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北攻南,两场“围魏救赵”的较量,葬送太平天国最后希望

风雪太平史 2024-04-05 15:22:44

前言:网上有讨论太平天国最惨重的一场战场失利,不少人都认为是安庆失守。

安庆的失守属于战术层面,从战略层面来说,安庆作为天京上游屏障,必须坚守,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两万多守城将士,以及众多解围将士的牺牲,属于战败情况下的牺牲,尚有意义。

太平天国真正惨重,而且毫无意义的战场失利,当数雨花台会战后的“进北攻南”。在洪秀全登峰造极的瞎指挥之下,太平天国白白损失数以万计兵力,最重要的是精锐兵团的丧失,再也无力在天京外围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只能坐视湘军套在天京上的绞索越收越紧。

洪秀全的一厢情愿

1862年11月26日,雨花台会战失利,李秀成率军撤回天京,面见洪秀全。

洪秀全对李秀成未能解围就擅自撤退十分恼怒,将其王爵革除,仍然统军,准备执行下一步军事行动。

正所谓“解决关键的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太平天国眼下关键问题就是天京解围,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湘军撤军。

为了让湘军撤军,洪秀全命令李秀成率领大军北渡长江,具体战略目标有三:

第一,太平军北渡攻打武昌,迫使南岸湘军回救北岸解除天京之围。

第二,重占淮南产粮区,解除天京粮荒。

第三,联系当时在豫皖一带的扶王陈得才与捻军张洛行部,重振皖北,进取江西,恢复天京上游屏障,减轻天京压力。

这项战略就是“进北攻南”,李秀成率主力“进北”,同时侍王李世贤攻金柱关,堵王黄文金、辅王杨辅清、襄王刘官芳等继续攻宁国等地,这些皖南方面的策应就是“攻南”。

不知道洪秀全是在什么状态与有没有更新情报的前提下制定这个计划,想得是挺不错,可惜细究起来,却是错漏多多。

首先第一项太平军北渡西进,迫使湘军回救北岸,实质就是“围魏救赵”,太平天国之前已经用过两次:1860年5月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佯攻杭州与随后1860年9月第二次西征合取武昌。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役成功解京围,可能令到洪秀全念念不忘,又想再来一次。

“围魏救赵”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攻敌人所必救”,杭州与武昌在当时都是敌人重要钱粮后勤基地,是必须要保卫的地方。

这次的目标再定为武昌,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曾国藩的至交,湖北巡抚胡林翼已经去世,湘军粮饷在湘、皖、粤、赣数省征集,曾国藩总督的也是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湖北与湘军的关系已经不大,攻武昌难以调动湘军。

再说第二项,淮南确是产粮区,那是以前,经历那么多年战乱,太平军捻军清军梳子篦子剃刀来回那么多次,再加上大疫,早已经是赤地千里,田地荒芜。最要命的是洪秀全选择进军的时机,是旧历年底,不单天气寒冷,刚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田地哪来的收成。李秀成军队要在当地征粮,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最后一项,扶王陈得才率军在湖北被清军击败,西趋陕西,离天京越来越远。张洛行被僧格林沁穷追猛打,已经接近败亡。

