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常说,糖尿病,哪用得着一直用药,其实就是淤热重了

杨玉莲的笔记本 2024-03-10 17:10:40

父亲是村里的郎中,都已经退休了还在继续治病救人,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为此我更要勤勉无私,帮助更多病人,不会让人们多花一分冤枉钱。

父亲也经常教导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尤其在慢病上,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上,父亲说这类病多是因为身体有瘀有热。从不是简简单单靠药物就能解决的。

就拿我之前看过的一位患者来说吧,64岁姓林先生,大约在2年前毫无征兆地出现口干多饮,因家中亲戚是医生,建议其前往医院就诊,当时查空腹血糖12.3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吃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尚可。然而半年前,患者又出现了左上肢肢体麻木刺痛,当时未予重视,日趋严重。

经仔细询问病情,患者左上肢麻木刺痛,感觉障碍,偶有口干,倦怠乏力,心烦怕热,皮肤干燥,食纳可,夜寐欠安,小便正常,大便干结。察舌脉,舌淡紫黯,苔薄黄,脉弦涩。

辨证为消渴痹症(瘀热阻络症)。治以清热通络,凉血化瘀,方用清化瘀热方加减。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牡丹皮,赤芍,黄连,鬼箭羽,太子参,山茱萸,山药,地骨皮,地锦草,伸筋草,鸡血藤,桃仁,红花,甘草。并嘱患者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定期运动。

结果怎么样呢?

经过一个疗程的服药,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各项症状和治标都显著改善,为了巩固疗效,继续服两个疗程,诸症悉平。复查空腹血糖降至6.6。

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说“瘀热”中的“瘀”与“热”并非孤立存在,尤其在消渴病合并并发症时期,大多数患者同时表现为血热、血瘀并见,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并用,效果甚佳。瘀热壅阻四肢脉络,气血不能达于四末,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减退,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此外患者可出现局部灼热感,口渴欲饮,唇甲青紫,大便干结,舌质紫黯,苔薄黄腻,脉细涩等特征,这些表现符合瘀热特征。故采用“清热通络,凉血化瘀”大法治疗本病

方中生地黄清热滋阴,赤芍、牡丹皮凉血散瘀,三药合用清除血中瘀热并滋阴;黄连清热燥湿,鬼箭羽破血散瘀,两药配伍清化瘀热。方中同时配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之品,并佐以鸡血藤、伸筋草、桃仁、红花活血通络。患者服药后口干多饮、倦怠乏力等症状好转,但仍留有肢体麻木症状,故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使脉络通畅后病情好转。

0 阅读:19

杨玉莲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