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工业园区零碳转型路径

中智科博产业规划 2024-01-02 13:28:47

伴随着我国“企业入园”的发展趋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之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日渐增加。据统计,全国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出的同时,CO排放量也占据全国的31%,因此,工业园区成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01新建园区与存量园区的零碳创建对比

园区碳排放分为三个范畴:范畴一主要是企业直接排放;范畴二主要是企业用电和蒸汽产生的排放;范畴三主要是涉及产业链的排放。一般而言,园区碳中和只考虑范畴一和范畴二的排放。

与新建园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孵化园区相比,存量工业园区零碳创建难度更大。在大多数资源禀赋并不优质的地方,园区要实现零碳排放就需要大量依靠绿证、自愿核证减排量(CCER)等相关交易来抵消碳排放。

02零碳工业园区创建标准与认定

由于国内缺乏统一的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零碳园区认定等标准,大部分零碳园区都是自身对外宣传,少部分零碳园区也只是得到第三方机构的认可,且认可方法不一。2020年2月,ISO组织启动《碳中和及相关声明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要求与原则》(ISO 14068)的编制工作,由来自21个国家的专家参与制定,该标准将适用于组织、企业、政府、产品、建筑、活动和服务等各类对象的碳中和活动。

目前国内已出台3项零碳园区相关团体标准,标准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1.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发布的T/CSP-STC 51-2020《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该标准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评价,侧重于指导工业园区开展节能、低碳及智慧化改造。

2.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发布的T/CSTE 0042-2022(T/CAS 584-2022)《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该标准提出了园区建设中需考虑的低碳因素,侧重于指导以零碳为目标的新建工业园区建设。

3.由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发布的T SEESA 010-2022《零碳工业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该标准以传统工业园区为对象,提出了创建路径和评价方法,侧重于指导存量工业园区的零碳创建提升。

03存量工业园区零碳创建路径

存量工业园区零碳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持续的过程,由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形态受限,需要统筹规划、应节尽节、应减尽减,通过减源、增汇、替代等手段进行创建。

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基础设施系统

规模化园区建立集中的能源(能源工质)供应、废水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发挥集约化、高效化、易调配的优势。园区公共场所、道路照明等采用节能灯具、可再生能源灯具以及智能感应控制技术。公共用地种植遵从本地生态气候特点的植被系统,提高绿化率。

2.能源系统

园区及企业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建设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系统,同时建设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分布式能源站配套设施。充分利用智能微网、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再利用。

3.生产系统

设备及工艺升级改造,使用高能效的设备、产品和技术,如"能效之星"产品、节能产品、国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推荐技术产品,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生产系统与能源系统的联动控制,提高系统能效水平。使用零碳排放或低碳足迹的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对废料进行综合再利用,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4.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采用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优化公交站点、短驳车站点、共享单车网点,鼓励员工利用公共交通低碳出行。园区及企业建设充足的充电桩设施,鼓励员工购买新能源车辆。物流应尽量靠近公路、铁路、码头或空港,采用环保节能型物流运输车辆。

5.建筑系统

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和改造。建筑尽可能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伏(光热)或风光互补或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系统。鼓励采用立体绿化建筑。

6.废弃物处理系统

采用先进低碳污水处理工艺,推动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加强VOCs源头治理,改进VOCs治理措施,采用更高效的处理设备。

7.碳信用抵消

自主开发减排项目或采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通过集中采购、大宗采购等方式购入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电力。购买CCER、CER、政府批准(备案)的碳普惠项目或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

8.园区管理体系

成立零碳创建管理机构,建立园区碳排放管理平台,设立零碳发展专项资金。制定零碳创建策略、实施计划、具体措施以及园区保持零碳的策略。推动企业开展碳排放盘查(核算),加强对企业碳排放的监督考核。

04新建工业园区零碳创建路径

新建工业园区零碳创建主要从源头控制,规划设计是重点。

除了存量工业园区的创建措施之外,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规划

园区选址要考虑到能源、资源禀赋,选择在零碳能源丰富、物流交通便捷、资源(物质)供应及消纳容易的地方。根据能源消耗总量,规划布局新能源、储能、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的综合能源系统供应方式。

2.产业导入

导入企业应为绿色低碳产业或能够利用区域优势满足产业转移的企业,园区内企业构筑产品上下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022年可谓零碳工业园区元年,欧盟已完成“碳边境调节机制"法律程序,届时出口欧盟的产品将交纳碳关税或购买碳排放权,出口型企业入驻零碳工业园区、生产零碳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园区内的企业也有着比此前更强烈的低碳发展意愿。传统工业园区的零碳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绝非易事,因此,工业园区不必盲目追求零碳,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规划,该节能的节能,能降碳的降碳,为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迈出踏实的每一步。

0 阅读:0

中智科博产业规划

简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