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的快乐,才能养出一个有能量的孩子

樊稠说育儿 2024-06-10 08:48:59

成绩决定不了孩子的一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童年记忆都更重要。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是家庭教育最基础的配置。

作者 | 枫子

前两天去朋友家串门,恰巧撞见朋友上初中的女儿正声泪俱下地控诉她:

“我都写了一天的作业了,我看会儿小说怎么就不行了?”

“我是人,不是机器!我要学习,也要玩啊!”

原来,女儿每天晚托回来,不仅要做学校的作业,还完成她额外布置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玩。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又要辗转奔波一个个课外班,比上学还忙。

女儿觉得透不过气来,求着朋友每天给她留一点时间,让她放松一下。

面对女儿的哭求,朋友却一口就拒绝了:

“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也只是一下的,只有学到了的东西,才是学到了。现在不痛苦,将来更痛苦。”

但真的是这样吗?

李玫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快乐乐。”

是啊,功利教育下,分数、排名固然重要,但保护孩子的快乐也同等重要。

毕竟,成绩是一时的,成长却是一生的。

早早地剥夺掉孩子的自由与快乐,只会耗尽他们宝贵的心理能量,阻碍其健康成长。

现在不快乐的孩子

以后也很难快乐

还记得《北京第一代鸡娃的血泪史》的作者王食欲吗?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的生活就被学习和各种兴趣班填满。

除了吃饭,她其余时间都在上课。周末,她同时要完成学校及9个冲刺班的全部作业。

熬夜写作业,早已是常态。

步入初中后,为了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她更是拼命内卷,多次拿到班级前三名、年级前五名。

高中,她如愿被北京最好的重点高中之一“北京四中”录取。后来,还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影。

优秀如她,内心却始终紧绷着弦,不敢休息,不懂享受,不会快乐。

之后,更是患上躁郁症,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有一次半夜,她突然想跳海自杀。便给妈妈打电话说:“我不想活了,活着实在没意思!”

万幸的是那天天气不好,船只封闭了所有的甲板,王食欲才没有跳海。

但轻生的念头却一直徘徊在她心头,她无数次走在岸边,都有往下跳的冲动。

看到女儿如此痛苦,妈妈才意识到,自己这些年的鸡娃行为一直在摧毁女儿的幸福。

妈妈很后悔,她想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女儿,带她去游乐园、去旅行,让她和朋友尽情玩游戏,让女儿去找寻快乐……

但人生没有如果。

长期的鸡娃教育,让女孩把成长中的能量都用来学习、缓解焦虑、抵抗压力上,所以,哪怕她考了高分,上了名校,她的内心也是荒芜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优秀的孩子,会患上空心病、抑郁症的原因。

他们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而是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太少了,不足以支撑他们走下去。

网上一位博主就曾自述:

“小时候总以为熬到了大学,就能天高任鸟飞。可事实却是,人生就是不停地在卷,小时候卷成绩,长大后卷工作,卷绩效。”

现在的她,虽做着一份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却只觉得日子被工作、被功利心,以及无尽的忙碌裹挟,每天都觉得无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家长“牺牲”孩子的童年,或许可以博取一个好的“未来”。

但被透支的生命活力,被消耗的精神能量,却需要孩子用一生来治愈。

保护孩子的快乐

才能养出一个有能量的孩子

在英国,曾有一项持续了70年的大规模研究,结果表明:

那些最有能力也最愿意给孩子提供无忧无虑童年的阶层,他们的孩子语言和数学能力,比同龄人高出整整一年的水平。

此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个人成就、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也会更好。

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们拥有一个自由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保护好孩子的快乐,就是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能量。

“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在给家长的教育建议里也提到,孩子快乐成长的样貌,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她女儿上小学时,班上的小朋友一到周末就像赶场一样去上多个兴趣班。

刘称莲却只给女儿只报了一个芭蕾,其余时间都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玩。

即便上了高中,刘称莲也保证女儿每周要有一天放松的时间。

高二时,为了给女儿解压,刘称莲甚至带着女儿深夜飞往内蒙古,只为实现女儿看流星雨的梦想。

彼时,凌晨4点,零下15度,周围都是空旷的荒原,虽然又黑又冷,他们感受到的却是一道道流星划破黑夜的震撼。

刘称莲说:“这是一个十分疯狂的决定,但如果时光倒流,我仍会坚定地选择带孩子去。这样的实际行动,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内心,这远比简单的安慰来得更加有效。”

多年以后,女儿回忆起这些往事,也无比感谢刘称莲的“快乐”教育,让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总是很快就能生出一股力量去面对。

正如奇葩说辩手席瑞说的,家庭很重要的一个功效就是:帮孩子制造更多可供回忆的快乐瞬间。

这些小小的快乐,就像一个个能量子弹,会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

让孩子的生命充盈,内心富足,也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我搭救的阶梯。

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

是被允许做这些事

朱永新曾说,决定人一生的从来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和美好的童年记忆。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人生也无法逆转。

这条没有回头路的成长历程中,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或许就是能够被允许做这三件事。

1. 允许孩子做闲事

白岩松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世界杯夺冠之夜正逢周日,儿子第二天需要早起上学,但他仍答应了儿子通宵看球的请求。

比赛进行到90多分钟时,儿子喜欢的球队仍以1:2落后,儿子绝望地哭了;

91分时,球队终于2:2扳平;

93分,比赛即将结束,球队临门一球,以3:2的比分反败为胜,儿子喜极而泣。

对此,白岩松说,自己只是干了一件很小,但天下父母都不敢干的事,那就是让孩子花时间做点无用的事。

但这件事带给孩子的快乐,却是终生难忘的。

教育,不应该只有规范和监督,还需要有“放纵”和“放手”。

允许孩子有一些时光去做自己喜欢的,不那么功利的事情,比如观察蚂蚁,看闲书、胡思乱想……

让孩子的时间装一些无用的琐事,孩子的心灵才能塞满愉悦感,孩子的人生才能松弛而富足。

2. 允许孩子自由地玩耍

沈华清教授曾说: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是啊,多少孩子,就连课间十分钟,也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他们不仅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课业负担,还承受着长久的身体疲惫与精神捶打。

如果放学后,孩子依然得不到释放,没有自由,没有玩耍,那些负情绪、高压力堆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能压垮孩子。

允许孩子肆意地去跑去跳,去玩去闹,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宣泄的出口,消除疲劳感、恢复精力。

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多限制和束缚。

被允许玩着长大的孩子,童年是彩色的、是跳跃的,生命是充满着阳光的。

3.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果说,应付功课是一个耗电的过程,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则是在充电。

因为,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愉悦身心,还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保持能量满满。

就像前文提到的王食欲,在她最无助和绝望的时候,妈妈提议她去做曾经最喜欢却不被允许的事——写小说。

事实证明,当她把心底的那份喜欢重新捡起来时,她沉浸其中,所有的压抑、不开心,都在笔尖下一点点消失,她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松弛,还出版了自己的小说。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那么几个无关学习、看似无用的爱好,请一定要守护好这份热爱。

心中有爱的孩子,眼里有光,身上有劲,脚下有路,手中有梦。

这样的孩子,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活出精彩。

童年,对于一个人一生意味着什么?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那是一场“圆体旋转”旅程。

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方式,是围绕着童年生活旋转的,有些人终其一生,他的生活都可能只是童年经历的不断重复。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所以,真爱孩子,就不要试图去牺牲孩子的童年,去博取孩子的未来。

保护好孩子的快乐,孩子才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多给孩子一些甜蜜的回忆,才是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点个赞吧,与各位父母共勉。

1 阅读:13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