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长大后自驱力越差?

樊稠说育儿 2024-06-04 01:42:01

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懂得拼搏和进取。

别让你过度的物质富养,消磨了孩子的斗志。

作者 | 土豆妈

我在老家有个侄子,家里条件还不错,父母都是县里的公务员。

可这孩子却有个问题,就是太“松弛”了,松弛到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来。

听堂姐说,这次考试他又是全班倒数。这都马上中考了,但他一点也不着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家里人什么招数都用了,奖励、威胁,甚至打骂,可他就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趁着五一假期,堂姐带着侄子来我这里小住了几天,想着让我开导开导他。

但侄子一来,每天就是窝在客厅里玩手机。

我说带他去爬山,他嫌太累了不想去,说带他去科技馆逛逛,他说又“那没啥好看的”,总之就是不感兴趣。

堂姐又郁闷又无奈:

“你说说,从小到大哪一样我们都没亏待过他,他倒好,一天天地就跟那‘咸鱼’一样,躺平了……”

其实不仅是堂姐一家,很多父母如今都正面临着这样的教育困境。

孩子一出生,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衣食住行他们什么都不用愁。

可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没有上进心,推不动也拉不动。

现在的孩子确实“什么都不缺”,但问题恰恰也就出在这上面。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男孩,陈时鑫。

他出生在四川凉山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家境贫寒。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种田,家里还有瘫痪在床的奶奶。

他小小年纪,早已学会了帮母亲干各种农活,插秧、割谷、喂猪都不在话下。

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去山上捡菌子、采茶叶,或者到河沟里捉泥鳅,然后拿到县城去卖。

换了钱,不买零食和玩具,而是攒起来买书和学习用品。

后来,他到县城里念初中,为了省钱,他选择了走读,每天来回要走十几公里。

冬天,脚上长了冻疮,疼痒难耐;夏天,暴雨常常打湿衣服书包,鞋里也灌满雨水。

到了高中,离家300多公里,一年只能回家两次。

生活也依然拮据,他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捡别人丢弃的辅导书。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那颗求知若渴的心,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

凭借努力,他考上了南京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大学期间,他也丝毫没有放纵懈怠,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及证书。

在这里,他还找到了自己的终生目标,并为此而选择到香港攻读博士。

在陈时鑫身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身上最珍贵的,就是一个少年的斗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驱力。

这样的孩子,有理想、有目标,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也不需要外力的推拉,就好似自带马达会不断地往前进。

和陈时鑫不同,如今的孩子没吃过苦没受过穷,想要的一切都唾手可得,自然也没有要奋斗的动力了。

曾看过一位帝都的博士妈妈,对比自己和儿子的学习状态。

她从小上进,斗志满满,学习上全都是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小镇好不容易才拼到了北京。

如今也算是中产家庭,一家人衣食无忧,没事就到国内外旅行。

可她砸钱养出来的孩子,却超级佛系,毫无斗志,很多时候都要她推一下才勉强走一步。

就像@哈佛亮爸所说的,家庭条件越好,孩子的自驱力会越往下掉。

他见过的许多家庭,但凡是物质条件不错的,孩子几乎都没什么上进心,甚至连个愿意投入时间的兴趣都没有。

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父母兜底。

有的家庭,其实也不是多么富裕,但给孩子的却太多太多了。

一位家庭指导师说,在儿子两三岁时,她常常出差,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内心觉得亏欠孩子。

所以每次回来的时候,儿子要什么她就买什么。

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地点,她都不忍心拒绝儿子的要求,以为这样就能弥补他。

久而久之,儿子开始变得无欲无求,不管她表扬还是批评,儿子都不在意。

哪怕在学校总是最后一名,儿子也无所谓。

不管买再多的好吃的或者好玩的,都刺激不了儿子了。

这时候她回忆起之前的教育,痛恨自己当初总在无限制地满足孩子,导致孩子没有目标和追求了。

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不用努力就能得到,他真的就懒得努力了。

很多父母在教育路上,都踩过这样的坑。

一味的物质富养,过度地满足孩子,会一点点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的儿子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俞敏洪。”

因为儿子的成长环境,让他觉得自己拥有很多,又能接受好的教育,想买什么也都能买到。

所以不管俞敏洪怎么鼓励儿子要努力奋斗,儿子的奋斗精神就是不足的。

那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帮助现如今的孩子唤醒自驱力呢?

首先,给孩子花钱,永远比自己少“三分”。

见过一个厌学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想学习,他是这样答的:

“读书多累啊,我妈现在给我那么多钱,我日子那么好过,读什么书啊?

再说了,就算考上大学了,出来一个月能有多少工资,现在我妈一个月给我5000的零花钱。

那我还读什么书啊,我啃老就好了啊!”

教育家三川玲告诫过父母:千万别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不管家境如何,都不要在物质上过度给予,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因为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懂得拼搏和进取。

第二,让孩子有适当的“饥饿感”。

在一档亲子节目中,主持人朱丹说,女儿1岁多的时候在朋友家弹过一次钢琴。

当时她特别兴奋,回家二话不说立马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

应采儿却当场痛批:“你大错特错了!”

她的儿子Jasper小时候也想要钢琴,但应采儿一直没给儿子买。

而是告诉儿子:“钢琴有点贵,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你就先好好学,等你学好了,妈妈会在你生日的时候送给你。”

后来,Jasper勤学苦练,一点点进步,连老师都很赞赏,应采儿也兑现了她的诺言。

其实这就是“饥饿教育法”,如果孩子想要什么就立马给他,那这东西就会变得很廉价,因为轻易得到的孩子不会珍惜。

适当地让孩子“饿一饿”,才能激发他“想吃饭”的欲望,并且更加专注和投入。

第三,允许孩子有一些“没用”的爱好。

有个9岁的男孩叫柒柒,小时候内向腼腆,不爱说话。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各种昆虫,为了看蚂蚁,在地上一蹲就是一个小时。

他会把螳螂、甲虫都带回家养,为了深入了解各种昆虫的特点,他还会主动去翻阅各种书籍。

日积月累,他认识的昆虫越来越多,同学们都叫他“昆虫百科全书”。

他也因此结交到了很多新的朋友,性格也慢慢地自信开朗起来。

他还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目标——考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或者昆虫专业。

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不知疲倦的,他会有不断学习和钻研的激情。

父母们不妨摒弃自己的功利心,呵护好孩子的热爱,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心无旁骛做一件事的快乐,孩子的内心就会慢慢形成强大的自驱力。

马斯克曾在演讲中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令人忧虑的是今天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外在压力和奖励。

结果是他们既不会有宏伟的目标,也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的未来我都不愿意去想象。”

别让你过度的物质富养,消磨了孩子的斗志。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0 阅读:29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