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热播剧追溯哈尔滨的传奇:为什么这里会成为谍战戏的重头主场?

写文乎 2024-06-05 02:43:00

作者:刘宏宇

《哈尔滨一九四四》火了。相比于相近档期的另两三部类似题材剧集,这部其实违和感强而泛的大包装作品,之所以在榜上不让顶流之位,到底是因为从导演到主演的公共诱惑性,还是因为冠以“哈尔滨”城市名而搭了紧前好几档子哈尔滨现实热门话题的顺风车,依笔者看,委实可堪一辩。

不过,怎样可堪一辩,以及可以辩的都是什么,在这里,并不打算多言。更想聊的是,由观看《哈尔滨一九四四》有感的一个好像有点儿偏门的话题——哈尔滨。

当然,也不是想说哈尔滨这座城市,而是这座城市跟谍战戏、谍战故事的深广渊源。

(一)谍战戏的重头主场

喜欢谍战题材文艺故事的话,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北端的省会,这座名字里含着异国风情的城市,在谍战题材中,出镜率极高。

再往前不说了,可以明确追溯的“开端”,就从《夜幕下的哈尔滨》算起吧。

那原本是部长篇小说,在四十多年前改编成了电视剧;按今天的类型划分习惯,应该也可以归在“谍战”之列。由于小说篇幅大、叙述性强,加上四十多年前咱这儿电视剧改编的道行也还比较“嫩”,为清晰、明确表达故事,电视剧中,特设了置身场外、上帝视角的“说书人”,是由后来的“和大人”王刚担当的。大抵,王刚,也是从那次露脸开始,从播音员(再前好像是相声演员)的幕后,走到了演员的前台。

《夜幕下的哈尔滨》,夸张点儿说,可谓“改开”以来相关“地下斗争”影视故事的开先河者,在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爆发出很大轰动,虽没到《霍元甲》那样万人空巷的极至,但在今天说的“谍战”领域,八点几甚至九点几的评分,应该也是唾手可得的。

貌似凑巧的是,这部可以被说成“中国谍战长剧盘古篇”的剧作,故事发生地,不是前几位的大城市,而是相对来讲地处“偏远”的北国江城哈尔滨。

进入新世纪,“谍战”形成典型“题材”后,这样的“凑巧”,就多了起来,多到好像再说“凑巧”都显得勉强了——《零下三十八度》《悬崖》《功勋》《面具》……还有最新的但应该决不是“最后”的《哈尔滨一九四四》,包括在笔者看来可圈可点的《哈尔滨一九四四》在内,可谓部部脍炙人口、令人难忘!

谍战剧很多,但真正精品却难挑,使用真实地名的,也只是一部分;真实地名被用到最多的,当然是上海;历史中谍战故事发生较多的南京、广州、重庆、北京(1927~1949年称“北平”)、天津、沈阳(旧称“奉天”)、青岛等地,被“真实投映”到今天影视作品中的,却好像都还不如哈尔滨概率高;至少,在笔者有限的见识范围内,哈尔滨,作为谍战剧的真实背景地域,出镜率很高;精品中,简直差不多就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存在”!

为什么?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的普遍印象中相对来讲不是“顶重要”的哈尔滨,竟成了谍战剧的重要主场?除了相关小说原著比较经典(例如《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哈尔滨,对大多数国人尤其中原及以南、山西及以西的国人来讲,遥远、陌生、除了异域风情的名字和更存在于电视镜头中的冰雕,就再难找到特征的哈尔滨,到底因何那么“谍”?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谍”的传奇?

(二)富于独特神韵的“东方莫斯科”

有个挺老的形容词——洋气,现在不怎么说了,但其对应的“土气”,倒像还在有些领域、有些界面,依然不时被提起。

土气,其实就是对应着“洋气”而言的;但延展来说,二者还不能互为反义词。土气,更指倾向“乡土气”的“落后”,而“洋气”的含义,相对就简单些,大抵就是有洋味儿的意思,而所谓“洋味儿”,主要就是指西方式的异域风情。

历史地看,西方式的异域风情,也就是“洋味儿”、洋气,是近代被殖民的结果;民族感情的维度上说,没什么可炫耀的;但历史的既成,不因情感而改变。纵观全国,追溯历史,比较“传统”的被认为“洋气”的城市,首推当然是“大上海”,香港也自不必说,青岛、天津、大连……都很洋气,还有就是,不应该被落下的——哈尔滨。

