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和理想凝结成一场春雨—《临安春雨初霁》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4-04-20 08:44:58

本文约3100字。

“雨”,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诗人诗词中。

可是,当那些大诗人把自己的一生,凝结成一场雨后,这场雨就变得意味悠长,它浸染了时光,悟透了人生,下在了千年以来,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人生苦短,岁月悠长。绵绵春雨和秋雨却从未间断。

当杜甫在浣花溪遇上春雨,他喜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当杜牧在杏花村遇上春雨,他低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当李商隐在巴山深处遇上秋雨,他寄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张志和在湖州遇上春雨,他高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也许,背后听雨的那个人,也正是通过这场雨,与千百年之后的你我共鸣。

一、创作背景:江山飘摇,报国无望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一生奔走呼喊,为北伐还我河山拼尽全生。怎奈当时赵家和大部分朝臣都偏安一隅,过惯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所以,陆游一生飘零,他的理想根本无从实现。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已经六十二岁的陆游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赋闲五年之后,突然又起用为严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一带)知州。

赴任之前,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皇上召见,在西湖畔客栈中苦等数日,百无聊赖,难言悲愤,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图1 小楼一夜听春雨

二、春雨后的悲愤之人

一生致力于收复河山的陆游到了花甲之年,也终于看透了朝堂的无能软弱和黑暗,也许,这个时候的他,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期的意气风发和裘马轻狂,借着连绵的春雨,深夜中,诗人写下了这篇悲愤之作。

全诗感情抒发比较直接,尤其是前两句和最后两句,直接的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庙堂,甚至对皇上的不满。

诗的前两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是一个看似矛盾,比较奇怪的设问句。

在当今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朝不保夕,得过且过,官场和民间都是世态炎凉,别说宏图大业,就是连基本的世情道德都薄如纸纱。

诗人自己已经赋闲在家五年,已经对宦海不抱有什么期望。而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居然还巴巴的从山阴赶来杭州,而且一待就是好几天。

到底是谁让自己来京城?到底有没有意义?

诗人一开篇其实已经开宗立意,用一个问句表明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客京华”,表明诗人只是无奈羁旅京城而已,并不是急切的等待皇恩浩荡。

第三、四句是千古绝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初读之下,好一幅江南春景图。

比起杜子美赞美成都浣花溪的那场春雨,不遑多让。

独倚小楼,一夜听雨,天亮之后,春光明媚,巷子深处,早有卖花之人。

这是一幅春光明媚的太平盛世。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起码在诗人眼里,完全不是这样。

这种生机盎然的春天,在此刻诗人的眼里,虽然明媚,但是却是暂时的。透过这看似盎然的春天,诗人心里潜伏的危机,一时也没有消失过。

朝廷外的虎视眈眈,朝廷内的醉生梦死,在心怀天下的诗人心中,谁还有心思欣赏这盎然的春意?

窗外的春雨和春意越是生动,诗人的心境就越是惆怅。这两句歌颂江南春雨的千古绝唱恰恰也就成了诗人此时最好的反衬。

“一夜”两个字也非常醒目。杜甫也只是“晓看红湿处”,并没有欢喜到“小楼一夜听春雨”。

“一夜”这两个字暗示了诗人愁闷的心情,他听着窗外连绵的雨声,彻夜未眠。

第五、六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和前两句一样,也是用闲适来反衬诗人的愤懑。

“矮纸”是小的纸张。诗人在天亮雨晴之后,拿着小纸,正在章法严格的写草书。

这里有一个典故,据说东汉书法家张芝工于草书,他的《冠军帖》擅长“章草”,但他自己平时却很少写草书,有人问其故,他却回答“匆匆不暇草书”,说写草书太耗费时间。

诗人却在这里写草书,正是暗示自己百无聊赖,以草书来消磨时间。

下一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也是同理。

当时宋人喝茶的方法称“点茶”,是用小勺先将茶粉分到碗中,用特制的瓷瓶烧开水,在碗中冲入开水,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让茶末跟开水充分混合。

