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长宣称“已经感受不到中国的经济压力”,我方的回应来了

万象解读 2023-12-02 23:06:41

该报道称,随后立陶宛对中国的反应更加多变。

在欧洲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之后,立陶宛的经济部门向中国发出了“我们想要重新建立贸易关系”的信号,但是却拒绝了取消这个办事处的提议。

随后,他们宣布,他们“绝不会向中国施压”,并且将不会改变该行业的名称。

即便是在今年冯德莱恩与马克龙访问中国前夕,立陶宛外交部部长兰茨贝尔吉斯也曾对两位总统发出了“认清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呼吁;

在六月举行的关于中国的秘密会谈中,立陶宛外交部部长又一次呼吁欧盟“从俄罗斯目前的经验中吸取经验,

如果台海发生了矛盾,欧洲就会像乌克兰一样对中国采取同样的行动。”

到了二十八日,兰茨贝尔吉斯的口气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在一次访谈中,他相当冷静地说,在目前的形势下,他承诺立陶宛“没有了中国的经济上的压迫”,其中有两个理由:

第一,通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外交过程,人们认为(中国)对立陶宛的部分禁运已被取消,但许多禁令仍在世贸组织内进行;

第二个原因是,立陶宛从印度和太平洋其他国家的交易中,得到了更多的市场作为补偿,目前“亏损”并不大。

分析人士认为,结合当前中立两国的外贸数值来看,很难验证立陶宛外长所说的“感受不到中国的贸易压力”,

当前他们能出口的东西大部分还是借助欧盟渠道进行的,而中国则对进口立陶宛的商品没有刚需。

该国在2022年到2023年在全球各国“找市场”,甚至直接呼吁美国支持,

最后成效并不大,也不存在所谓的“在其他国家找到市场弥补”,该说法有夸张的意味。

立陶宛一再强调所谓的“感觉不到压力”,实际上也是故意告诉外界他们和中国外交降级没什么影响,可以算作找存在感的另一种方法。

分析师称,从目前中立国与立陶宛的进出口数据来衡量,难以证实立陶宛外交部部长所言的「对中国没有感觉」,

因为目前为止,他们能够出口的产品大多仍通过欧洲市场,中国对立陶宛产品并无需求。

日本打算从2022年到2023年向世界各地“找市场”,并向美国寻求援助,

结果却是收效甚微,而且这种“寻找其它国家的市场来补偿”的论调有些言过其实了。

立陶宛一直在反复强调“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其实就是在向世界表明,

他们对中国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负面作用,这也算是一种增加自己知名度的方式。

另外,对于兰茨贝尔吉斯的说法,中国外交部30号作出了反应:

“立陶宛涉台行为,使中俄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我们呼吁立方尽早改正自己的失误,为中俄贸易关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这一点,有些人说:“立陶宛大叫“我们不痛”是没有任何现实的道理的,它也无法引导其它的国家去反对中国;

近年来,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反复出现,其跳动的身影引人注目。

而我国对此的表态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并未被其表面的喧嚣所迷惑,

而是深入洞察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这种冷静和睿智,彰显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成熟和稳重。

立陶宛的种种举动,看似热闹,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寻求关注。

这种行为模式与其国家利益并不相符,更像是一种博眼球的策略。

我国对此的洞察,反映出我们对于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判断。

我国对立陶宛的表态,不仅揭示了这个国家反复跳脚的真实目的,

更展现出了我国对于国际事务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

这种立场,既是对立陶宛的一种警示,也是对其他国家的提醒。

在国际关系中,关注度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但我国明白,只有以实绩赢得关注,而非靠炒作和煽动。

因此,我们始终保持冷静和清醒,不受立陶宛等国家的喧嚣所干扰。

总的来说,我国对立陶宛的表态,既是对外部势力的理性回应,也是对我国自身国际地位的坚守。

我们深知,只有坚持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以平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各国,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我国将继续秉持这种理性、务实的态度,

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各国的发展和变革,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 阅读:4

万象解读

简介:不一样的世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