地理上,在中国所有称得上“洋气”的城市当中,哈尔滨,是唯一不沿海的内陆城市,也是唯一被较深度渗透了“东正教”文化的城市;而东正教的“侵入”,跟俄国的殖民,密切相关。如果说,上海、天津的“洋气”,更因为“列强”,青岛的“洋气”,主要源于德国,那么就可以说,哈尔滨的“洋气”,更是受俄国的影响所至。

在哈尔滨,至今仍存在诸多带着俄国“味道”的文化留痕,以至于一直以来,这座城市,都被誉为“东方莫斯科”。除了标志性的经典建筑,还有秋林、格瓦斯、列巴等等有形又无形、渗入“记忆”和“习俗”的“融和部分”。

东方莫斯科,自然是说这座城市俄国风情的浓厚;最主要受俄国影响,是哈尔滨相比于其他“洋气”的中国城市,除了不沿海之外的另一主要区别——上海、天津,都是“列强租借”的历史“打造”出来的混成的洋气;香港被英国殖民一百多年,当然其殖民地特征是纯粹的英国范儿;青岛被殖民的时间相对较短(“一战”后实际还是收回了主权),德国也不是一个生活文化上渗透感很强的国家。

相比英法美意为代表的“列强”(也包括“搭车”的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等主要欧洲工业国家和“海权”国家),俄国,其实并不是典型的“西方国家”。相比于他们更愿意“归源”的欧洲,他们其实更偏于“东方”,是斯拉夫族群向东方延伸、交融的结果。

在俄国的历史上,有过很明显的积极向欧洲强国学习的阶段;相比远东的日本明治维新和清帝国的洋务运动,由于族群的相近,这样的学习,更容易达成求同存异的融通,从而形成可谓跨跃东西方文化的“俄式”的“洋气”;除去其他原因,仅此一点,殖民渗透也好,文化交流也罢,俄国之于哈尔滨的影响,都多了一层类似于“双向奔赴”式的优势。

(三)历史推动下成为斗争焦点

当然,所谓“双向奔赴”,只是俄国单方面的“偏东方”,是不够的;哈尔滨的“配合”,也同等重要。哈尔滨,跟所有其他城市一样,都不止是一个名字,而蕴含着从历史走来的风土人情、地域性格。

跟几乎所有被殖民并因而“洋气”的城市一样,哈尔滨,也是移民城市;到现在,如果去东三省旅行,还会能感受到,哈尔滨人的东北口音,不如长春沈阳等相类级别的东北城市浓重。某种意义上,这就反映出了“土著”相对少而“移民”相对多的状况。

哈尔滨及其辐射的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被殖民前可追溯的较近“源头”,是“海西女真”活动区域,汉民族文化的根基,远不如向南的东北其他地区深牢。

四五百年前,更受汉文化影响的“建州女真”,从其“根基”的今辽宁省(核心地带在抚顺地区)生发,以“交融”为主要方式,统一了海西女真,并吸引其大部向西南迁移,构成“满清”大族群,继而“入主关内”,其包括今天的哈尔滨在内的大片“故地”,曾一度处于政治和经济的“真空”状态。这个“真空”,给了世界上最喜欢扩展地盘的俄罗斯民族绝好的向东向南扩展的机会。实际而论,对黑龙江(俄国称“阿默尔河”或“阿沃尔河”)流域的入侵,从十七世纪中叶的清朝初年,就开始了。

如果从这样的历史节点计算的话,俄国对黑龙江流域及其延伸区域的“殖民”,至少比“列强”早了二百年!而这种殖民的重要站点之一,正是哈尔滨!

