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活捉蒋介石的英雄孙铭九,西安事变结束后,为何沦为汉奸?

强强谈历史 2024-06-13 20:38:51



1936年的西安事变,无疑是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起的“兵谏”,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将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置于华清池的险境之中。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起震惊中外大事件的最大功臣,竟是一个青年军官,他的名字叫做孙铭九。

当初的他,是张学良的机要随从参谋和卫队营长,为后来的全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孙铭九的人生轨迹却在西安事变之后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他从一位民族英雄,变成了被贴上“汉奸”标签的叛徒。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将钟表拨回至1936年。

当时,整个中华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中,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内乱不断。

可是,日本侵略者也加紧了扩张步伐,他们已经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并继续向华北扩张。

社会各界人士深感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迫切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可是,蒋介石并不为所动。

此时,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一些地方势力逐渐壮大,如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权。

他们认识到,如果不停止内战,中国将无力抵抗外敌。

于是,二人便决定,联合采取行动,逼迫蒋介石改变政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行动之前,张学良便想到了自己手底下的这名军官——张铭九。

当时,在张学良的眼中,孙铭九不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部下,更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

在东北军的多次战役中,孙铭九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日决心,这也使得他在军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很快,张铭九就成为了张学良的机要随从参谋和卫队营长,深得张学良信任。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召集孙铭九和另一位关键人物王玉瓒参加秘密会议。

这次会议上,张学良严肃地指出了行动的重要性,并强调——“要抓活的,绝不能把他打死”。

随后,他详细部署了行动计划,并对孙铭九和王玉瓒的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

张学良对孙铭九说:“铭九,这次行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我需要你展现出最大的勇气和智慧。你和王营长要密切配合,确保行动的成功。”

孙铭九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坚定地回答张学良:“少帅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1936年12月12日,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西安城,寒风凛冽。

孙铭九率领着卫队营,在夜色掩护下,悄然接近华清池,欲捉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他深知,这一行动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他的内心虽然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决心。

王玉瓒营长的卫队作为内应,已经事先控制了华清池的外围防线,为孙铭九的行动提供了便利。

当孙铭九的部队接近蒋介石的官邸时,他们遭遇了蒋介石的贴身卫队。

一场短暂的交火随即爆发,子弹在夜空中呼啸,火光在黑暗中闪烁。

孙铭九的部队训练有素,他们迅速制服了对手,后又在夜色中快速移动,穿过庭院,绕过守卫,逼近蒋介石的官邸。

这时候,孙铭九命令士兵们停下,观察四周,确保没有被发现。

随后,在孙铭九的指示下,士兵们迅速穿过官邸的大门,进入院落。

孙铭九带领着一队人马,直接冲向蒋介石的卧室。

卧室的门被一脚踢开,孙铭九率先冲入,枪口对准了床铺。

但床上空无一人,只有散落的衣物和一副假牙。

孙铭九的心中一紧,他立刻意识到蒋介石可能已经逃离。

他转身,命令士兵们搜查整个官邸。

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检查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可是依然没有找到蒋介石。

蒋介石竟然在他们到达之前逃了,这一消息使得张铭九心头一紧。

要知道,这次如果抓不住蒋介石,就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蒋介石到底逃到哪里去了?

孙铭九立即下令部队对华清池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搜查,他知道,蒋介石不可能跑得太远。

在山中,孙铭九和士兵们仔细搜索,他们分开行动,覆盖了更广的区域。

孙铭九沿着一条小路前进,他的目光锐利,耳朵敏锐,捕捉着周围的一切动静。

他的脚步在山路上稳健而迅速,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蒋介石。

终于,孙铭九在一片草丛中,发现了蒋介石的踪迹。

他示意士兵们包围上去,自己则慢慢靠近。

蒋介石和他的两名护卫就藏在那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不安。

孙铭九停下脚步,平静地对蒋介石说:“蒋委员长,为了民族的利益,请您跟我们走一趟。”

