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急躁的改革家,超前的皇帝,死后备受争议

好哥聊历史 2023-12-08 09:58:22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曾经是西汉王朝的官员,但在西汉末年篡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的篡位行为以及他的政治改革,如土地制度、货币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引起了当时和后世的争议。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行为,是非功过,看您怎么看待。

一、值得肯定的改革

一方面,王莽被认为是一位有才能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注重儒家思想,提倡道德和仁政,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他的改革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得土地更加公平分配,货币制度的改革降低了物价,社会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等。

教育上,王莽扩充太学,增加博士、太学生名额,在全国各个郡县乡都设立学校,普及教育,设置老师。同时网罗各种书籍,包括天文,乐律、兵法、医术以及能教授四书五经的士人前后数千人,推行教育。有趣的是,后来推翻新朝建立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就在太学的深造,提升了道德学识能力和扩展了交友圈子,从而建立了东汉。

西汉末年,汉室逐渐衰微,土地兼并日益猖獗。到了王莽当政时期,王莽认为此时的贫富不均已经到了威胁社会稳定的严重局面。因此,王莽规定,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还是普通百姓,立刻要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贫民,土地不许买卖抵押。天下田称为王田,为国家之田,不是私人所有,平均地权。同时王莽还限制人口买卖,虽然没有彻底根除奴隶的存在,但至少做到了逐渐消除奴隶的目的。当时现有的三百六十万奴隶一律恢复平民身份,应该说是很人性化的一面。

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每季中月,政府评定物价,叫做市平,所评定的物价即为市平价。当市场价高于市平价时,政府以市平价强制购买物品,再以市平价卖给百姓;当市场物价低于市平价时,则由百姓与商人自由买卖。

王莽建立行国家信贷制度,这项制度应该说是超出了当时社会的理念,是国家放贷的创始。人民如果有祭祀或者丧喜事而造成钱财不够的情况,可以向政府借款,且不收利息。这充分考虑贫民百姓的拮据,以免青黄不接时地主趁机欺压,蒙骗和赚取暴利。同时,王莽对皇帝到百官均实行浮动工资制,如果天下丰收,那么工资就高;如果出现天灾或者治理不当,就会降低工资。

在汉武帝时国家已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其后酒的专卖废于昭帝时;盐铁的专卖,宣帝时废时而恢复。王莽除恢复酒的专卖外,更推广国家独占的范围及于铜冶和名山大泽的资源的开采,这其中其实明确了国家对山泽湖泊资源的控制。这样也避免了官商勾结,投机倒把。

二、急躁的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王莽也被认为是一位野心家和暴君。他篡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他的改革措施也过于急躁和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承受能力。

王莽的币制改革,是他实施新政中最大的败笔。从公元7年到公元14年这7年间,王莽先后对全国进行了四次的货币改革。第一次是在公元7年,王莽下令在五铢钱之外,增铸错刀、契刀和大钱三种货币,对换比例是一个错刀换五千五铢钱、一个契刀换五百五铢钱、一个大钱换五十五铢钱。

第二次是在公元9年,这一次就是将之前的五铢钱和刀币全部废除,不得再用。然后再次发行全新的货币,曰“宝货”来替代这些旧币的作用。所谓的“宝货”就是将以金、银、龟、贝、铜五物分别制造成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等二十八种货币,包括小钱、七铢、九铢等钱货六品,黄金等银货二品,公龟、侯龟等龟宝四品,大贝、壮贝、幺贝等贝货五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等布货十品。

第三次是在公元10年,这一次王莽就是将前年所颁布的“宝货”又全部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货币继续使用,并恢复使用汉朝五铢钱。至于为什么王莽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又废除掉“宝货”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流通不出去。

第四次是在公元14年,这一次王莽又将之前所定的大、小钱,及五铢钱全部废除,改用货布、货泉两种。这次王莽为了确保货布和货泉的流入,则是下达了更狠的命令,当时如果谁敢盗铸钱或者是只使用货币的话,就直接为官奴婢,而那些知道却不举报的人也是如此下场。

王朝在仅仅只是7年的时间,就接连换了3种货币,而且每次进行改革的时候都要把前一种货币全部废除掉,而在这之中使用最长的货币也就只是4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每换一次货币,百姓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都会白费,因为之前的货币已经不能用了,而在当时虽然新朝允许百姓拿旧币去兑换新币,但兑换的比例明显就是不成正比的,这样就等于说每次王莽的货币改革进行一次,百姓的财产就会打一个对半折。

