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避免功高震主?也不是,这三个方法可以全身而退

好哥聊历史 2023-12-22 10:09:16

最近,董宇辉事件让人引发讨论,如果一个人功劳太大,是不是会引起老大的警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之人,多难逃此厄运。然而,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功高之人,躲过了这样悲惨的命运。每一位功高之人面临的形势不同,每一位君王的秉性不同,因此,他们都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保全性命。他们的隐退的智慧,比之他们建功立业时所展现的奇谋妙策,更给后人以启发。

第一类型,飘然隐退,著书立说

范蠡:改行经商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他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

范蠡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还体现在经济领域。他被誉为“商圣”,是中国古代商业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范蠡的商业思想包括“以农致富”、“以商兴国”等,强调了农业和商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积著之理”等商业原则。

范蠡的功成身退也是他人生的一大亮点。在帮助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后,范蠡被封为上将军。然而,他并没有贪恋权位和名利,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这种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刘伯温:著书立说

刘伯温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刘伯温选择了功成身退,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并没有贪恋权位,而是主动请求辞官归隐。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在隐居期间,刘伯温致力于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政治见解整理成书。洪武年间,朱元璋先后发动了四次政治迫害,即所谓的明初四大案。在这四次案件中,数以万计的功臣和官员惨遭杀戮,其中第三次的胡惟庸案,更是造成了三万多人命丧黄泉,但刘伯温独善其身,与其选择急流勇退不无关系。刘伯温著作颇丰,有《郁离子》、《天文书》、《感怀》、《水龙吟》、《松风阁记》。

第二类型,自损名声

春秋战国时,诸侯林立。功高之人尚可如范蠡一般“远避外国”。然而,到了大一统时代,功高之人就无处可避了。因此,大一统时代功高之人的求生之术,自然不能简单地效法范蠡了。

王翦:偷合取容

王翦灭赵、楚、燕三国,其子王贲灭魏、齐两国,六国之中,除了最弱的韩国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然而,王翦父子到底还是保全富贵。这是因为,王翦很早就未雨绸缪地开始寻求求生之道了。

王翦在出征前多求良宅美地,出征期间又屡屡“提醒”秦王,其“提醒”的频繁程度连身边的将领都看不下去了。王翦的“贪婪”,正是其求生智慧。王翦对身边人解释到:大王“不信人”,只有多求为子孙多求田宅,才能使秦王心安。明明白白地告诉秦王及天下人:王翦除财富外别无所求。此后,王翦、王贲虽功劳最大,但在秦王眼中,王翦父子是真的贪财,没有威胁性。

萧何:自污名节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汉元年(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纳张良、韩信建议自蜀地杀回关中,而萧何则负责坐镇巴蜀,供给军粮。刘邦夺取三秦等地,发动彭城之战时,又是萧何坐镇关中,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当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战败,遭遇项羽千里追杀,正是萧何及时征发援军,帮助刘邦稳住了阵脚。而在刘邦与项羽长期对峙时期,也正是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使得刘邦拥有了稳固的后方,得以在正面抵抗住项羽的进攻。

汉十二年(前195)秋天,黥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征讨,并多次派人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列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赏吗?您初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受到百姓的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借助关中民望图谋不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啊。"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刘邦才非常高兴。

第三类型,进退之道

郭子仪:超高情商化解政治危机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之功,已足以震主。邺城失利后,郭子仪被夺去军权,做了闲官。同时,鱼朝恩、程振元等人都屡屡进谗言,欲加害郭子仪。鱼朝恩甚至将郭子仪的祖坟都挖了。首功之武臣,竟遭这样的迫害,一般人是忍不下这口气的。

然而,郭子仪却毫无怨言,对鱼朝恩等人依然坦诚相待,其诚竟使鱼朝恩佩服。此外,他对当时名位在自己之下的卢杞,也小心翼翼。因卢杞长相丑陋,郭子仪担心家人嘲笑,遂在卢杞来访时让家人回避,以避免得罪这个将来可能得志的小人。当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郭子仪又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替国家效力。

吐蕃攻陷长安时,郭子仪只率3000兵挺身而出,以其名望号召,成功收复长安。回纥来犯时,郭子仪又以其在回纥的名望、人脉,“单骑退回纥”。对不公平待遇,没有怨言,如履薄冰,但在国家需要时又能挺身而出,郭子仪得以善终。郭子仪成功诠释了一个道理,立再大的功,人也别飘,时刻保持清醒而低调。

姚广孝:智慧佛心辅佐帝业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靖难之役中,其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

朱棣坐上龙椅之后,对靖难功臣论功行赏时,晋升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准备让他还俗。但此时,姚广孝的政治智慧表现了出来,他并没有答应朱老四蓄发的要求,依然住在佛寺之中,上朝的时候穿上官袍,下了朝立马换上僧袍。朱老四给他的豪宅、美女都被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赏赐的黄金、白银都赈济了家乡长洲的贫寒人家。

唯一没有辞去的是“太子少师”的职司,他将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对太子朱高炽的辅佐和对太孙朱瞻基的教育上。除了为老朱家教育好接班人之外,姚广孝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书,与解缙一起主持编辑《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永乐十六年(公元1419年),姚广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享年84岁。

为了深切地哀悼这位在自己身边陪伴了38年的亲密战友,悼念这位“知是非,知进退”的奇僧大德,朱棣罢朝两日,为其举行国葬,并追封为“上柱国、荣国公”。朱高炽登基之后,又以“定大难,成大功”的名义追封姚广孝为“少师”,配享太庙,给了自己的老师前所未有的殊荣。

功高震主而免于“兔死狗烹”之人,其进退避隐,各有差异,但也有明显的共通之处。他们都能洞察君王的顾虑,并主动调整自己与君王的关系。所以不用担心功劳太大引发老大的忌惮,首先你立没立这么大功,其次,只要足够聪明,立了功劳也有解决方法,所以放心大胆的去闯吧。

1 阅读:70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