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亲子仪式大合集:为你的孩子选一种幸福吧

樊稠说育儿 2024-06-02 03:04:21

有仪式感的家庭,养出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富有力量。

仪式感,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作者 | 可乐妈

马上要到儿童节了,我所在的一个家长群里却是愁云惨淡:

一位妈妈说,现在一年到头各种节日,真不知道儿童节该给孩子买什么好。

另一位妈妈也表示,这代孩子什么也不缺,送啥都觉得可有可无。

这时,有个爸爸站出来,说:“不就是一个六一吗?真没必要搞那么复杂,折腾家长不说,还容易把孩子惯坏了。”

但实际上,礼物只不过是形式。

真正重要的,是借送礼物这个仪式向孩子传达我们的爱和重视,让他们感到被爱和幸福。

就像作家霖莜莜说的:

“一次次关于仪式感的探索和温习,是一次次关于爱的认知与确定。”

如果你刚好也不知道六一该给孩子准备什么的话,不妨看看今天这篇文章,为你的孩子挑选一种仪式感满满的幸福吧。

儿童节的幸福

是一次全身心的陪伴

听过这样一句扎心的话: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也显示,很多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并非是全身心投入。

有46.7%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有38.4%的家长会“顺便”刷微博、看朋友圈,还有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仅仅是旁观或忙自己的事。

但事实上,如果亲子陪伴只是敷衍了事,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难搭建起爱的桥梁。

关于陪伴,虎妈有这样几种好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1. 和孩子一起准备一顿大餐

2. 陪孩子读完一本绘本

3. 陪孩子一起做运动

4. 和孩子看一部纪录片

5. 带孩子一起去动物园

6. 睡前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孩子眼中,再昂贵的礼物,再多的金钱,终究都比不上爸爸妈妈认真、投入的陪伴。

陪伴,才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

儿童节的幸福

是奥特曼和小裙子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男孩小齐8岁生日那天,本来正头戴皇冠,坐在沙发中央,满怀期待地拆着家人送的生日礼物。

谁知,妈妈送了自己三套试卷后,姐姐又送了三套。

小齐望着手里数不清的试卷,当场崩溃大哭,说:“明年不过生日了!”

生活中,或许不少父母也有类似的想法。

逢年过节,便把试卷、练习册当作是给孩子的礼物,可结果,不仅破坏了孩子原本的好心情,还让他们产生了关于收礼物的心理阴影。

要是实在不知道送什么的话,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思路:

1. 带孩子去超市进行“一分钟限时购”

2. 送孩子一本相册

3. 根据孩子的喜好送他们一套课外书

4. 和孩子一起养条小金鱼

5. 和孩子一起DIY全家福

6. 送孩子一张“万能券”,凭券可以满足一个有效愿望

儿童节的礼物,最重要的不是价值,而是父母关于爱的表达。

借着这份礼物,让孩子明白:无论何时,他们都是我们视若珍宝的存在。

儿童节的幸福

是不扫兴的快乐

一位心理咨询师指出,现在很多家庭就像一个“精神病院”,处处充满了指责、抱怨和矛盾。

扫兴的父母就像手里举着一把晦气的扫把,随时随地致力于扫除孩子的喜悦,摧毁孩子的自信。

而想要孩子收获一个愉快、幸福的儿童节,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件事入手:

1. 支持孩子做一些“傻事”

2. 按照孩子的想法装饰房间

3. 陪孩子穿“奇装异服”

4. 让孩子尽情吃一次平时不允许他多吃的“垃圾食品”

5. 听孩子讲述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

6. 跟孩子分享好喝的奶茶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和偏见,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自我攻击。”

所以,想要一个孩子有无尽的力量,能够自信地探索未知,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不去扫兴。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他们才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成为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自己。

儿童节的幸福

是每一句“废话”都能被倾听和回应

经常有父母感到疑惑:为什么孩子在家里跟我们都没话说?

其实,孩子从叽叽喳喳到沉默不语,并不是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因为长久以来,孩子始终没能被理解,甚至被父母的刀子嘴所伤。

久而久之,孩子的分享欲和快乐自然就都消失了。

对此,虎妈建议大家可以:

1. 借助绘画、游戏等形式帮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2. 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秘密,引导孩子打开“话匣子”

3. 开一次家庭茶话会

4. 给孩子写一封信表达爱意

5. 听孩子分享一天的趣事

文学大家朱自清说过:“一辈子说话做文章,不能全是道理,得有点废话才有意思。”

父母和孩子之间更是如此。

耐心倾听,及时回应,整个过程中,克制住自己打断、评判孩子的冲动,亲子关系才更加和谐、融洽。

儿童节的幸福

是让孩子成为今天的主角

当你问孩子的意见时,你家孩子是否会脱口而出“随便”、“都行”、“无所谓”?

