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恶意”中的北约,如今为何将枪口转向中国?

雅旋谈社会 2023-05-12 17:40:0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3年5月10日,日本外相林芳正表示:

日本正与与北约就设立亚洲首个联络处进行磋商

为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与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国家扯上关系?真实的原因还要从诞生于“恶意揣测”中的北约组织讲起

乔治·凯南的“一战成名”

北约的建立,最早要追溯到一封名为“八千字电报”的文件,这份文件为何会对整个世界的局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还要从其作者乔治·凯南讲起

乔治·凯南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战略家,其本人生在苏联诞生之前,死在苏联解体之后(1904-2005)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美国对苏战略的缩影

乔治·凯南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毕业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1933年,随着罗斯福的上台,美苏关系出现解冻迹象,凯南也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美国常驻莫斯科

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

然而不巧的是,就在他刚到莫斯科不久,斯大林就在苏联内部发起了血腥的大清洗,虽然这件事并不会波及外国使节,可是苏联内部的惨状还是深深震撼到了他

自此以后,乔治·凯南在意识形态上就成为了一位铁杆的“反苏派”,然而因为罗斯福一贯对苏友好的态度,以及二战中美国对苏联存在战略需求,凯南的观点一直没有进入美国政府的视线

天有不测风云,1945年的两件事,让美国内部出现了战略转向的需求,其一便是一贯对苏友好的罗斯福总统的突然去世;其二便是二战的结束,导致美苏之间的合作基础消失

虽然雅尔塔协定完成了美苏两国之间的势力范围划分,然而这一体系,也同时产生了分属美苏两个不同集团的国家阵营

欧洲的两大阵营之间泾渭分明

对于苏联为代表的红色国家阵营,美国究竟应该采取合作还是对抗的态度,新上任的总统杜鲁门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他便于1946年初委托国务院向莫斯科发送了一封电报,询问此时的美国驻苏大使馆二把手乔治·凯南的意见

此时已蹉跎半生的凯南,在收到国务院的来信之后惊喜万分,他敏锐地意识到美国正站在历史的关口,而他将成为引导美国做出选择的引路人

于是他强撑着病体,以口述的方式,将自己对苏联饱含恶意的判断全部汇集成一篇——“八千字电报”

改变世界的“八千字电报”

八千字电报的基本逻辑,就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对苏联的战略思维特征作出了一个判断

凯南首先进行了一个主观判断,苏联天然地将西方当做敌人

他对于苏联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不屑一顾,他认为苏联本质上就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俄罗斯,而今日苏联的外交策略,则与苏联建立之前的俄罗斯帝国毫无不同

凯南分析到,俄罗斯作为一个游离于西方世界之外的贫穷大国,其统治者本身是惧怕民众同西方世界接触的,因为如果民众发现了俄罗斯相对于西方的落后,便会对他们的统治者产生质疑

正因为如此,俄罗斯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同整个西方对抗,教授民众如何将西方对手置之死地,而西方想同俄罗斯妥协,自然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积极拥抱西方的彼得大帝

在将苏联放到了西方世界的对立面之后,凯南便开始以他对斯大林的了解,揣测苏联可能进行的下一步行动

他片面地认为苏联、也就是俄罗斯,为了消除其根植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将会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机会

似乎是对自己的观点逻辑也有些许不自信,凯南在这里举出了许多实际的例子,他认为:

苏联将极度强化自己的武装力量;苏联将会在波斯湾或者直布罗陀地区获得港口;苏联将会积极地向不发达地区进行渗透,扶持红色政权;此外苏联还会同一切反对西方的国家加深交流

在进行了以上推论后,凯南还指出,美国能否在同苏联的竞争中取得先机,首先取决于西方国家能否团结一致

对于美国而言,苏联已经成为其在外交上经历的最大挑战,因此美国必须团结整个西方世界,以应对来自苏联的意识形态威胁

凯南认为共产主义只是苏联的“伪装”

以上便是“八千字电报”的主要内容,客观上来讲,这份电报中逻辑错误颇多,凯南从未站在苏联角度思考过问题,对于所谓的“共产主义”运动也谈不上什么尊重

并且凯南所举的那些可能行动也站不住脚,虽然苏联在日后确实做出过类似的事情,但是苏联究竟是主动为之,还是美国逼迫下的结果,同样值得商榷

然而当我们回到1946年,美国国务院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偏颇的观点,凯南的电报通过将苏联与俄罗斯帝国划等号,成功地塑造起斯大林“独裁沙皇”的形象