“进北攻南”三项目标,除了第三项属于战场变化,前两项的不利因素应该是可以提前考虑的,洪秀全却是不管,强令李秀成执行。

李秀成肯定不想进行,清军已经开始在苏南反攻,他认为还是应该先解决苏南再解京围。

只是洪秀全正当盛怒,李秀成没有底气争辩,只能依令执行。

洪秀全与李秀成的军事会议——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初期的顺利

12月1日,“进北”先头部队章王林绍璋、对王洪春元、忠二殿下李容发先行渡江,从下关到九洑州,为后续大军开路。

林绍璋与洪春元都是直属天京的朝臣,他们先行出发,很可能是洪秀全的意思,造成大军已经渡江的既成事实,逼李秀成跟进。

李秀成没有马上出兵,1863年年初,因为苏南出现变故,不得不赶回苏州。

在李鸿章大军威胁下,苏南太平军守将中的不坚定分子蠢蠢欲动,镇守常熟、昭文二县的钱桂仁与淮军将领程学启联络,意欲献城投降。

李秀成收到苏南有人谋叛的情报,带数百人返回,杀死钱桂仁派到苏州的内应,钱桂仁当时在苏州,内奸的身份没有暴露。

留在常熟、昭文的钱桂仁部将骆国忠为抢功劳,1月16日举城向李鸿章弟弟李鹤章投降。苏南的形势一下子变得复杂。

李秀成于19日率慕王谭绍光、潮王黄子隆等人攻打常熟,一直到2月底,才回到天京,调集护王陈坤书、顾王吴如孝、爱王黄崇发等,号称30万大军,准备渡江。

有人说李秀成有意拖延三个月时间才出兵,这说法不知有没有考虑到李秀成大军刚经过雨花台会战,肯定要休整,苏南变故也拖了时间,李秀成率军渡江时,常熟的战斗仍在持续,谭绍光最终也未能成功平叛。

回头说说先渡江的林绍璋、洪春元部,渡江后迅速依计划围攻守卫江北的清军李世忠部。

李世忠是太平军降将,原名李昭寿,投降后官至江南提督,其麾下军队战斗力本来就差,加上当时靠山胜保屡屡被参,离革职拿问为时不远,李世忠也无心恋战。

先锋太平军攻破北岸重要登陆据点江浦和浦口,期间林绍璋受命返回天京,洪春元率军继续西进,连破安徽含山、巢县、和州三地,逼近无为州,“进北攻南”初期阶段顺利。

1月13日,洪春元率军逼近无为北门,有湘军援军到达,攻城受挫。几天后,陆续有其他援军来到,彭玉麟亦率水师到达江面。湘军势大,对围城太平军发动进攻,洪春元只得停止进攻,固守等候李秀成大队。

看上去湘军已经有了应对,正在集结部队。实际上,洪秀全一厢情愿的谋划,难瞒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更何况行动规划已经泄露。

皖北天长至六安一带地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曾国藩的见招拆招

1862年12月底,守卫镇江的冯子材截获一份李秀成发给干王洪仁玕的信件,得知太平天国“欲先窜皖省后解金陵之围”。

清廷急令曾国藩:

逆党由九洑洲北渡,谋窜皖北庐州、和州及江浦六合以犯上游,计将牵制金陵官军,乘虚复扑……

太平军先头部队渡江,已经引起曾国藩警觉,综合情报与对老对手的了解,曾国藩迅速判断出太平军的行动目标:

忠酋往年以偏师破浙江,分官军之势,而以全力攻扑金陵老营。此次或以攻窜和、含、巢、庐,仿往年破浙之故智,而全力再攻营(指雨花台)与金柱。

曾国藩制定两项对策,一是命令皖北各地守军固守,同时派遣部队进援皖北,以庐州、无为为第一道防线,对太平军围追堵截。

二是推行坚壁清野。实际上无论皖北皖南,历经多年战乱,情况已经惨不忍睹。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春霆(即鲍超)由巢北(巢县以北)进兵,数百里内。寸草不生,办柴极难!子药米粮转运亦殊不易!“

清兵将原本极为有限的粮食集中起来,令到太平军在当地筹粮难上加难,曾国藩料定:“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

2月27日,李秀成大队在天京中关、下关渡江,兵分两路,陈坤书、吴如孝、黄崇发负责牵制李世忠部清军,守住两浦后路,李秀成则亲率主力约20万一路向西,向湖北进发。

经过巢县期间,李秀成看到这里百姓历经劫难,哀鸿遍野,遂下令属员购买粮食,赈济灾民。

当时皖北只有巢湖平原一处还产粮,巢湖边的巢县都这样,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李秀成继续西进,面临困难肯定越来越多。

4月19日,李秀成主力猛攻无为州西北的石涧埠,守卫的湘军筑垒坚守待援。太平军数万人昼夜围攻,却是相持不下,期间还被守军趁虚焚毁战械贮备。

太平军继续围攻,成功绕到湘军营后筑垒,断其粮道。

石涧埠战况危急,曾国藩坐不住,开始调兵增援。

曾国荃从天京城下抽出彭毓橘一部人马,彭玉麟亦派出一队水师渡江北进,曾国藩再调皖南鲍超一军前往无为。

湘军密集调动的半个月期间,围城的太平军形势越来越恶劣。日后李秀成在自述中写道:

