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就是一场“反转剧”,拒绝双标,才能迎来高质量成长

如波谈育儿 2024-06-04 07:08:39

文/兰妈谈育儿

最近,被某博主的一句话吸引到了

他说:“我看到在某些教育中,有些家庭环境就像是精神病院一样”

结合博主讲解,再加上身边的一些教育环境,我突然明白这句话并非是贬义词

就像家长一边希望孩子优秀,另一边不断地打击信心

一边要求孩子尊重有礼貌,另一边又常常当众责骂,一点都不给孩子留面子

一边希望孩子强势起来不要随便被人欺负了,另一边在家里面却处处强势,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得理不饶人,在外面还是什么亏都能吃、什么话都能忍的老好人

可以想象一下,如此双标环境下,孩子的内心怎么会承受得了呢

有个朋友,是个女强人,小时候虽然没读什么书,可一身拼劲儿的她,却偏偏干出了一番大成就

而多年的事业打拼里,她也深刻地意识到“读书学知识”的重要性

为了让她的女儿将来更优秀一些,在学习上也是铆足了劲儿地培养

本以为在学习上提供最好的条件、再严厉一些,就是为了孩子好

可结果呢,孩子非但没有好好学习,反而隔三差五地找事逃避学习

你批评、孩子叛逆顶嘴

再说些什么,孩子直接就情绪崩溃

给出的理由呢,也是:

“你在外面看谁都和颜悦色,那么温柔,那么客气,在家里只知道对我大吼大叫,我看你根本就是讨厌我、看我不顺眼,既然如此,那当初干嘛要生下我呀”

一番控诉,让妈妈无话可说,也说明了亲子关系、和教育上的问题所在

如果论起教育孩子这件事,也犹如短剧里的“反转”一样,不到最后永远猜不到结局是什么样

好在育儿之路和短剧不同,短剧一开始就把意料之外的反转攥写好了,而育儿却是随时随地可以影响结局

特别是拒绝双标这件事,对孩子高质量成长至关重要

比如,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才是拒绝双标、建立高质量成长的有效途径:

01

放下焦虑

家庭教育指导师盛国恒,在一次演讲中曾指出说:“放下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从放下焦虑开始的”

他还举例说

有一次带学生去新疆的那拉提草原玩儿,当时同行的还有他5岁儿子

由于晚上要在大剧院看节目,盛老师就跟儿子商量说:“爸爸晚上要带很多的学生去看节目,你在房间乖乖待着”

后来,看着孩子委屈巴巴地,实在可怜,就计划着带在身边

为此,他还特意跟孩子约法三章:

第一,进场的时候不要乱跑

第二,看节目的时候不能乱叫

第三,等节目表演完了,你上台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说完这些,盛老师还特意提醒一句:“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我就带你去看节目”

结果,一行人才刚到大剧场,孩子不到5秒钟就脱离了视线

找到孩子那一刻,盛老师和很多家长一样气愤地质问说:“你不是答应爸爸了,不会到处乱跑吗”

可话刚说出来,他就后知后觉开始自我反省,在孩子到处乱跑的问题背后,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还是不让乱跑的标准有问题呢

盛老师给出的回答是:

“对于一个五岁孩子来说,为了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往往会不计后果地答应一切,也不管所定的目标到底能不能实现”

这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定力缺乏,是一种连成年人都无法完全掌握的东西

对于孩子,那就更不要给予太严厉的要求、和惩戒了

只有放下焦虑,放下对孩子行为上的高要求,孩子才能在看得见的成就里增添更多信心,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开明、容易沟通而更上一层楼

02

交出权力

碰到一个亲戚的女儿,是一个13岁女孩,看起来温婉内向、还有些害羞地不敢讲话

好不容易碰到一次,我说什么都要请她喝杯奶茶

可懂事又客气的孩子说什么都不要,直到旁边的妈妈说:“阿姨请你喝,你就喝吧”,女孩才没有再推脱

可是,跟我去奶茶店门口准备选择款式、和口味时,你问她什么都说“随便”

看着单子上十几种口味、和不同款式,我犯起了难

本来不到2分钟就能点完的单,硬生生磨蹭了十分钟

没办法了,我只好多点几杯,让女孩自己挑她最喜欢的口味

期间,女孩还不停地看向旁边的妈妈,看到妈妈没有阻止才慢慢选了一杯珍珠奶茶、和草莓味奶昔

等到都选好开始享用美味时,妈妈又在一旁吐槽孩子一点决策权都没有,真是不独立

讲真的,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女孩身上的原因所在

所谓的一点决策权没有,难道不是家长一开始就在过度干涉、参与决定吗

刷视频时还看到一位妈妈的教育观,特别赞同

她说:

“我们这一代父母,说白了,其实只是幸运地踩对了时代红利,赚到了一些钱,认知方面并没有多高,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在教育上产生影响、经济条件上给予帮助,至于孩子未来怎么去适应这个时代,全靠他们自己去体验、磨合、还有收获”

确实如此,把决策权交给孩子,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信任与爱

父母能做的也是站在孩子身后等待,孩子需要的时候帮忙出出主意,失落时候站出来鼓励增强信心

做孩子的成长后盾,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自由飞翔,直到走出属于自己的结实脚印

03

不缺席角色

教育孩子就像是经营一份事业,爸爸妈妈都是这份事业里的主角,缺了谁都会影响完整性,谁也无法代替谁

单亲妈妈芳芳,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优秀女强人

年轻的时候在感情上受过伤害,成为了单亲妈妈

而那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也让芳芳认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对待唯一的女儿也颇有信心

她觉得,有没有爸爸都无所谓,闺女有她这一个妈妈就够了,能照顾得很好,也能让孩子不会缺爱成长

事实如进展那样,芳芳对她女儿事事周到、用心栽培

除了没有爸爸,别人小孩有的东西、她从来都没有缺过,甚至比别人拥有的数额还要多好几倍

可就是如此环境下,孩子对爸爸依然有着特殊的情感期待

特别是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追着妈妈:

“我爸爸呢,我爸爸去哪里了”

“我要爸爸,快带我去找爸爸”

“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都等不及想见他了”

芳芳问女儿:“爸爸和妈妈,你更喜欢哪一个”

孩子先回答说“爸爸”、“哦,不对,是妈妈”,然后又抓耳挠腮地说:“我两个都喜欢,为什么不能两个都选,我就要两个都选”

那一刻,芳芳才明白:“爸爸的角色妈妈代替不了,妈妈的角色爸爸也代替不了”

有位朋友还告诉我,自从见识到爸爸带娃的各种不靠谱后,她就“取消了”爸爸带娃资格

自此,她一个人忙进忙出,整天盯着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为的就是好好保护孩子

可结果呢,儿子和女儿读幼儿园后胆小爱哭,遇到一丁点事情都承受不了

老师问她:“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孩子吧”,朋友点点头

继续聊下去才知道,原来爸爸身上的“不靠谱”对孩子恰恰是一种历练,妈妈的事无巨细只会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的花朵

不想孩子的成长缺乏完整、和历练的机会,那童年的陪伴阶段,爸爸妈妈最好能克服困难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

04

多一些欣赏

曾经,和一位家长说起当下教育焦虑的问题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说:

“其实,家长们所焦虑的并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自己没有为孩子兜底的能力”

这也是源自于对自我的不信任,害怕孩子将来没有好的后台,也担心无法再护住他们,才会望子成龙心切,希望不断壮大孩子的能力

可优秀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更何况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为孩子好,就应该对他们多一些欣赏,而不是害怕孩子骄傲、故意严厉以待

身边的一位亲戚就是这样

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比一个出息了,她就担心自己的女儿将来如何在那些人面前站稳脚跟

而焦虑的情况下,她唯一的信念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于是,为了女儿的前途着想,明明很普通的家庭却上着昂贵的辅导班,明明在菜市场买顿菜为了几毛钱斤斤计较,却偏偏要送孩子上舞蹈钢琴课

目的就是为了富养女儿,希望从小的高质量生活水平能提高孩子的眼界,将来也知道为了高质量生活水平努力、奋斗着

可结果呢,富养的高质量水平不知觉间把孩子惯成了“大小姐”脾气

如果某一件事没有被满足,那之前对她的所有好就通通忘记了,甚至还指责父母没出息,不能为她提供多好的成长条件

看吧,这就是太焦虑的结果

在生活上的太焦虑富养,只会让孩子习以为常地接受,不懂得满足和感恩

学习上的太焦虑施加压力,也不是好事,很容易就形成外面温柔、回家严厉的双标性格,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

总而言之,焦虑就等同于不信任孩子

特别是在孩子自己看来,父母的手伸得太长了,就是不相信他们会努力、也不相信他们会变得优秀,才会未雨绸缪地各种规划安排

不想形成双标、又让孩子反抗叛逆的局面,那从现在开始就要转换心态,把过去的所有担心、设想、还有焦虑,都变成对孩子多一些欣赏

随着身上的进步与优点越来越多,孩子自然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高质量成长

那么,关于教育孩子需要拒绝双标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25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