这封电报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就像一束光,直接指明了美国接下来对苏战略的总方向

杜鲁门在通读电报之后,立即将凯南请回了华盛顿,要求他根据电报中阐述的理论,详细拟定美国在接下来应采取的对苏政策,凯南在狂喜于自己终于获得赏识之余,开始了他长达半世纪的“表演”

美国的扩核与北约的建立

在杜鲁门总统将凯南请回华盛顿之后,他们两人同国务卿马歇尔一道,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完善美国挑起冷战的说辞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最新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声称:“自由人民正在抵抗少数武装份子或外来势力征服之意图,美国政策必须支持他们”

而这一观点背后所代表的杜鲁门主义,正是美国踏入冷战的起点

杜鲁门及其幕僚

虽然普遍意义上讲,冷战起始于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然而在当时,美国人并没有完整的战略逻辑,支持他们参加同英国人的联盟

美国内部还有相当多的人,对于是否应该将苏联作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抱有疑问

而杜鲁门主义的最终出台,则标志着美国内部终于达成了一致,以凯南为代表的美国人,以充满自身特色的“以己度人”,将苏联成功描绘成一个富有侵略性的战略对手,并一厢情愿地开始着手建立反对苏联的军事同盟

在完成思想上的统一之后,美国的行动相当迅速,此时的苏联因为二战中遭受的巨大创伤,实际上仍然处在漫长的恢复过程当中,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力量挑起同美国之间的矛盾

而因战火并未波及美国本土,华盛顿方面却有足够的实力,以任何一种方式开始对苏联的攻击

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出台,这份计划虽然打着“支持受到战争伤害国家”的幌子,而实际上则是美国通过经济扶持它所认定的友好国家,为下一步建立军事同盟做准备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甚至假惺惺地提出,他们同样要援助在战争中遭受巨大创伤的苏联,可等到实际行动时,美国却连带着提出了许多对苏联主权产生直接危害的条件

讽刺马歇尔计划的漫画

这样的行为自然是在等待着苏联拒绝美国的援助,最终,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被严格限制在了美国的盟友与傀儡当中,而美国在“撒钱”之余,也在实际上完成了西方阵营内部的整合与分工

在援助计划顺利实施的同时,美国还开始在军事上对于苏联的围堵,1948年的苏联还并未拥有核武器,但是在这一年,美国却单方面将自己的核武库规模扩大了将近四倍

随着援助计划的初见成效,美国盟国们的国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回升,马歇尔计划的下一步,就是建立起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军事同盟

1949年4月4日,美国以及11个受其资助的盟国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的“北约”组织,自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北约最终先于华约建立

西方的联合与北约的真实战略

北约的诞生意味着冷战西方阵营的彻底形成,然而在另一边,此时的苏联却是一脸茫然

斯大林虽然对美国的动机与行为一清二楚,但是他依然被西方世界对于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无边敌意所震撼

1949年的苏联依然没有走出二战的阴霾,苏德战争所带来的直接人口损失就超过这个国家总人口的10%,在二战结束后差不多十年内,苏联实际上既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挑起同西方阵营之间的直接对抗

在北约组织成立半年之后,苏联才于1949年8月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而此时美国的核弹总数已高达235枚

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

直到北约建立的六年之后,苏联才不得不在西方集团的军事压力之下,建立能与之对抗的“华沙条约组织”

可以说冷战诞生于美国单方面的恶意揣测,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一手挑起

而美国如此行事的根本逻辑在于,战后的西方集团,不允许任何一个不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强权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北约虽因“苏联”而起,却并未随“苏联解体”而终,就是这一观点的最好证明,而当苏联解体之后,西方集团眼中的下一个敌人,开始在遥远的东方浮出身影,这一次西方国家同样使用他们的惯用伎俩,在过去几年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描绘成只存在于他们想象中的“邪恶国度”

而日本与北约的接洽,则意味着西方的下一步动作,即将展开...

诉说古今历史,微鉴深层脉络,关注我,为您解析冷战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开始与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美)乔治·凯南:《凯南就美国财政部询问苏联会否加入世界银行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一事回电》(八千字电报)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张小明:《力量的逻辑:重读乔治•凯南的“长电报”》

吴昕泽;王义桅:《北约再转型悖论及中国与北约关系》

李海龙:《北约建立与扩大中的内外逻辑分析》

0 阅读:81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