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父母都具备“反焦虑”能力,容纳和化解,才是心智成熟的做法

如波谈育儿 2024-06-08 07:43:31

文/兰妈谈育儿

期末快要进入倒计时了,闺蜜的女儿上周还被英语老师点名“经常不交作业”,语文老师提醒作业质量太差,数学老师关注回家好好仔细审题

从三位老师的点评来看,闺蜜女儿身上需要改善的问题是比较多的

爸爸知道这些情况后,有些焦躁了,直接开口提醒说“我看还是直接花钱送辅导班吧,就这样的成绩不抓紧时间补补,以后中考那关都不一定能过得去”

本以为闺蜜听到这番话后,作为陪读妈妈肯定是比爸爸还要焦虑的

可结果却出乎意料,面对爸爸力推的补习班,她平静地分析说:

“只要孩子肯学,哪里都是学堂,如果孩子本身就排斥这件事情,也只不过是花钱给他换了一个地方混日子而已”

看着她一脸平静的模样,我的内心暗自佩服,如此波澜不惊也定然有着属于自己的那套降服方法

闺蜜也告诉我“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具备反焦虑能力”,就像你焦虑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并不能

焦虑依然存在,我们的心情也会因为情绪化而变得更糟糕

不想问题的基础上再增加更多问题,那“反焦虑”的包容和化解,才是心智成熟一方最应该展现的情绪价值

特别是以下几件事情,做好了,“反焦虑”能力才能把情绪价值拉满:

01

容纳情绪

认真倾听孩子的每句话

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是没有焦虑、没有内卷、也没有内耗的,只有家长跟孩子都能相互尊重,亲子关系才能得到有效、且健康的相处

有位妈妈曾自述说,她曾经有好几年时间一直陷入情绪内耗

儿子不听话了,就抱怨孩子是来讨债的

学习成绩不优秀,也唠叨孩子没有认真、每天就知道玩儿

有时候还把情绪发泄远在外地的丈夫身上,几乎都是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

本以为,丈夫和儿子都是她最亲近的人,也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而每一次发泄完情绪、讲完难听的话之后,妈妈的心情是舒畅多了,可家里的儿子却变得格外消极悲观

特别是读幼儿园阶段,如果家长接孩子晚了,老师问今天:“谁来接你啊”,孩子就满脸痛苦地说:“没人来接我了,我是个没人要的小孩”

原来,妈妈每次教育孩子出现顶嘴的时候,她都喜欢用威胁的话,迫使孩子妥协

比如:“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又或者:“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优秀多了”

这里的每一句话杀伤力都极强

特别是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他们最在乎的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看法了

如果我们总是因为一句话、一份难以消化的情绪,就对孩子大发脾气说难听的话,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很难获得自信、快乐、还有安全感

记得著名教育学家德鲁克曼说过:

“听孩子把话说完,是每一个家长的必修课,容纳情绪也是心智成熟的标志性表现”

确实如此,一个心智成熟的父母绝对不会当着孩子面的大呼小叫,也不会把孩子当成发泄、承载情绪的踮脚板

就像稚子何辜,即便是问题都出现在孩子身上,家长要做的就是容纳已经发生的事情,改变需要改变的问题

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女儿问:“妈妈,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你想听哪个”

妈妈回答说:“巧了,我也有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快猜猜哪一个是今天最大的瓜”

于是,她们坐在沙发上一手拿着零食,一手根据场景绘声绘色地表演,母女俩就像是亲姐妹一般形影不离、亲密无间

这就是能容纳情绪的沟通环境

如果换作是兰妈小时候,老爸一定会骂我:“什么好消息坏消息,我看你就是皮痒了,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等到我正儿八经说了,老爸也会不管好坏就习惯性地批评、唠叨我几句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分享欲望,不想被批评也会下意识地撒谎、隐瞒、甚至逃避

所以,容纳情绪、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这是建立良好沟通的第一步,也是父母们必修的一课

经常把“别着急,慢慢说”、“放心吧,我认真听着呢”、“别害怕,我会替你保守秘密”挂在嘴边,孩子会更愿意跟你分享,彼此间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02

化解焦虑

允许孩子犯错、慢一点

慢养理论指出:“家长之所以容易陷入焦虑情绪、养育难题,基本上都是因为心太急了”

确实如此,孩子今天考90分,你还希望他明天考100分

看到过这样一个焦虑的妈妈,她每天都给自己儿子布置很多写不完的练习题

考试考99.5分还被痛骂一顿,一句:“还有0.5分呢,被你吃掉了吗”,直接把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得体无完肤

在孩子看来,似乎不管他如何努力,永远都得不到妈妈的认可

随着超强的心理压力、还有妈妈不断施加压力的作业量堆积,男孩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每天躲在房间里不愿出门,哪怕是出门也很少说话