此(彼)不出军,专守为稳,以逸代(待)劳,攻数日未下。天连降大雨不息,官兵困苦,病者甚多,一夜至天明,合管(馆)病倒,见势为难,攻又不下,战又不成,思无法处,清军又不出战,总以严守为强,后处(路)救兵又至,我军病者又多,无兵可用。

当时是农历三月中,太平军不适应皖北当地阴雨天气,又逢大疫,病倒不少,战斗力大为减弱。

5月4日,清军援军到位,约定于此日解围。时间一到,守军与援军纷纷杀出,内外夹击,扫平太平军营垒,李秀成不得不率军撤围,向庐江进发。

前述在无为城下等候李秀成大队的洪春元,被李秀成调往攻打庐江。庐江守将是总兵吴长庆,也即日后的淮军名将、袁世凯老上司。

吴长庆是庐江当地人,其父在太平天国西征时组织团练,战败被杀。吴长庆因而特别痛恨太平天国。

李鸿章建立淮军,吴长庆加入成为最初十三营之一,助守上海,李秀成退兵后,受命返回家乡庐江募新勇,刚好李秀成渡江进军,曾国藩截留吴长庆军队助守。

吴长庆死守庐江,曾国藩再调鲍超军前往解围。李秀成无意在庐江城下浪费太多时间,撤围经桐城、舒城,转向六安。

战斗中的太平军——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穷途末路下的东返

李秀成计划是占领六安后,进入湖北,兵分两路,一路到黄州,一路到汉口,完成既定目标。

5月12日,忠王大队分兵三路猛攻六安。六安城东门因为年久失修,在激战中忽然间崩塌六七丈宽,太平军欢呼冲入,清军连忙飞骑增援,堵住缺口,歼灭入城之兵,太平军未能破城。

曾国藩再调鲍超部兵前往六安。援军未到,太平军攻势已经停顿下来,军队伤兵多,粮草紧张,不得不分派部队四处征粮,征粮也不顺利,时常遭到守军的偷袭。

次日行兵,赶到六安,正逢菁黄不接,那时想去会陈德才之军,此地无粮,不能速去,不得不由,迎(回)军返佩(辔),由寿春边近而回。

李秀成大军无粮,湘军多路援军逼近,不得不改变原计划,由六安北上前往寿州。

李秀成选择北上寿州比较奇怪,清廷有官员认为“系受苗沛霖诱劝之故。”苗沛霖确实在僧格林沁离开皖北后降而复叛,然而其人反复无常毫无廉耻,更害死英王陈玉成,李秀成断然不会再相信他的鬼话。

北上有可能是会合在此地活动的捻军,可惜当地情况更糟糕,张洛行已经在4月败亡于僧格林沁之手,寿州经过苗沛霖祸害,早已经是民穷粮尽一片荒芜。

李秀成在自述中的回忆,字数虽然不多,却看得人触目惊心:

此地正无粮,被苗佩林(苗沛霖)之兵久害,民家苦于万分,官兵又未得食,饿死多多,食草冲(充)饥,如何为力。

太平军陷入绝境,“进北攻南”完全没有了可行性,李秀成不得不引兵东返。

在回军路线的选择上,李秀成没有按来时候的巢县、含山、和州,而是从皖北继续东进,在6月2日出现在天长县境内。

曾国藩马上警觉,李秀成莫非另有盘算?

天长县离重镇六合与扬州都很近,是不是想攻六合或者扬州,打通天京燕子矶交通线?从江北运粮过去?

如果李秀成确是这样盘算,也不失为西进失败后的及时调整,对解决天京粮荒有所帮助。

为破坏李秀成计划,已经充分拿捏洪秀全性格的曾国藩,传书曾国荃,命令也来一场“围魏救赵”,逼李秀成大军回师天京。

前述“围魏救赵”必须攻敌所必救,天京城下必救的地方,就数雨花台要塞。

守卫雨花台的是曾与李秀成一起进北的对王洪春元,因为是洪姓宗亲的关系,被天王调回授予守卫要隘的重任。

6月13日夜晚,曾国荃对雨花台要塞发动偷袭,一举攻破坚垒,逼近天京南门聚宝门外。洪秀全大为惊恐,先是斩了要负主要责任的洪春元,再不顾一切地急令李秀成回京。

天京危急,同时苏南战事也不顺利,6月1日淮军与常胜军攻克苏州门户昆山,谭绍光战败。李秀成遂在16日撤出天长,制定“近救金陵,远救苏州”的计划,开始整个“进北攻南”最悲惨的一场战斗。

