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向、什么是外向?看看这3个方面就明白了

如波谈育儿 2024-06-22 06:34:27

文/兰妈谈育儿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胆大的外向性格,可什么是内向、什么又是外向呢?很多家长是判断不准的

晚饭过后,我带两个女儿下楼活动活动

刚好碰到邻居张阿姨,也带着她的孙女出门遛弯

经常见面的两个女儿呢,“张奶奶好”的招呼声也是脱颖而出

张阿姨听到甜甜的声音,立马回应,还有感而发地抱怨说:

“要是我的孙女能有你家闺女一半外向就好了,平时在家里能拆家,声音也大得跟自带扩音器一样,可到了外面就蔫巴,不敢跟人打招呼,每次都躲在大人身后,也只有慢慢熟悉了才能玩得开”

听完这些话我突然觉得特别熟悉,像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反馈过这个问题,大家也不明白“为何在家里面能翻箱倒柜、拆家十二变的孩子,到了外面就秒变怂包,不敢讲话、还容易被人欺负”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跟很多家长一样认为这就是“性格内向”,还有安全感的事儿

毕竟,在家里有人惯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到了外面就不敢随便造次了

可后来又慢慢领悟到:“在家活泼,在外胆小”的孩子,只不过是相对于更加谨慎一些,只有在自己认为可靠的环境下才会显露本性

这和内向、外向无关,而真正判断孩子内向、外向的标准,也应该是取决于内外修复的能力

比如,以下3方面,就可以很好地体现什么是外向、什么是内向:

01

内心能量方面

内向淡定、外向遇事就很哇塞

不久前,被网上一个育儿帖吸引住了

一个妈妈分享说:“养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真的是太难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儿子性格内向,怕他以后容易被欺负,怕他遇到事情就自卑、受不了,也会想太多…”

然而,评论区有位网友就调侃说:“你现在就是想太多了”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兰妈两个女儿就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但也不影响她们各自的优点发挥

大女儿属于毛躁的按耐不住性格,小女儿相对于更淡定优雅一些

就拿前段时间学校带回来的“科学小实验”来说,大女儿在网上搜索了好久,最终决定挑战“悬浮鸡蛋”实验

小女儿听说有实验要做,也立马放下玩具,秒变姐姐小跟班

姐姐去冰箱拿鸡蛋,她就跑到客厅找杯子

先在杯子里装上清水、放两勺盐,然后再用筷子搅拌充分融化,最后再把鸡蛋放在杯子里

看到鸡蛋在放有盐水的杯子里可以悬浮时,大女儿开心地手舞足蹈,马上到厨房把我拉过来看神奇的一幕

还要求赶紧把这个实验拍下来,发给爸爸看,再发个朋友圈让更多人都看到

而小女儿呢,则是淡定地再拿一个杯子、一个鸡蛋,把实验的过程重复一遍,然后再按步骤给我讲解是如何完成实验的

看到两个女儿为了一个实验开心的模样,我瞬间意识到:“内向、外向又如何呢?这根本就不影响她们感受成就、表达喜悦”

正如,妹妹淡定地再做一次实验的成就表达,这是温婉优雅,被称内向,而姐姐实验一成功就忍不住让所有人知道,这是激动兴奋,被称外向

她们的实验都成功了,大家也表现得很开心,只不过表现出来的内心能量不同罢了

而所谓的内心力量,也是孩子们获得动力的一种方式

比如,内向孩子喜欢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优秀,外向孩子在优秀基础上还喜欢通过外界的表扬和鼓励获取动力

不同的是,内向力量比外向力量更单一,如果孩子内心力量不足以表达自己、支持自己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自责,而喜欢通过外界表扬获取力量的外向孩子,则是集他人鼓励为自己所用,因此发生抑郁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所以,孩子内向也好,外向也罢,这些只不过是了解内心力量的一种方式

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多发现优点、多表扬进步,当孩子内心力量足够强大时,内向和外向都不会影响他们追求优秀、表现自己

02

精力恢复方面

内向喜静、外向喜欢社交解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受范围,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孩子也不例外

堂哥堂姐从小和我一起长大,大家基本上都是知根知底,对彼此也了解得比较清楚

就拿遇到压力来说吧,堂哥和堂姐也是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

先来说说堂姐

她初二辍学后,就跟朋友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学习美容美发

刚开始几年行情不好,每个月的工资根本不够自己开销,还经常靠大伯的接济才能在城市生存下去

本来这些事外人是不知道的,大伯为了保护闺女的自尊心,也从未跟旁人提及过

可有一次,堂姐跟同学聚餐,提到了这件事,当时就被嘲笑说:“都已经出门打工了,还靠爸爸养,真丢人”

这些话,隔一般人身上肯定受不了,可堂姐当时就回怼说:“我有老爸养怎么了,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幸福,不像有些人,连句话都不敢给自己的父母说”

