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郁郁寡欢,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有多少家长明白呢?

如波谈育儿 2024-06-12 07:11:02

文/兰妈谈育儿

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最近加上了我的联系方式

从聊天中也得知了她的波折人生,离了两次婚,又嫁给一个比她大五岁的丈夫

年轻的时候任性,可以说走就走、说离就离,到了中年阶段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特别是和现任丈夫有了女儿之后,本身就是高龄产妇,再加上保胎之路也格外辛苦,女儿出生后也算是彻底把她拴住了

都说“孩子谁带大的,就离不开谁,也和谁最亲”

小的时候确实如此,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朋友的这个女儿突然变得郁郁寡欢,也很少主动开口说话

你问她什么,要么摇摇头,要么直接不理人

那一句话都不想说的冷淡模样,就像是紧闭了心门一样,谁都不能靠近,不管如何引导也起不了什么效果

其实呀,孩子某一个阶段突然变得少言寡语,在心理学上还真有个叫“心门紧闭”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孩子不想讲话,不愿意接触人,也不愿意跟父母分享了

可在兰妈看来,心门紧闭也好、孩子性格转变也罢,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比如,突然不愿意讲话、排斥父母的孩子,紧闭心门背后往往就释放着两个明显信号:

第一,孩子的内心不够强大,因为不够自信,总是容易受到干扰、和焦虑

第二,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在慢慢消失,他没有可信任的人可以依靠

很明显,孩子突然排斥家长的接触,他们心里也不好受,不论是心智、性格、还是情绪,往往都进入了比较敏感、比较缺爱和不安的状态

想要孩子卸掉这个心理负担,重新回到之前的乐观开朗,那家长要做的就是改变相处方式,让孩子重新信任你、尊重你,并且主动跟你分享心里事

对此,兰妈总结了以下几个相处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01

及时调整身份

不做呆板的管家婆

身担育儿角色多年,我一直在思考“究竟要用什么样的身份和孩子相处,才能保持长久的和平关系”

直到遇见一个妈妈说出了大实话

这位妈妈是个单亲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女儿长大

从牙牙学语的蹒跚学步,到补习补课的入学焦虑,再到叛逆的桀骜不驯,她算是体会多多、也掌握了诸多经验

用这位妈妈的话来说,育儿身份从来就没有固定角色,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回头看看孩子们的成长,确实如此,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需求

就像孩子婴幼儿阶段时谁都不要、只要妈妈,妈妈们也顺势而为整天围着孩子转

可当孩子长大后,如果我们依旧事事操心、字字唠叨,那就会让孩子觉得不自由,也会萌生反叛心理了

就拿兰妈的小女儿来说

这个丫头从小身体虚弱,每年一到秋冬季节都要格外小心,否则就生病发烧

为了提高免疫力,从襁褓婴儿开始,我会哄着她好好喝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常年月累都是如此,可随着女儿上幼儿园、小学之后,这些事情就发生了改变

我劝她好好喝药,她生气地打翻

我劝她好好吃饭,她嫌我管得太宽,把我嘴巴捂住不让说话

我哄她好好睡觉,她要翻身离我远远地,还说挨在一起太热了

曾经,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把孩子惯坏了的结果

可当我跟女儿坐下来好好聊聊天,问她“现在为什么跟妈妈说话不耐烦”时

女儿的回答是:“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可你每次还把我当小孩子看,事事管着,我说什么都不对,真的好烦呀”

听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

原来,孩子排斥家长,并不是孩子变冷漠、叛逆了,而是孩子在成长,我们家长却滞留在后,没能跟得上他们的需求

所以,当孩子有了独自的想法和行为能力时,我们就不能再继续用小时候看管的身份去事事保护了,及时调整适合角色才能和孩子有更多同频话题

一般来说,孩子在成年之前,大致上可分为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成长阶段:

第一,0~6岁模仿期: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要做的就是先要求自己,随后用行为对孩子产生影响

第二,7~12岁探索期:对没有体验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家长要做的就是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探索,让孩子感受到自由自信

第三,13~18岁叛逆调整期:孩子虽然长成了小大人,但心智、情绪、和性格还不够成熟,常常感到敏感不安,家长要做的就是理解、信任和支持

02

改变苛责态度

多看看孩子的优点

和孩子如何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讲话方式,你的说话方式也决定着孩子对你的态度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他们有次开家长会时,老师要求孩子把平时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纸条上装进信封,然后放在各自的桌子上等着家长查看