湘军水师进攻太平军阵地——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渡江,死亡之途

李秀成回援的路线是从江浦、浦口、九洑州渡江,从20日开始,时逢连日暴雨,长江水涨,江北岸边道路难行,湘军又事前将船只收走,太平军缺船,渡江速度极慢。

湘军把握这个最好的机会,集中水陆大军,包括陆师提督鲍超、萧庆衍,水师统帅彭玉麟、杨载福等,进行夺取九洑州、堵截李秀成主力过江的作战计划。

湘军先攻打两浦,两浦守军不战而逃,渡江太平军乱上加乱,南渡计划更加被动。

湘军各路集中到江边,枪炮猛轰半渡太平军,处于饥饿状态的太平军难以组织抵抗,恰好长江因为暴雨发大水,被湘军杀死者或者溺死者数以万计。

就算少数人幸运搭上南渡的舟船,也难逃被湘军水师炮弹击中。

亲历这场战斗的太平军洋兄弟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

我所看到的岸上的一切悲惨景象真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许多身体过于衰弱完全不能动弹的兵士,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他们为了回到这里,曾经付出了这么许多的艰苦奋斗,忍受了这么许多痛苦,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留下来等死。他们的人数太多,所以他们的同伴无法一一加以援手,帮助他们在敌人的炮火之下渡江。炮弹不断地在这些骨瘦如柴的人们中间轰轰地爆炸。人群过于密集,许多人都被后面的人挤落江中,为江水卷去。成千的炮艇向这些拥挤在一起寸步难移的人们猛烈地轰击。那些精疲力尽的残存的兵士从倒在地上的自己同伴的尸体中间慢慢地挣扎出来。这些景象算是令人惨不忍睹。

未过江的太平军进入九洑州,也是极惨。

洪水下的九洑洲一片汪洋,洲上原来的守军因有顾虑,害怕湘军奸细混在其中,不纳这些太平军进入。湘军水师又已经截江,不能南渡,只得争向芦苇丛中走,芦苇丛水情复杂,水深均在一丈以上,人马挤在一起,很快被洪水吞没……

李秀成本人据说是呤唎开船渡其过江,日后在自述中回忆:

斯时正逢大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无处行走。那时和州又败,江浦失守,官兵纷乱。然后将舟只先渡将官战兵马匹过江,将已过尽,上(尚)有老小以及不肯上舟马匹落在江边。此[时]九洑洲又被水没,官兵无栖身[之所],有米无柴煮食,饿死甚多……

6月30日,截击过江太平军取得大胜后,湘军水陆师开始进攻九洑洲。

九洑洲位于长江主航道以北,与北岸仅隔一条十余丈水道,是当时天京在长江北岸最后阵地,在太平军手上,还可以维持有限度的南北交通,太平军对九洑洲十分重视,贡王梁凤超率2万人守卫,在洲上层层设垒。

当天清晨,杨载福督水师向九洑洲发动猛烈进攻,太平军奋勇抗击,“千炮环轰,片刻不息,又于东、西、南三路,分伏洋枪悍队,伺闲出击”。

战至二更,湘军“越墙扑入”攻入城中,九洑洲失陷。

梁凤超以及2万军全部战死,湘军也阵亡2千余人。此战后天京北岸彻底肃清,湘军水师来往长江再无阻碍,天京陷入更严重的包围之中。

李秀成的“进北”大军,在这场毫无意义的战役中损失殆尽,开始时的20万人,成功南渡回到天京与苏南的只有4、5万人。太平天国失去最后的战略机动兵力。在苏南、浙北被清军围攻的时候,只能被动守城。

“进北”一开始攻克的和州、含山、巢县等地很快被清军收复。“攻南”方面,于皖南策应的杨辅清、黄文金等进入江西,先后被击败,在李秀成回师后,也退入皖南。“进北攻南”没有达成任何战略目标,反而大大加剧太平天国的军事危机。

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因我一人之失锐,而国之危也。

李秀成认为失败责任在自己身上,实际上整场“进北攻南”的最大责任,更应该由躲在深宫中的天王来负。

1 阅读:51

风雪太平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