因素是因为它在内容上“旧瓶新酒”,既保留了蒲松龄小说内容的一些元素,又重新编排、融入新的内容元素,古与今巧妙嵌合,歌词奇崛隐晦,充满张力,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方面又使人触物生情、自然引申,契合各自切身所处的环境。

网友对此有个通俗的评价,“骂人不带脏字”,可以“对号入座”,但又拿不住创作者什么。

《罗刹海市》音乐现象引发舆论海啸和全民关注,最根本的还是它触动了大众普遍情绪——不分界别、阶层、年龄的,使人们获得宣泄的出口,就像辛苦劳累了一天的人洗一场热水澡、喝一顿大酒一样酣畅舒适。

然而归根结底,《罗刹海市》只是一首被大众欢迎的歌曲。创作者可能无意传达什么东西。其成功主要是因为“生逢其时”,刚刚好赶上了公众情绪正需要一个出口。

音乐归于音乐本身,过度解读对创作者不公平,更该关切的可能是公众情绪及舆论背后的东西及其产生机理。

1 阅读:62

海蓝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