当时崇尚的茶具是建州(今福建省南平市)窑出产的黑釉瓷(建盏),点好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黑白相映。

宋人常常进行“斗茶”或“茶百戏”的比赛,以茶汤的汤色、汤花等评定胜负,据说个中高手能使乳白色的汤花显示出如山水云雾或花鸟鱼虫等图案。

西湖边上,春雨初晴,诗人写几行草书,品几盏香茗,如此闲适优雅的生活,着实让人艳羡。

但这种生活放在当下,放在六十多岁的陆游身上,那就是完完全全的讽刺。

最后两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就不再反衬和遮掩,彻彻底底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西晋时期,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二首‧其一》写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素衣变黑,一边是因为旅途风尘,一边也是因为京城污浊的风气,能让衣服也变成黑色。诗人这里当然是暗讽杭州此时世风日下。

“犹及清明可到家”更直观的写出了诗人的心声,他已经深深的厌烦了这种无聊的朝廷,更厌烦了这种没有意义的等待,就想着早一日回家。

事实证明,果然不出陆游所料,苦等几日以后,宋孝宗也就是给了他一个闲职,让他任严州知州,并且对他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图2 严州春色

三、不如真做个听雨之人

《临安春雨初霁》整首诗明写诗人杭州西湖闲暇的消遣时光,实写诗人对这种没有意义的等候的厌恶,更表现出诗人对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恨。

字里行间除了厌恶和愤恨之外,仿佛有一刹那间,觉得这个小楼中听雨之人,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一心只想再回山阴老家,做个老老实实的听雨赋闲之人。

实际上,这首诗也反应出诗人这样的情绪。

生于北宋灭亡的乱世,一生致力于复国大业,却因朝廷无能,自己又饱受排挤。时到今日,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人言“人到七十古来稀”,赋闲五年之后,这个懦弱的朝廷又能让自己做什么呢?还不是同这些懦弱的朝臣们蝇营狗苟?

所以,想到这里,诗人确实也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他就想着最好是不必再等什么召见,不如现在,就让我赶紧回家,做个本份的听雨之人。

国家危急动荡之时,自己却在这么一个安乐窝中久居无事,与其与朝堂同流合污,还不如早早回乡耕田。

四、“我”之色彩

整首诗中,诗人并没有使用偏激的字眼,更没有愤怒的语言,只是淡淡的描绘出一派春意中的不合时宜的闲暇。

西湖的春雨之夜,西湖的春雨初晴,应该是美好的,美丽的,在诗人笔下也是无比明媚的。但是正所谓着“我之色彩”之后,因为诗人心情的悲愤和失望,西湖的春雨之夜和春景也就变得无情和悲愤,甚至还有看透庙堂的失望。

所谓境由心生,闲暇,首先需要的是心境的悠闲。如果心神不定,再美好的风景,也是徒劳。再闲暇的时光,也是忧虑。

于是,诗人一开始的设问,到最后有了答案。为什么是“客京华”?不是踌躇满志,把京城当成开创事业的起点?

就是因为诗人一开始就已经知道,这一次的等待,也只是一次徒劳的等待,这一次的赴任,也只是不痛不痒的赴任而已,对于诗人一生的梦想毫无作用。

春夜深夜,万籁俱寂,身怀远志的诗人身不由己,只能借助对临安看似春光大好的景色,讽刺朝堂之人偏安一隅,昏庸无能。

当诗人一生的梦想和奔波,化成一场雨,这场雨,已经不再是我们看到的寻常的雨,它是诗人一生的期待和寄托。

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评价道:“(‘小楼’二句)格调殊卑,人以谐俗而诵之。”

舒位在《书剑南诗集后》评价道:“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

瞿佑在《归田诗话》评价道:“陈简斋诗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放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佳句也。”

图3 杭州春雨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4-04-20 18:53

    甲辰谷雨立节》 谷雨节气立, 今春又将离。 桃杏轻易去, 柳絮糊眼皮。 梨花白若雪, 海棠红欲滴。 月下蛙声远, 巢燕晨语急。 凭高原上望, 荒野田间移。 这岁均未见, 屋囚因有疾。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