当“列强”还在跟满清政府计较租借和治外法权的时候,哈尔滨这边的“融和”,已具初态,“老番街”式的异域文化,已成规模。

当“列强”还在争执贩卖鸦片的“自主权”和长江“自由航行”(包括军舰的航行)的线路延伸的时候,北极熊已经妥妥坐稳了“大东北”(包括可以被称为“外东北”的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

可是,对北极熊和被其占据的中国东北都可谓“不幸”的是,工业化崛起的军国主义日本,蓄积出了爪牙,在二十世纪初,直接向东北发难;一场“日俄战争”下来,俄国对时称“满洲”的今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权丧失殆尽,所余的,倒更像偏于“纯粹”的“融和”了。

不久后,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大量旧制度下的“贵人”,避难般涌入他们认为安全的异域;大而弱的中国,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避难所”之一;有昔日“交情”的中国东北尤其是哈尔滨这样他们很下了本钱、很经营了几代人的地方,更是安全岛式的存在。

相对应地,社会主义苏联,也把距离他们最近的中国大城市哈尔滨,作为了在“远东”经营的重要站点。他们挺聪明挺充分地利用了黑龙江及其哈尔滨在中国政府(奉系军阀)统治中处于较边缘地位和军国主义日本也相对不是最重视该地区的形势,以及哈尔滨为代表的黑龙江主要区域的中国人跟俄族人的“长期友谊”所带来的诸种便利(例如很多中国人精通俄语、有些混血家庭和为数可观的混血的中国人),迅速而高效地建立起具有“指向中国东北”的“战略意图”的情报体系,至“九一八”(时称“东北事件”)及紧后日军对东北的全境占领(1932年),契卡,这个至今在“谍海”中仍是顶级传奇的组织,已经把哈尔滨打造成了其在中国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有“契卡”的地方,谍战的故事,会少吗!

当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核心机关(时称“满洲省委”),也设立在哈尔滨;是否跟苏联“老大哥”的战略布局有关,还是跟苏联出于相类似的“避重就轻”思路,不得而知;但历史事实如此。

相比于“关内”党组织,设立较晚的“满洲省委”,面对的是还属北洋军阀的奉系统治者,没有“合作”意图,几乎从一开始就都是地下活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的一段时期内,“满洲省委”在地下工作方面的经验,是比较领先哒。

有这样比较领先的地下工作集体在,哈尔滨的谍战故事,会少吗!

日寇强占东北全境后,跟庞然大物的社会主义苏联虚与委蛇,在对“满洲国”最北端的中心城市哈尔滨的实际控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考虑到了跟苏联的“关系”,承认该地区尤其哈尔滨城市本身的“复杂性”,一方面加大投入,将哈尔滨作为了在东北与苏联情报战的主战场,另一方面也利用其相对“偏远”、不算武装斗争最焦点的状态,更着力展开秘密的罪恶,例如扩充、强化庞大特务体系“北满铁”,再例如,在该地区设立臭名昭著的“防疫给水部”即七三一细菌部队!

有日寇的这些罪恶图谋和行动在,哈尔滨的“暗战”,至少不会比其他地方逊色!

这座城市的“谍战传奇”,甚至延伸到了日寇败走之后!

1945年8月初,苏军大举进攻中国东北,战略性清除军国主义日本;盘踞东北近三十年、奴役东北长达十四年的日本关东军,全线溃逃,伪满洲国土崩瓦解,苏军大举进驻,以距边境最近的黑龙江省为基地,形成军事压迫的战略姿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联”武装,高瞻远瞩,紧抓历史机遇,迅速在东北形成对国民党政权的战略优势,以“抗联”为基底、汇入大量关内生力军的“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前身),以雷霆之势,解放了以黑龙江省为主的一些地区及其中心城市哈尔滨,成立“哈尔滨特别市”。

这个事件,早于全国解放;作为“远东情报战”主战场之一的哈尔滨,早在1946年,就先导式地进入了共产党一方为“主”的“反特模式”。虽然在谓为漫长的抗战的过往,国民党方面在哈尔滨的“根基”,并不强于沈阳长春等中心城市,但哈尔滨的“暗战”,不仅针对国民党,还有日寇“留毒”。所以,直到抗战胜利乃至“解放”的初期,哈尔滨的“暗战”,仍面临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复杂形势。

综上,不难感受到,似乎是“边地”的哈尔滨,在“谍战”领域,确有独特地位;相关真实事迹,无论数量还是复杂艰险程度,都值得重书。或许,正因为此,才有了很不少的以哈尔滨为背景的谍战传奇;从带回忆性质的小说,到报告文学,再到更加艺术化、形象化的今时的影视呈现,哈尔滨的谍战故事,大概还有很多要讲呢。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 阅读:2

写文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