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化县历史上姓氏大迁移,看看你的姓氏是从哪里迁移来的?

家族文化 2024-06-10 21:38:45

新化县百家姓导读: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地带,境内常住人口约有115.02万人(2023年)。

新化在宋代立县之前,境内汉族较少。自设县后,宋元明清时期,有大量的江西民陆续进入。

境内人口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3.03万人,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增加为39.54万人。

1988年,新化县共有267个姓氏。其中单姓266个,复姓1个为欧阳。

人口超过万人的姓氏有22个,人口在1千人以上的姓氏有70个。

新化县前十大姓氏排名

1、刘氏,为境内第一大姓氏,人口约有12.2万人。

2、曾氏,为境内第二大姓氏,人口约有6.3万人。

3、罗氏,为境内第三大姓氏,人口约有6.2万人。

4、邹氏,为境内第四大姓氏,人口约有5万人。

5、李氏,为境内第五大姓氏,人口约有4.64万人。

6、陈氏,为境内第六大姓氏,人口约有4.63万人。

7、伍氏,为境内第七大姓氏,人口约有3.87万人。

8、张氏,为境内第八大姓氏,人口约有3.81万人。

9、杨氏,为境内第九大姓氏,人口约有3.3万人。

10、康氏,为境内第十大姓氏,人口约有3.1万人。

历史上新化姓氏移民

早在新石器时期,新化县就有古人类活动了。建国后,考古人员在干家村境内发现有不少古人类的陶片和石锛。

秦朝时期,境内隶属于长沙郡。

宋朝以前,新化还没有建县。此地古称“梅山”。

境内的原始居民主要是瑶族、苗族。唐宋时期称之为“梅山蛮”。

01唐宋元明清时期

新化于北宋时期建县。建县时候,境内的土著姓氏有向氏、青氏、舒氏、苏氏、卜氏、田氏、扶氏、励氏、蓝氏、毕氏、励氏、史氏、赵氏、包氏等多个姓氏。

建县前有少量避乱迁居的,如邹氏,先祖为江西泰和县人,后唐同光年间,因避乱迁入梅山境内。

自宋代开县后,有大量的汉族人口陆续迁入。据《中国移民史》记载,北宋迁居境内的有18支,迁移时间大部分是开“梅山蛮”后迁居。

宋代移民大部分来源江西地区。这些移民应为北宋建县后,宋朝廷有计划组织性的移民。

元末明初,湖南遭受多年战乱,境内地广人少。明初,明朝廷迁入了大量江西民进入湖南,部分进入新化境内。

同时,明初实行屯田制,也有部分来新化屯田的移民,遂定居境内。移民人也多来自江西等地。

此外,明代还有部分是因官迁居境内的。

唐宋元明时期,有李姓、邹姓、颜姓、罗姓、毛姓、陈姓、潘姓、刘姓等多个姓氏家族迁入新化。

据部分家谱统计,境内54个姓氏家族的始迁祖,从祖籍来源上分析。

江西迁入的就有39个姓氏家族,江西移民占比72%以上。江西移民多来自太和县。

还有来自河南、安徽、浙江、湖北等地移民,这些姓氏家族均没有超过2个。

也有来自本省湘乡、安化、武冈、邵阳、益阳、宁乡等地的移民,这些移民共计10个姓氏家族,移民占比18.5%。

02解放后

解放后,因工作、“婚迁”、军人参军转业、修建水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商等,境内人口都有迁入迁出流动。

如:80年代,车田江水库修建,库区移民约有8000余人。

新化县民族人口

新化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境内有汉族、土家族、侗族、苗族、壮族、回族、布依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1990年,境内汉族人口约有120.26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有354人。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

苗族有130多人。土家族有60多人。侗族有50多人。回族有30人。布依族有16人等。

新化县百家姓出众人物

新化县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新化县志》为其作传者有120余人。

鉴于历史人物众多,仅选载部分:

有陈天华、伍平国、陈正湘、邹代钧、伍世杰、成仿吾、罗盛教、方鼎英、罗尗子、邹文苏、邓显鹤、刘显、邹延望、陈锡周、杨可震、李天任、邓可策、陈君宠、孙起栋、吴思树、罗楚望、谭爱莲、刘光南、欧阳辂等。

还有谭人凤、欧阳埭、曾鲲化、魏景桐、李一球、袁吉六、方石波、张斗枢、周廷举、王葆元、彭信古、谢卫星、成仿吾、晏弼如、邬干于、伍佐等多个人物。

麻烦将本文点赞转发给更多人,让大家都来了解下新化县姓氏文化。点击关注我们。

1 阅读:40

家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