也就是在王莽这样反复的货币改革下,新朝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混乱,百姓的生活也变的越来越苦。可以说在当时整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几乎都没有信誉可言,百姓根本就不敢拿着货币来进行交易,但是在朝廷的威逼下,百姓却又不得不收下这些货币。整个国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百姓被王莽的货币改革给折腾成破产,亦或濒临破产。

三、道德洁癖

王莽的道德洁癖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他非常重视孝道,认为孝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因此他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此外,王莽也非常注重诚信和忠诚,认为这是君臣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甚至在政治上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试图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在个人生活中,王莽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他非常勤奋好学,注重礼仪和规矩,在穿着和生活方面也非常简朴。据记载,王莽的母亲生病时,他甚至亲自照顾母亲,不眠不休地守在床边,这体现了他的孝心和责任心。

自古以来的皇帝,只要儿子犯的错不是造反之类的,几乎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王莽这里却不一样。尤其是古代皇位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都极为看重自己的嫡长子,王莽却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将自己的嫡长子处以死刑。王莽的嫡长子当时没有魄力,并不相信自己的父亲能够与汉朝作对。

在这种想法之下,这位嫡长子做出了一个可笑的行为,他在王莽的门前撒上狗血,想要以此吓退王莽。殊不知,面对这样一个懦弱的儿子,王莽动了杀心,并且将自己嫡长子这一脉都铲除干净了。

王莽的次子胆子比嫡长子要大。这位次子性情暴虐,凡事不合心意就要迁怒身边的人。性格顽劣的他有次打死了自己的奴婢,王莽在得知后震怒不已,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顶多将这位不听话的儿子关几天。而王莽不忍受儿子这种不拿奴婢的命不当一回事的态度,次子因为这件事情而丢掉了性命。

第三位被杀掉的儿子是王莽的第四子,这位儿子与王莽身边的侍女私通。为了不被父亲责备,这位儿子生出了让侍女去刺杀王莽的想法。王莽在得知四子与侍女私通之后的怒气值比知道四子想要杀掉自己还要高。在王莽看来,这是一个人的品性问题,自己的四子不遵守纲常伦理。于是第四个儿子,也被王莽诛杀殆尽。

回过对来看王莽逼死自己的三个儿子,用自己儿子的生命来博取名声,立贞洁牌坊,但也看出了他对自己名声的看重。

珍贵的“金错刀”

四、对外激怒匈奴

在汉宣帝的后期,呼韩邪单于来朝,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汉匈对抗终于结束。从汉宣帝一直到王莽时期,中原与匈奴之间保持了六十多年的安定和平局面。但这种局面却最终被王莽破坏了。

首先,王莽剥夺了汉朝所给予匈奴的礼遇。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原先被汉朝封王的,都要改为侯。王莽派人到少数民族首领那里将王印都收回,从新颁发侯印,结果引起了很大的纷争。至于匈奴,原先汉朝颁发给匈奴单于的是“匈奴单于玺”。王莽重新颁发给匈奴单于的印上所刻的印文是“新室匈奴单于章”。不仅把“新”朝的国号冠在了匈奴之前,等于宣布匈奴是新朝的一个地方政权。而且还把“玺”改成了“章”。匈奴人当然不愿意了!

其次,王莽试图对匈奴的文化和习俗进行变革。汉平帝原来名叫刘箕子,为此还改名为刘衎。当时匈奴单于叫“囊知牙斯”。王莽并不懂得这是音译。王莽说皇帝的名超过了两个字都改了,你匈奴单于的名都四个字了,也要改。匈奴单于只得将自己的名改为“斯”。

再次,王莽莽撞地将匈奴在长安的人质杀害。呼韩邪单于内附之后,为了表示对汉朝臣服的诚意,专门派遣了贵族子弟到长安来做人质。王莽的时代里,当王莽和匈奴关系紧张之后,王莽莽撞地杀掉了匈奴在长安的人质,使得双方关系失去了缓和的可能。

就这样,本来和平安定的局面,经过王莽的一番折腾之后,再次被敌对所打破。当与匈奴关系破裂之后,自大的王莽下令兵分四路征讨匈奴,他下令每路纠集人马二十万,准备将草原之上彻底清空!不过,王莽并没有看到这一幕,因为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到边境之前,王莽本人就已经被中原反抗的民众杀死了。

因此,有人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野心家和暴君。无论如何,王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王莽的改革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是很好的,但是却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悖。

改革本就会触动很多的利益,这些人恰恰属于国家的统治阶级。更何况王莽的改革步子又特别急,因此往往是政令所出,下面不作为,行政处于瘫痪状态。而他的道德洁癖,又让他手下没有可用之人。而下层人也叫苦连天,比如解放奴隶,反而让很多奴隶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最终,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你如何看待王莽其人呢?

0 阅读:69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