同样的疯魔鸡娃,身边的例子也有很多

一个亲戚家的7岁女孩,因为贪玩、期末考试成绩又比较差

她的妈妈为了暑假能弯道超车,就逼孩子每天至少做4、5张卷子,两个月的假期下来试卷量高达三百多张

如果不想写,那妈妈就会罚她到门外,什么时候写完了、什么时候才能进家门

本以为假期如此努力,那开学后肯定会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可事实上,长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埋头刷题,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胆怯和自卑

特别是假期已经做了三百多张试卷的情况下,妈妈的期盼和要求都会跟着提高

如果迟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孩子自己都会失去信心,以至于原本乐观开朗的性格变得郁郁寡欢,开学后害怕见人、课堂上更害怕老师提问

其实,当我们暂时放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成长好坏,就能很清晰地发现:“能影响我们的,从来都是现实结果与期待目标的落差感”

孩子也好、家长也罢,都成了这份落差感里的焦虑受害者

想要跳出这个火坑,那降低期待、允许孩子犯错,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了一段往事

她说,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同学带钱去学校买吃的,羡慕极了

在妈妈的包包里发现零钱后,内心的邪恶种子就发芽

她悄悄拿走妈妈的钱,还佯装家里面进小偷的样子,打算以此来为自己洗脱嫌疑

可事实上,妈妈一早就发现了孩子的小心思,只不过是没有戳破而已

不过,聪明妈妈也没有把这件事情说得人尽可知,而是带着她在家里各个地方翻箱倒柜

然后分析说:

“如果是小偷,为什么家里那么多值钱的东西没有丢?应该是妈妈大意,不小心放在哪里忘记了”

结果,到了晚上妈妈就在衣柜的一件衣服兜里找到了丢失的零钱

这其实是朋友发现错误后悄悄放回去的,和妈妈一起找钱的过程中,她也深深地意识到自身的错误

后来,朋友心里过意不去,还特意向妈妈承认了这件事

妈妈也告诉她:“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了,错误既然已经发生,那归宿就是解决问题,我们一起翻箱倒柜的过程不恰恰是在解决问题吗”

母女俩相视一笑,自此两个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这就是允许孩子犯错、慢一点的意义

错误既已形成,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纳错误,然后陪着孩子一起克服困难,并找到最适合的成长方式

这个过程化解了焦虑,也解决了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

03

及时充电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家长

问题的背后是解决问题,拥有反焦虑能力的父母也是如此,我们化解焦虑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及时充电,让自己时刻保持理智、也做一个内核稳定的家长

曾经,被一位粉丝提问:“兰妈,你有没有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那一瞬间,我突然体会到了被人一语击中的挫败感

是的,我有,也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掉进了这个坑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优秀,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可真正的优秀、和闪光点是在于发现,而不是把孩子拿出去比较

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次,女儿新交了一个好朋友,她隔三差五就喜欢跑到朋友的家里玩,回家后也不停地跟我表示新朋友的妈妈有多么好

比如,说话的时候可温柔了,吃饭的时候还帮我把虾皮剥好

又或者,不小心把水杯摔了,妈妈的第一句就是:“快让我看看有没有受伤”,说起水杯摔了,人家也一脸温柔地说:“只要你没受伤,这些都不是事”

听到这里,我确实有些酸溜溜的

想想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为了培养她的独立性,我一直主张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也要学着去做”

正因为如此,平时的形象看起来多少有些严厉

就像吃饭的时候女儿让我剥虾,我会说:“自己剥皮,都那么大了,这点事还不会做”

女儿撒娇说:“我就想吃你剥皮的虾”

我会认为她就是懒,也会警告说:“不想剥就别吃了”

对于女儿的爱,我明明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可为什么在她眼里就是不如别人家的妈妈温柔呢

其实,这就是没有补充能量的原因

能量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孩子需要的肯定是能获取自信的正能量滋养,这个过程也需要及时充好电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对于家长,充电就是管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做的就是做好情绪分类,家里面的事情不带到工作上,工作上的事情也不带回家

每天回家之前给自己一个微笑,也给孩子一个微笑

嘴角上扬的好心情,能化解一天的疲惫,也能给人带来舒适的亲切感

好像有什么过不去坎儿、难过的事情分享出去,都能得到心灵慰藉

对于孩子,充电就是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父母能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对事不对人的道理,像很多不够自信、或者敏感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喜欢往自己的身上添加很多“内心戏”

明明家长只是简单地提醒纠正一下,孩子就脆弱地受不了了,总觉得这是在贬低、打压

如此心性将来也是很难抵抗大风大浪的,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给带偏了

这个时候父母的充电价值就在于让孩子获取自信

不管发什么事情也要告诉孩子:“我们现在是在纠正、解决问题,并不是在吐槽你这个人,谁都会出错,能接纳错误、使自己获得改变命运的力量,才是最了不起的”

那么,关于优秀父母都具备“反焦虑”能力这件事情,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52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