而妈妈找到女儿的桌子,打开信封就看到这样一段话:

“妈妈,你知道吗?你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跟我说一句话了,每次不是骂我太笨学习不好,就是批评我没有按照你说的那样做,还记得你上次和我好好说话的时候,还是上幼儿园小班那年,你为了让我乖乖去上学对我说:快进去吧,妈妈下午会早点来接你的”

很扎心的一段话,却也充分地体现了,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好好说话”的父母

如果家长总是挖苦、批评、指责、冷落、或者贬低,那这样负面环境下又如何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呢

还见过一个妈妈,她的女儿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名列前茅

作为学霸背后的家长,她也被选为优秀家长上台发言过好几次

可这个妈妈却有个习惯,那就是面对别人的赞美时喜欢谦虚地贬低自己孩子

别人说:“你的女儿可真优秀,回回考试第一,真了不起”

妈妈会回答说:“优秀什么呀,平时在家里懒着呢,我看就是运气好,碰上考试的时候题目都简单”

别人说:“我要是有你这么优秀的女儿,做梦都能笑醒,不知道多省心”

妈妈会回答说:“省心什么呀,一点都不省心,每天回家写作业都要我催,我看她以后也就那样了,没什么大的出息”

如此贬低下,再乐观的孩子也变得郁郁寡欢了

一次争吵,女儿问出了困惑已久的问题,她质问说:“为什么不管我如何努力都得不到你的认可”

妈妈给出的回答是:“我不是谦虚一下嘛,担心你会骄傲自大,以后不知道努力了”

女儿继续质问:“说那么多还不是不相信我,如果真的信任,又怎么会对我这点信心都没有”

是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被认可和赞美的

成年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

比起谦虚式打压提醒,孩子更需要的也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这才是能陪伴孩子长久的欣赏者身份

03

平复负面情绪

帮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之间的话题会越来越少,其实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在于情绪价值影响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真的很讨厌跟父母讲话

如果长时间不联系了,打个电话问问家里面的情况,那父母接起电话就是各种挖苦、讽刺

母亲会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今个怎么想起了我,真难为你还记得我这个穷老太婆”

父亲会说:“什么事,说”

久而久之,朋友的内心就有一股排斥跟家里联系的声音

用他的话来说,父母根本就提供不了情绪价值,在他们那里也永远都是被踩在脚下,一点尊严的自我价值都没有

听完这些,我突然意识到帮助孩子“寻找”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孩子看待人生的态度,也会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与坏

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闷闷不乐,回到家也待在房间里一言不发

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父母,就是站在包容和理解角度去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然后再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什么帮助的”

如果孩子不开心了,父母忽略情绪还在身后不停地追问原因,那孩子非但不会说出真相,反而还因为害怕被批评而隐瞒欺凌伤害

记得亲戚家一个孩子,在学校经常被欺负

有次回家,妈妈发现孩子腿上和手臂都是伤,就询问是怎么回事

孩子看了看妈妈愤怒的表情,不敢说出真相,而是隐瞒说:“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

自此,孩子有多隐忍、就被欺负得有多惨,甚至还被威胁得连学校都不敢去了

妈妈得知真相后悔不已,她最伤心的是“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第一时间是选择隐忍,而不是告诉她这个妈妈”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很低,一旦孩子出现不信任自己、受了欺负也选择隐忍的行为,那就要及时干涉、帮助孩子尽快走出阴影

比如,可以带孩子爬山、探险、或者跑马拉松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远、有多难,只要爸爸妈妈陪在孩子身边克服困难,那有效陪伴就能轻松唤醒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又或者,坚定地为孩子撑腰

如果孩子被欺负、被冤枉,或者被人故意恶作剧了,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为孩子撑腰

也要告诉孩子:

“别怕,别人怎么对你的,就用同样的方式还回去,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爸爸妈妈今天还要在这里看着,我看谁敢再还手欺负你”

当然,这里并不是教孩子以暴制暴,而是在撑腰里让孩子获取更多反霸凌的勇气和信心

为人父母者,我们始终是无法时刻在孩子身边保护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养得更强一些…

那么,关于如何有效提高亲子关系的相处技巧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3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