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吨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开采遇困,村民支招:可去崂山请一能人

沐语纪文史 2024-06-23 09:37:53

文 | 十八停

编辑 | 沐语纪史

“一声惊雷,浮山下、乱石翻滚。万千锤、金顶尘飞,心石出现。”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58年落成,到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岁月更迭、风雨侵蚀,依旧熠熠生辉。

然而在瞻仰之余,你可曾想到,这座看似构造简单的纪念碑,从奠基到建成竟然花了将近9年的时间。

其中碑心石的开凿,堪称最大“拦路虎”。

按要求,碑心石预估是一块厚度3米,整体重300吨的巨大石块。

在那个大型机械不完善,火车最大载重量90吨的年代,工人们靠双手一凿子一凿子将其完整开采出来,又想尽办法将其运到北京。

其背后是无数前辈的付出,而在其中,有一个崂山匠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艰难的石材选择之路

1949年9月30日,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计划。

当天下午,毛主席和代表们齐聚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奠基典礼。

之后,经过方案征集、筛选等工作,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其下设7个工程小组,分管设计、施工、采石、美术等工作。

其中施工组由高级土木工程师陈志德临危受命,他清楚的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共和国第一碑”,意义深远而重大。

而纪念碑一经建成,就是要屹立百年甚至几百年以上的,因此在石料的选择上就尤为慎重。

按照原定计划,纪念碑本应是一个整体,但体积太大,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石料。

最终经过商议,决定碑心石用一块整石,剩下的背身则用稍小的石块拼成。

这样在碑心石的选择上就要考虑很多,不仅要美观坚固,还必须能抵抗岁月风霜的侵蚀。

拿到图纸后,陈志德无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翻看。在他看来,碑心石计划长度15米,宽3米,厚度要达到0.6米。

按照这个标准,刨除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后续雕刻中的损耗,碑心石的毛坯厚度至少3米,预计整块石料达到300吨以上。

这样的石头举世难找,陈志德深感肩上任务之沉重,那段时间,他带领专家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全国著名的石材产地跑了个遍。

其他时候,他就泡在北京图书馆,整日翻看全国各大山脉岩石分布的资料。

信息来源:崂山发布,链接已附文末

最终,他和其他专家商量后,将开采碑心石的地点定在了青岛崂山,崂山西南端有个高峰叫浮山,历来以“出好石”著称。

这里出产的花岗岩以肉红、灰白两色为主,坚硬美观,是非常好的建筑石材。

其中有些花岗岩还带有浅黄色的底子,阳光照射下泛着晶莹的亮光,整体效果很适合纪念碑的风格。

而且经过检测,这里的石材孔隙率很低,不用担心雨水的渗透,打磨之后也更加光滑美观。

就这样,纪念碑碑心选择地最终定在了浮山的大金顶,石材选完了,接下来就是艰难的开采。

浮山山石远景

开采艰难,崂山能人显神通

陈志德本就知道开采不易,但没想到竟然把全国各地十几名老工人都难住了。

这些人都有丰富的开采经验,但谁也没开采过300吨的巨石,他们按部就班提出一些方案,但都被陈志德否定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志德急得每天在山上徘徊。正当他挠头时,一位附近村里雇来的采石工人开口了:“崂山脚下有个老石工叫李开山,被人称为石神。”

陈志德目光一亮,做了这么多年工程,他也曾下乡调研,深知民间藏有一些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他当即就派人将李开山请了过来,李开山听说要开采300吨的石料也吃了一惊,本能想拒绝,但知道是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他肃然起敬,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根据他的开采经验,这么大的石料,只靠人工用几排钢楔子是凿不出来的,于是他大胆建议用“闷炮”轰。

得到陈志德的同意后,李开山动手测量,凿出了40多个炮眼。为了保证爆破效果,他亲自确定炸药重量,小心翼翼放到了炮眼里。

随着轰轰的爆炸声,大片尘土扬起,可陈志德发现,巨石只是被炸松动了。

他问李开山是否在炸一次,李开山表示“闷炮”只能放一次,再放就有可能损毁石料。

信息来源:半岛新闻,链接已附文末

陈志德很失望,但李开山显然料到了这种情况,他安慰陈志德别灰心,让他瞧好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叫“蚂蚁啃骨头”。

之后,李开山让工人们将钢楔子塞进松动的巨石,然后又让人在钢楔子附近开了两道石槽,将千斤顶放了进去。

钢楔子、千斤顶一起用,夜以继日的开凿,300吨的巨石终于离开了山体,陈志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可紧接着,他想到运输,心里又充满了忐忑。

如此雄伟的山峰,从上面运送300吨的巨石下去,无疑又是一项难如登天的任务。

运输之艰难

可先辈们最不怕的就是困难,最不缺的就是迎难而上的勇气。

有人提议临时修一条专门运输石料的铁轨,从浮山一直通往火车站。

不过这个方法很快就被否决了,浮山到青岛火车站大约30公里,路程还大都是丘陵地带,修建一条铁轨必然费时费力,代价实在太大。

之后经过多天商议,在李开山的建议下,采用了“滚杠”的方法,具体就是在山坡上铺设道木和铁轨,在山坡、山脚挂上钢索和绞磨,一步一步地将石料顺着铁轨缓缓下滑。

为了运输方便,工人们先将石料进行了两次减重,直接减到了102吨。

之后,以松木作枕木,上面铺着钢管,钢管上还垫着四根大方木,由推土机在前面牵引,巨石终于一步步向北京前进。

运输途中,工人们一步不离,无论吃喝都在石料附近,一是为了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二是节约运输时间。

沿途百姓也自发拆掉房屋,疏通麦田,给石料的运送让路,小朋友们也载歌载舞,护送石料运输。众人合力下,这次史诗般的运输终于完成了。

1953年10月13日,石料到达北京前门西站,7000多名工人,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纪念碑碑心的开采和运输。

1958年4月22日,这座凝聚着先辈血与魂,记录着中华人民伟大奋斗史的纪念碑终于建成。

它见证着祖国日益走向富强,亲睹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它歌颂的是为中国浴血奋斗的伟大英雄,也歌颂着像那些采石工人一样的平凡英雄。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崂山发布:《人民英雄纪念碑里的“崂山秘密”,影像再现碑心石“下山”》,2020-06-02

2.南鲁晚报:《人民英雄纪念碑与青岛的渊源》,2012-02-15

3.半岛网:《登浮山,寻“红石”精神,再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历程》,2021-09-26

4.青岛日报:《寻找历史见证者!"碑心石"取材地浮山大金顶在哪?》,2017-03-27

5.齐鲁壹点:《人民英雄纪念碑巨石咋从山崖上采下的?多亏石神相助》,2019-04-22

0 阅读:0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