后来,我问她“别人嘲笑你不生气吗”,表姐却反问“有什么好生气的?别人嘲笑你就是为了给你添堵,可不能如他们所愿,他们用什么话和我打交道,我就用同样的方式再相处回去”

再来说说堂哥

比起堂姐拿得起、放得下,又怼天怼地的外向性格,他则更喜欢安静一些,解压的方式也是一样

高考那年,因为几分之差和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很多人都觉得惋惜,堂哥心中也多少受到了影响

那段时间堂哥也经常不言不语,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玩游戏,喊他出去玩、摇摇头表示不去,跟他说话也经常沉默不理人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深受打击了,所以才表现得那么消极颓废

直到后来都参加工作后再聊起这个话题,堂哥才坦言说:“我解压的方式就是打游戏,安静地听会歌、打会游戏,心情就跟着好多了”

谈起当初高考时的感受,他对外面传言的“伤心欲绝”、“颓废消极”、还有“自暴自弃”都感到不能理解

在堂哥自己看来,已经发生的事情再去纠结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虽然没有考入理想大学,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哪怕是普通大学只要有恒心都能闯出一番天地

看吧,这就是不同性格的不同精力恢复状态

堂哥喜静,烦躁时喜欢玩游戏、听音乐,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内心、腼腆

而堂姐则更喜欢社交解压,别人怎么对待她的,她就怎么“还”回去,根本不吃亏,也被众人定义为外向

而这些会影响他们变得更优秀吗?内心力量也是关键

如果孩子内心力量是充足的,通过自己消化情绪的方式就能快速恢复精力

可如果孩子陷入焦虑和不安就比较危险了,内向的人容易更加自卑,而外向的人也容易埋冤、或攻击他人

想要中和缺点,那灌输内在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此时,最好的方法也是接受,接受孩子的所有优点与缺点

特别是孩子身上的所有缺点,我们不仅要接受,还要从缺点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只要让孩子相信“我可以”、“我是优秀的”,那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了

03

语言表达方面

内向含蓄、外向什么都要分享

养孩子就像园艺师一样,养花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养护,养孩子的时候也需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对待

特别是性格不同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是有含蓄和着急之分

亲戚忠叔,家里有一对龙凤胎

儿子活泼好动,女儿乖巧伶俐,两个孩子每天一起上学、也一起放学,几乎都是形影不离,父母对待孩子的抚养方式也几乎是一摸一样

为了不让两个孩子觉得偏心,儿子有的玩具、女儿不会漏,女儿有的鼓励表扬,儿子也照常全收

本以为,如此养育下的孩子都能活泼开朗,性格外向,可两个孩子的性格就是不一样

就拿男孩来说吧

他活泼好动,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爸爸妈妈分享各种新鲜事,在学校也经常调皮地喜欢揪女生的小辫子,再踩一踩女生的小裙子

这件事,不知道妈妈说了多少遍、爸爸罚站了多少次,可男孩就是记不住

每次犯错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都会回答说:“我好奇,看到漂亮的裙子想知道穿在妹妹身上好不好看,也想知道长长的辫子跟妈妈编的一样不”

再来说说女孩吧

她内敛含蓄,每次想要什么东西都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站在那件东西旁边提出问题:

“好想知道这个零食是什么味道”

“也不知道这件裙子适不适合穿到学校”

“这是什么呀,怎么从来都没见过?看起来真有特色”

于是,懂得女孩的妈妈,都会默默满足

那不懂得的情况下,女孩自然就会把喜欢、和想要埋在心里

所以,到了后来,对于这对龙凤胎,大家也更关注女孩多一些

大家也认为:“哥哥就该让着妹妹,女孩也应该富养一些”,可结果呢,应有尽有的妹妹反而更容易患得患失

一旦爸爸妈妈对她的关注少了,就觉得他们“不喜欢我了”、或者“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有的时候甚至还没说什么就掉眼泪

其实呀,这就是性格不同需要针对养护的问题,比起哥哥什么都要分享的外向性格,大家都认为含蓄的妹妹更应该得到满足

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我们希望妹妹跟哥哥一样什么都愿意分享,那针对的问题一定不是满足,而是鼓励孩子“大声说出需求”

比如,孩子明明看上了眼前的芭比娃娃,却并没有直接表达想要的欲望,而是通过疑问的方式引起关注,或者让别人去“猜”

那家长不妨装装傻,不要直接满足、或者表达孩子的诉求,而是多跟聊一聊主题内容

可以告诉孩子:“我和你一样的想法,看来我们的眼光和审美都一样”,也可以告诉孩子:“是的,你说得对,那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这样的沟通方式也适合所有类型的孩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孩子建立更多有效沟通,以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说到最后:

关于内向、和外向,兰妈认为这些都是属于孩子的成长特点,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借助这些特点自信向上、缓解自身压力,如果不够我们又需要做些什么帮助孩子,这些才是家长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那么,关于什么是内向、什么是外向这个育儿新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0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