当你让孩子做决定时,你家孩子是否会吞吞吐吐,不敢担责任?

但你知道吗?

这并不是孩子的错。

台湾学者李崇建就曾告诫父母:

“如果一只鸡被关在笼子里面,关了很久,刚放出来,它也不会走路了。

如果一个孩子常常被规定要这样要那样,有一天你给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就试试以下几件事吧:

1. 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出门过节

2. 让孩子计划一次出行

3. 允许孩子今天自由支配零用钱

4. 让孩子决定去哪一家餐厅

5. 当孩子有不同意见时,耐心倾听他给出的理由

不管怎样,未来的人生终究是孩子自己面对,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爱为孩子兜底,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

这样,在生活的难题面前,他们才不会手足无措。

儿童节的幸福

是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被父母看在眼里

《少年说》中,有个才满12岁的男孩,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妈妈,她骂了我11年!”

原来,自打男孩记事开始,无论自己做什么,母亲都不满意,总是批评、指责他,而男孩幼小的心灵也因此变得千疮百孔。

男孩委屈地说:“一朵花,如果你每天去骂它,它会加速枯萎,我怕我有一天承受不住,自动枯萎了。”

最后,他声嘶力竭恳求妈妈:“你可以多表扬我一点吗?”

一句夸奖,一声表扬,对父母而言,或许不值一提。

但对孩子来说,却是能够唤醒自己内驱力,让自己从容面对生活中风雨的最好养料。

所以,这个儿童节,请父母发掘一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吧:

1. 鼓励孩子谈论自己的梦想

2. 夸奖孩子今天做得不错的地方,越详细越好

3. 请孩子帮自己一个小忙,并表示感谢

4. 把老师或周围人对孩子的正面评价打印出来贴在书桌上

5. 让孩子当小老师,教父母一个小技能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每个孩子生来就渴望向上、渴望成长,而父母的肯定和赞扬,就是他们一飞冲天最好的燃料。

儿童节的幸福

是孩子发现了可以追随一生的兴趣

你知道被称为“华文卡内基之父”的黑幼龙吗?

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有名的教育家,他的四个儿女都考上了名校,并且事业有成。

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几个孩子曾经都是问题小孩:

老大爱睡懒觉,三天两头迟到,甚至曾因睡过头错过了重要的考试;

老二总是打架惹事,一次差点用火柴点燃了邻居的汽油桶;

老三初中就开始化妆,小小年纪就交过不少男朋友……

然而,在黑幼龙看来,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无药可救的,只是因为他们花期不同,所以成长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其实,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有时,不是他们不开窍,而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帮孩子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1. 带孩子上一节音乐或绘画体验课

2. 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3. 和孩子谈心,听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4. 给孩子一下午自由玩耍、不被打扰的时间

养育孩子,有时就像种下一颗不知道品类的种子,需要父母不断探索培育的方式。

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用同一把尺子当作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唯有关注孩子的需求和特点,他们才能更好地绽放。

儿童节的幸福

是父母也做回了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往往大人写几千字的文章,虽无错字,或不通之处,但是无趣味价值;孩子写得很短,许有错字或不通之处,但颇有意思,因为他是真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世界的好奇越来越少了,对他人的耐心也越发少了。

趁着这个儿童节,不妨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做以下几件事,找回自己的孩子气,更好地理解、共情孩子:

1. 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搬家

2. 蹲下来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

3. 带孩子去一趟游乐园

4. 和孩子一起无忧无虑地放声大笑

童心不是一种年龄,而是一种能力。

有了这份能力,我们便能穿越时空,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情和丢失的童心,更好地换位思考,跟孩子平等对话。

而做回孩子,恰恰也是做父母最宝贵的智慧。

记得电影《公民凯恩》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凯恩是传媒界的大人物,但他却独独对童年时收到的一只雪橇念念不忘。

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父亲唯一给他买的礼物就是那一把雪橇,他们还给雪橇起了一个名字:“玫瑰花蕾”。

正是这只雪橇,让凯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并因此拥有很多欢乐的时光。

孩子的童年很短,短到一眨眼,他们就要长大了。

但仪式感带给孩子的幸福却很长,长到哪怕他们变成了大人,那些父母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送给自己的礼物和营造的仪式也会被一一珍藏在心间,成为根植于孩子内心的巨大力量。

希望这个六一,孩子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和付出,收获一个欢声笑语又充满意义的节日。

0 阅读:2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