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市有387个姓氏,看看你的姓氏是从哪里迁移来的?

家族文化 2024-06-19 19:25:28
湖南醴陵市百家姓导读: 醴陵市地处湖南东部位置,境内总面积有2100多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有87.1万人(2023年)。 醴陵地区,在古代盛产陶瓷和花炮。东汉时期,境内就有制作陶器的作坊,有上千年的历史。 根据民国醴陵县志分析,1944年时,境内人口90%以上为外来客民人的后裔,土著居民的后裔不过几千人。 民国时期,境内约有50-60万人,从祖籍来源地上看。 其中江西移民较多,在总人口中占比有64%以上。广东约占比8%,福建约占比7%。 还有四川、山东、河北、山西等多个省约占比6%。来自本省长沙、湘潭、衡阳等10多个市县的移民人后裔占比6%以上。 从移民时间上看,明代移民占比73%以上。元朝以前移民约占比9.8%。清代民国移民占比16%左右。 1986年,境内有387个姓氏。其中人口超过2万的姓氏有10个。人口过万的姓氏有26个。还有282个姓氏,人口不足500人。 醴陵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张姓、刘姓、李姓、陈姓、黄姓、杨姓、易姓、王姓、吴姓、钟姓等,这些姓氏人口均超过2万人。 历史上醴陵移民人口 早在4000年前,醴陵就有先民居住了。 考古人员在板杉乡境内发现有大量的石器、陶片,研究表明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存。 战国时期,境内属于楚地。 秦朝统一后,设立郡县,醴陵隶属于长沙郡下的临湘县。 01 东汉至元末时期 东汉至隋唐时期,中原发生多次战乱,加之灾荒和疫病影响,境内人口大量减少,于隋朝撤县。 东晋时期,有丁氏,原籍湖北江陵,因官迁居境内。 南北朝时期,也有部分中原人南迁境内。 元代,境内约有四万户,被升级为州。 元末天下大乱,战乱造成不少人死亡,百姓到处逃亡,灾疫严重。境内仅剩不到300户人家。 02 明初至清代 明初,降州为县。朱元璋调江西等地百姓入醴陵开垦。他们插标占地。 移民人有来自江西丰城、吉安、卢陵、丰城、泰和、永新、卢陵、万载、南昌等30个县。 也有来自广东梅县、龙川、嘉应等的移民,福建龙岩、汀洲、崇安等地,浙江上虞、会稽等地。 以及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和本省湘潭、长沙、衡阳、浏阳、长沙等地移民。 明朝时期,境内约有2-3万人。 明末清初,境内再次遭受大的浩劫,人口减少一半。清康熙期间,境内仅有1.7万人。 有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人进入,还有江西各地以及省内市县的移民人迁居醴陵。外省移民中有不少为客家人。 清道光二十年(1810),境内约有39.9万人。 03 民国至解放后 民国时期,境内遭受军阀混战,仅1918年,境内有2万余百姓被北洋军杀害。 抗日战争时期,醴陵沦陷,日军到处烧杀,导致百姓9000余人死伤。 解放后,因院校分配、支边建设、工作调动、参军转业、水库建设等,境内都有人口迁入迁出流动。 仅1962-1986年,因官庄水库建设,有4000余人迁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醴陵市常住人口约有88.6万人。 醴陵市百家姓出众人物 醴陵地区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历史上人物众多。仅选载部分: 有程潜、邓光晋、黎澍、潘疆爪、瞿光汶、汤飞凡、马益福、 杨大异、张汉英、张挹兰、李立三、吴猎、陈明仁、杨卓林、汤飞凡、左权、李畋等。 还有蔡申熙 宋时轮、皮龙荣、宁太一、钟纬剑、傅熊湘、朱克靖、耿飚、瞿光汶、文俊铎、杨得志、文斐、孙筱山、袁昌英、易鼎新、李明灏、林汉藩等多位名人。 麻烦将本文点赞转发给更多人,让大家都来了解下醴陵市姓氏文化。点击关注我们。
0 阅读:35

家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