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原生家庭|现在很多人一边要治愈自己,一边还要与父母和解

只千古心理 2023-08-25 11:12:34

前阵子有几位粉丝给我留言

@小林:

我已经32了,至今恐婚恐育。不是没有女孩喜欢我。是我怕自己做不好,我怕自己会成为我爸妈的样子,再像他们对待我一样,对待我的孩子。

我至今还深刻的记得,5岁那年,我爸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母亲。那天她对我说:“你应该感激遇到的是我,要是换成别人,你现在不知道被丢在哪儿、被卖去哪里了,你个拖油瓶。”

后来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总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我好,但在另一段时间内变得非常暴躁。长大后,母亲又时常说:“你就是那喂不熟的白眼狼,如果我不让你读书,现在都不晓得在做什么!”

她是我最亲的人,但与她相处真的有种难以喘息的感觉。

所以我不打算延续我的基因。即使她再怎么催促我结婚生子,我也不愿意。因为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它的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sootwo:

他们总喜欢过度干涉我的生活,觉得我不需要拥有隐私,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顺着她的意思那就是最好的。

仿佛他们什么都是对的,所以什么都干涉,上到社交下到穿着,这样的控制欲是非常窒息的。

@空格白:

我爸妈会不断跟我提“别人家的孩子”、“你要知道感恩”、“我希望你”、“你为什么不考研、考公”、“我们老了以后”……这类话。以至于我越来越不想跟他们说话了。

@嗯,都挺好:

是的,我从小就知道我们家很穷。

爸妈常常跟我说:“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要更懂事,我们家没那么多钱,不能承受任何的意外。”

说实在的,“穷”这个字给我带来了捆绑和束缚,我畏手畏脚不敢冒险,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学会了隐忍,却被绊住了一生。

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它对我们的性格、价值观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的原生家庭都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其实,最能轻易把人击败打垮的,往往不是社会、不是职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所谓避风港的家。

父母期待孩子提"谢谢",却从不会说"对不起"

父母付出太多,将成长中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延长,难免忽略孩子独特的需求与感受。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出息,能够孝顺。当孩子试图表露自己的立场时,会因偏袒自己而无谅解。

父母的要求往往来自对自己的期待投射,缺乏对孩子特质的体谅与接纳。为了自己的期待,往往不顾及伤害孩子的感受。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充满焦虑和困惑,他们需要父母的肯定和祝福。然而刻板印象成为障碍,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短处而忽略长处。

就像他们关注自己的付出与关爱,预期能收获孩子的感恩和奉献。但很多时候,孩子却期待着父母的歉意、谅解与鼓励。这似乎是一种错位,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通常难以言明的缺口。

他们期待孩子提"谢谢",却从不会说"对不起"。

最近突然火了一个词叫做“新型不孝”,指的是有的父母以为他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在外面工作都是挖金子,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等到孩子走进社会,就等着孩子衣锦还乡,扬眉吐气。

他们却不知道,那些没资本没背景的孩子,上班要看老板的脸色,租房要看房东的脸色,是处在鄙视链最末端的一群人。工作很辛苦却根本攒不下什么钱,于是爸妈会感到很失望。心里想着我们辛苦把你养大,而你却不懂得尽孝。

失望,是个可怕的词,我们很多人都会害怕让父母和在乎的人失望,却从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了,他们还是会失望。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很多人一边要治愈自己,一边还要和父母和解。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父母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让孩子感到愧疚和自责。

所以很多父母把“如果不是你,我就……”说给孩子听,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负担。这背后映射出的是父母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不接纳、不满意的一种自我安慰。

但对孩子来说,却会成为内心的阴影,甚至有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拥有让父母开心的超能力。有的孩子在发现自己总是给父母带来负面情绪后,就会采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践行自己的信念:如果没有我,我的父母可能会过得更好。

所以对父母来说,应该接纳自己的现状和人生。

对孩子来说,应该与父母有界限,认识到“父母有父母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谁都不能为别人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一代父母看过教养书、听过最多专家建议。

其实大多数的父母,是想当好父母的。

但遗憾的是,60后70后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自己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那些为父母的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导子女方面的表现可能一样乏善可陈。

许多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实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罢了。

而现在这一代父母看过最多教养书、听过最多专家建议。

倘若说上一代父母的焦虑是生存、活不活得下去,那这一代的焦虑则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做不到、怕做错。

而事实也是,他们不断的学习教养技巧,但孩子却不符期望。他们越用功越焦虑。

其实,这不全是教养的问题,而是我们和自己的课题。每个父母都曾经是孩子,我们的孩子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过往的遗憾。

有位妈妈说,「我痛恨妈妈对待我的方式,无论是说话语气、态度或是情绪。但是我对待孩子时,却一直看到妈妈的样子重现,让他们充满了惊吓和惶恐。」

反映父母教养上的「内在紧张」与「外在矛盾」。

「内在紧张」指父母想要改变、不想复制父母过去的对待方式,却一再重蹈覆辙,对这难以改变的「不由自主」,教养书教你不生气、管教孩子的技巧已经不足够了,父母开始往内心深挖。

但是与此同时,外在环境却充满「外在矛盾」,这个时代的父母,被市场经济冲击着自己的职业,还得买房、买车、抢教育资源,上班点头哈腰,下班辅导作业,周末陪着上兴趣班,我们期待的教养蓝图、关系剧本,在真实生活不容易实现。

五个行动,让当父母不再这么焦虑

我们必须把更多的关心放在自己身上,五个行动可以促成与孩子的和解。

行动 1:觉察自己的惯性反应

面对孩子不如预期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我们的惯性反应是

惩罚:「接下来两个星期你都不准出门!」

恐吓:「等你牙都蛀光烂掉就知道了!」

使他内疚:「为了你,什么地方都不去,你这样报答我!」

日复一日的惯性反应是生命旧伤口的反射。而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赤裸裸照映出你的伤。

倘若你能了解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在呼唤你对自己的过往提高警觉,你就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他们提供给你的成长机会,看向内在的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反应。

行动 2:分辨这是谁的需要?

现在很多家长努力的给孩子学很多才艺、给予无止境资源,但孩子很痛苦、或者发展出偏差行为;父母委屈,觉得自己很努力,但孩子没有接收到他们的爱。

「父母可能是在满足童年的失落,或者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他说,我们要分辨这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思考如何满足童年没被满足的部分。另一方面,与孩子讨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协助或资源。

「认识孩子之前,要先认识自己。」

行动 3:爱孩子前先爱自己

我们都被教导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令人难堪的是,我们可能从未体验过何谓「无条件的爱」。

「我们都在等那个人,等那份理解,等那份容许与接纳。但那是永远等不到的。」

「从今天开始,我要把你爱回来。」

建议父母,把过去没有经验到的爱、接纳、呵护、理解、支持,在给孩子的同时,也练习给自己;在陪伴孩子经历童年时,也陪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长大一次。

行动 4:找到内在价值与核心思想

建议父母要找到内在价值与中心思想,才容易在纷乱庞杂的讯息中做判断。内在价值无法无中生有,它来自:

一、足够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发展历程、体能需求、给予阅读等适当的文化刺激。

二、对自己的了解。

三、对孩子的了解。

行动 5:持续成长,让自己过得精采

父母的角色比起其他角色,都要让我们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有趣的是,当你不执着当个「完美父母」,当你愿意谦虚承认不足、愿意不断学习、愿意转身经营自己过得精采,反而给孩子更好的父母。

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1 阅读:78

只千古心理

简介:专注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