蒋介石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军官,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逃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孙铭九的护送下,蒋介石被带离了华清池,而这一行动,也标志着西安事变的正式开始。

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一事变,不仅改变了蒋介石的一生,也改变了张学良和张铭九的一生。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捉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国内外,引起巨大震动。

南京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调动中央军向陕西进发,意图迫使东北军和陕军释放蒋介石。

两军对峙,局势紧张到了极点,战争一触即发。

张学良和杨虎城不确定如何是好,向陕北红军寻求帮助。

共产党为了国家大局,放下了与蒋介石的恩怨,推动双方和平解决争端。

周恩来亲自前往西安,统一了东北军和陕军的思想,同意释放蒋介石,并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为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红军、东北军和陕军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合阵线,共同应对外敌,不给国民党反对派可乘之机。

孙铭九也因为在事变中活捉蒋介石的功绩,被张学良提拔为东北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兼任新成立的抗日先锋总队总队长。

然而,这一大好局面却再次破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要求张学良亲自护送他前往南京。

张学良选择相信蒋介石为人,便答应了。

那天他身着戎装,面容庄重,陪蒋介石一起登上了飞机。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在南京,还有一盘大棋在等着他。

飞机降落南京,张学良立即被拘留,随后在南京法庭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软禁生活。

南京政府不仅扣押了张学良,还要求东北军、陕军撤离西安,这一消息让留守的东北军陷入了混乱。

主张和平解决的老派将领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希望南京方面能确定他的职务和名义,再讨论派驻外地的方案。

而孙铭九等少壮派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才能确保张学良的安全,对和平解决的主张感到不满。

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1937年2月2日凌晨,孙铭九一气之下,等人刺杀了王以哲等东北军元老将领,军队面临分崩离析,西安城陷入恐慌。

为稳定军心,杨虎城下令通缉孙铭九等人。

自知犯了大错的孙铭九四处逃亡,最终无路可走,只能求助于红军。

在一次与周恩来的会面中,他跪倒在地,寻求宽恕。

周恩来温和地扶他起身,告诉他认识错误已是进步,共产党会支持东北军的正当行动。

为了避免孙铭九遭到东北军元老派的报复,周恩来安排刘鼎秘密护送他前往陕北红军驻地。

可这依旧改变不了孙铭九走下坡路的命运。

在陕北躲避两个多月后,孙铭九被送往北平,随后隐居天津。

当然,隐居生活并不美好,他一边要躲避东北军的通缉,另一边还要躲避蒋介石的追杀。

也因此,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抗日浪潮中,孙铭九却无法加入抗日军队。

更困顿的是,他的生活来源也没了,如何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恰好当时,汪精卫来天津宣传曲线救国的理念,张铭九心中再次燃起了成就一番事业的渴望,便积极与汪精卫接触。

1943年,孙铭九成为了汪伪政府的参赞武官。

孙铭九希望重新带兵,他前往开封组织抚安办事处,试图拉起一支队伍。

至此,他从反对蒋介石政策的抗日分子,沦为汪伪政权下的汉奸,甚至担任了伪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自知大势已去的孙铭九向国民党政府投降,他期望通过投降能够获得新生,摆脱战犯的污名。

但这一行为,却未能得到国民党人的认同,许多声音质疑他的动机,对他的选择表示不满,将他派往东北,与我军敌对。

之后,孙铭九被解放军俘虏。

新中国成立后,孙铭九成为政治审查的对象。

周恩来总理认为他在担任伪政府高管时,并未参与屠杀过抗日军民;

他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并未与我军敌对;

再加上他确实在西安事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便恢复了他的自由身。

后来,上海市政府还聘任他担任了参事。

从一位抗日英雄到汉奸,再到投降国民党,最后留在上海,反映了张铭九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挣扎。

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缩影。

正如那句话所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更何况抗日战争,是那个时代,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座大山。

也幸好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历史的审判后,孙铭九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尽管这个归宿充满了坎坷和不易,但依旧是新生活的开始。

这也许就是生活的真相。

0 阅读:1

强强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