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减碳、为发展增绿,「一江清水万重山」的常州范式

觅渡新语 2024-05-29 16:07:23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

今年5月,“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人民网、央广网、澎湃新闻、新华日报等10余家中央、省市重点媒体的2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调研团,实地探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全方位展现长江蝶变。

5月28日,采访调研团走进常州。长江常州段,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合龙段钢桁梁正在进行吊装,预计6月上旬合龙,明年上半年通车。江畔,青草茵茵,芦苇摇曳。

数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幅光景:化工企业林立、捕鱼船扎堆、烟囱高耸入云,不少企业距离江岸线不足1公里,居民饱受污染之苦。

改变肉眼可见。

从过去的工厂林立、异味扑鼻,到现如今的水清岸绿、天朗气清,长江常州段沿岸实现了华丽转身,“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态秀带。

长江边的变化,是常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聚焦生态保护、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州以“绿”为笔,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

还江至清

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成为沿江省市的战略共识。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常州怎么打?常州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治顽瘴痼疾、除长江之“痛”。

常州精准对标对表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决策部署的各项要求,开启了“铁腕治江”模式。腾退、整治、修复……常州剑指转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谋新求变。

破顽疾,需下猛药。

常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定》。为根治化工围江顽疾,常州不再新批不符合园区产业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化工项目,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全面实施关停并转拆,346国道以北的化工企业,2020年被停产减量一半以上……在“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战略下,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3年关停45家化工企业。

3年蝶变,破茧新生。

2022年5月,江苏常州亚邦化学有限公司生产设备被拆除,标志着常州沿江一公里低质低效化工生产企业彻底清零。2023年,常州破解“化工围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3年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常州用实际行动,守住了产业发展的生态“底线”。

“在沿江生态复绿方面,我们聚焦生态复绿和湿地系统的建设,累计完成生态复绿3600亩。”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大保护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员巢飞介绍,目前,常州生态岸线占比高达80.6%,位列全省第一。

逐绿而行、向绿而兴。在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原址,新建了长江大保护展示馆。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数据,无不记录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绿色蝶变。

腾笼换绿

低质低效产业,往往高污染高收益并存。清退之后,产业经济发展如何觅得新路?

常州的答案是:腾笼换鸟,宁缺毋滥。

以常隆化工为例。常隆化工是常州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生产企业。在常州开启“铁腕治江”模式后,常隆化工摈弃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效发展方式,转而瞄准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材料项目,优化产业结构、谋求产业转型。

让产业“减碳”、为发展“增绿”,成为这座城市的政企共识。

为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常州编制实施《化工园区转型发展规划》,在做好“企业腾退、低端产能”减法的同时,做好“高端产业、绿色产业”的加法,明确“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主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点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新引进产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也显著提高。作为常州唯一的临江板块,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在长江大保护工作开始后,开始明确升级新招引项目的准入标准:

新进项目,要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工艺装备的先进性、安全环保的友好性、能源资源的节约性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等6个维度进行项目评估,审核从严、准入从严。

“减”,换来了“增”的空间。28日上午,采访团来到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展板一侧,一张曲线图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

一边是代表绿化面积、空气优良天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的曲线一路上扬;另一边是代表亩均税收的曲线从2019年的11.1万元上升至2021年的20.1万元,几乎翻了一番。

昔日化工企业的腾退转型,为沿江区域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在大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化工企业拆迁腾退的基础下,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不降反升。”巢飞说。

如今,江堤北望,潮平岸阔。长江常州段,一幅天更蓝、水更清、产业更新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秀外慧中

2023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6.4亿元,突破万亿大关。绿色低碳的“万亿之城”、只此青绿的“万亿之城”、新意盎然的“万亿之城”成为美丽常州新标志。

美丽常州,秀外慧中。如果说“颜值高”是常州逐绿逐新的外在显现,那么“产业新”就是常州的绿色发展内核。

着眼当下,常州新能源产业朝气蓬勃,新能源之都的城市名片不断擦亮。

上至光伏、变压器,下至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常州已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2023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超768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前4,投资热度全国第1;新能源整车产量68万辆,占全省产量70%、全国7%。

除了像整车制造这样新能源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其他部分也都非常能打。

就拿光伏产业来说,常州不仅有像天合光能、亿晶光电这样的光伏巨头,还集齐了亚玛顿、裕兴薄膜、回天新材等链上企业,涵盖除硅料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产业的高度集聚,为常州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布局未来,常州以超前眼光,全速“抢跑”合成生物新赛道,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3年10月至11月,常州三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相继亮相,汇聚一众顶尖科研力量: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由常州市政府、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及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以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为主要研发平台,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则落地“两湖”创新区,集聚普罗吉医药、智态生创等一批重点合成生物产业化项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023年8月以来,常州成立合成生物创新发展专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11月1日,常州出台“合成生物十条”,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的城市。

“常州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配套齐全,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军表示,后续研究院将立足常州本土制造优势,打通合成生物学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常州打造国内知名、长三角一流的“合成生物港”。

敢于尝试、敢为人先。十余年前,常州的高瞻远瞩为新能源产业的腾飞种下一颗种子,成就了如今驰名全省、享誉全国的新能源之都;当下,常州对以合成生物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正是悉心灌溉、布局未来的崭新尝试。

无论是破除“化工围江”的勇气,还是“腾笼换绿”的智慧,亦或者是“秀外慧中”的强大底气,背后所展现的,都是常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和现实探索。

以绿色为墨、以创新为笔,常州正书写着崭新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答卷。

0 阅读:3

觅渡新语

简介:中国常州网深度评论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