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姜萍,本届比赛还有一个孩子,堪称数学“扫地僧”

陪宝宝写日记 2024-06-20 08:57:05

最近几天,网络几乎被天才少女姜萍霸屏了,当“17岁少女”、“中专生”、“自学数学”、“阿里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秒杀一众清北哈佛麻省理工名校生”,当这几个反差极大的关键词被串联在一起,我们仿佛觉得像是爽文里的女主光环照进了现实,所以这次姜萍这位草根少女逆袭的故事,来得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声势浩大。

除了姜萍,还有一位“天才少年”被人忽略

爽文根本不需要逻辑,离我们遥不可及,但这位站在黑板前的17岁天才少女,却似乎是触手可及的,所以成了人们的热捧对象。

除了金萍,本届比赛还有一个孩子,堪称数学“扫地僧”

大家都在讨论姜萍、羡慕姜萍、质疑姜萍的时候,在她强大的光环照耀之下,另一位孩子却被悄悄忽略了,他就是这次阿里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获得第26名佳绩的华育中学初三学子邓乐言。

比起姜萍,这位今年参加本届中考的14岁男孩,其实才是真正数学界的“扫地僧”。

我们先来看一下邓乐言的过往经历吧。

邓乐言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在数学这块崭露头角:

五年级时,就曾获得过东南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一组的第三名;

到了初一,获得第四届“刘徽杯”一等奖;

初二又获得第五届“刘徽杯”一等奖;

初三又获得“刘徽杯”金奖;

去年还获得东南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二组的第一名、同年获得阿里全球数学预赛竞赛第100名;

今年又获得北京大学第八届中学生数学科技夏令营未名奖(最高奖);

这次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获得26名的好成绩。

大家都把邓乐言比作一个江湖高手,并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头,叫“上海数学界言哥”,可见其年龄虽小,江湖地位却极高。

若不是今年姜萍的风头太盛,这位14岁的“言哥”一定名声大噪,一朝被天下知。

当然了,邓乐言除了自身的数学天赋以及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以外,“硬件”条件也是姜萍所不及的。

邓乐言就读上海的华育中学,这所中学建立于1999年,在初级中学里算是一所民办高端寄宿制中学,是上海所有中学中排名第一的好学校,而邓乐言就读的班级,也是这所学校里最厉害的。

他不光数学学得好,除了体育以外的其他非理科科目上,都能达到班级中上等水平。

他的记忆力特别好,记得6年级时班上所有同学的生日,在理科中尤其表现优异,在竞赛中曾同时获得数学和物理两个一等奖,在2023年开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就对何乐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个数学天才少年,因为他获得的奖项已经超过一个高中尖子生,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的结果。

这样一位14岁的天才少年,真正的“数学界扫地僧”,真实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同时期比赛的那些清北哈佛麻省理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为什么却没有姜萍关注度那么高呢?

为什么邓乐言没有姜萍关注度高?

首先,出身和背景的差异。

姜萍出身于普通中专,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入围的前30名中,她是唯一的女生,跟她相比,其他几乎全部来自于名校。

再加上姜萍是纯粹的底层草根出身,家里只有两个小屋,一个是平房,一个是土屋,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每个月只赚900块钱。

这是多么励志的穷苦少女逆袭传奇呀!

比起姜萍,邓乐言虽然年龄小,从五年级就开始参加各种竞赛拿奖拿到手软,可是毕竟出身名校,身边全是名师加持,这样对比他拿奖也就顺理成章得多。

其次,普遍的社会认知影响判断。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初中是打好基础的最佳时刻,每天忙着参加竞赛肯定会影响整体成绩,把全部学科学好、考个好的高中才是邓乐言当前要做好的事情,人们对他的经历没有太多共鸣。

而姜萍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中专生,很容易被联想成“埋没的天才”,再加上家庭条件那么差、学习条件又有限、身边又没有太多可以真正给予自己指导的老师,人们开始下意识把姜萍归类于一个“弱者”地位。

比起慕强,人们更习惯同情弱者。

最后,舆论的造势。

吹捧多,拉踩也多,姜萍的过往经历惹来羡慕,也有太多嫉妒,于是所谓“打假”、“质疑”都来了,丝毫不顾及当事人的意愿,舆论开始了一场单方面的狂欢。

喜欢他们,就别去打扰他们

姜萍火了,各种牛鬼蛇神又趁机出没,有人质疑她造假作弊,并一口咬定不相信一个中专生能跟清北高材生相提并论;

有人开始言之凿凿要“打假”姜萍;

还有人对着姜萍的板书挑三拣四,试图找出更多错误,来证实她并非真实实力;

总之,网络造神,又开始弑神。

幸好,姜萍和她的家人以及导师还保持着一定的清醒,选择“闭关”安静准备比赛,不受舆论影响。

姜萍需要的不是大家的围观,而是一个好的专心钻研的环境.

无论是姜萍也好,邓乐言也好,他们才只有十几岁,人生的大好年华才刚刚开始,不管一次竞赛是输还是赢,也无论多次竞赛是赢还是输,他们都还有大把的时间去钻研、去创造、去投入,人们无需质疑,也无需嘲讽,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支持和鼓励。

如果结果不那么美好,也希望网络的反噬能够稍微温柔一点,社会的学术环境能更纯净一些,人们对学术人才更尊重一些。

无论如何,让我们祝福这些孩子们,希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韧,不受网络影响,跟着内心坚持的信念勇往直前!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87

陪宝宝写日记

简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多平台育儿原创,专注育儿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